張丹
摘要:小學語文課作為一種語言類教學,可以對學生發揮良好的課堂教育,同時把德育課程滲透到小學語文課程中也是十分方便的,不僅可以推動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且還可以從許多方面對學生的性格發展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狀況入手,并運用各種方法加以潛移默化的教育,但語文老師要有堅實的基本功、堅強的教學責任心與崇高的德育情操,即使進行德育課程也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策略
語文教育在小學教育中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同時又是小學教育中較為關鍵的部分,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逐漸融入德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中國傳統小學的語文教育中,僅僅對語文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必要的講解,在素質教育下的小學語文課程中,通過滲透式德育教育,既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們慢慢地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也可以培養他們的基本道德素質,推動小學語文課程發展。
一、德育的具體含義
所謂的德育培養就是人在的品質,它是指學生經過文化教育,逐步產生合理的德育認知意識和優秀的素質,在實際生活中顯示出優秀的個性與品質。總而言之,正是經過文化教育,使學生逐步變成真正有思想、有道德的人。德育滲透是指老師按照教育任務和教學目標,營造相應的德育氣氛,誘導學生實現德育的思維、行為和觀念。也就是說,老師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實施潛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培養,而學生會就不自覺性地接受德育感染的因素,進而產生優秀的思維品質。所以,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從而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思想道德品質,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德育與語文的關系
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老師除教授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利用適當的手段,把道德思想融入日常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小學語文課。由于小學語文課是學習語言、掌握表達的關鍵時期,把道德思想滲透到小學語文課教育之中,才能促進小學生自幼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道德和社會主義思想觀念。語文學科中蘊含著豐厚而優美的文化底蘊,老師在課堂過程中要加以傳播,使小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也體會到世界先進文明的精華。受此熏陶之后就以很好的促進德育,進而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把德育和語文相結合,一方面能夠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學習氣氛和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道德修養,對于完成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有著關鍵意義。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學的現狀
1.應試化現象比較嚴重
在小學階段,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以考試為目標進行學習。盡管道德教育已被納入教育范疇,但學生的學習成績仍是教師與家長最為關注的問題。在這種“應試”的狀況下,學生的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德育沒有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去,無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品德養成。這種做法對學生是不公正的,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2.德育只是滲透在表面
許多教師也盡可能地把道德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但實踐中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這就好比澆一棵樹,只是濕潤了表層的泥土,而下面的泥土,卻無法吸收水分,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在語文教育中,應該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德育重視起來。
3.德育要結合教材教學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語文課本內容和課堂教學過程來加以滲透。語文教科書是由教育工作者層層篩選而成,每種教材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意義。課堂教學中也是這樣,要讓學生在課堂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道德教育是要體現的,是要把學生的學習反映到實際生活中,用一段很長的時間來"感染"。要注意從自語文課本和教材中去滲透德育教育。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注重教師道德修養的提升
從教學的實質而言,老師在實際上所擔當的角色,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為文化知識的傳播提供輔助。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對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品質,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養成和優秀品格的形成,老師們要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堅持進行言傳身教,以自己先進的思想職業道德品質去影響學生,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系統化教學,從多種視角入手實施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
和諧氣氛的營造,對小學語文課教育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因為老師們可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多姿多彩的語文課活動,并利用教師之間積極交流來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產生正面影響,促進學生自覺而積極地參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就可以提供優越的教學條件,從而提高德育的整體滲透。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應該始終做到以學生為本,以開闊的胸懷和優秀的素養來開展教學,以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加強學生對語文課學術魅力的認識,從而激起其對語文知識的探求欲。
2.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愛的教育是自小培育學生有愛的心理情感,培育對祖國真誠的感情,比如在《紙船和風箏》課,故事中講的是老鼠與小熊之間的愛情故事,老鼠住在山巔,而小熊則住在腳下,山間的小河往下流淌,正巧水流到了小熊的家門前,于是老鼠折紙船祈福,而小熊則在風箏寫上祝愿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小熊與老鼠相互關懷愛護,在這和平的世間里幸福地生存著,也正是因為小熊與老鼠都是有愛的朋友,表現了他們具有團結友善的奉獻精神,才使自然界呈現出快的美好,也可以說這是相互愛護的美德。
3.開拓視野,啟發想象
老師要在課堂教學當中,特別注意并著重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們豐富多彩的設想力,讓學生在幻想中體悟道理,從而得到更多的審美經驗。在《窮人》這一課時,老師啟迪學生設想桑娜在抱養西蒙孩子之后的艱苦人生情境,并以此使他們更加感受她心地善良的崇高思想境界,從而激發學生對美的向往。
4.注重教學評價
從某種程度上出發,教師評價系統應該把德育課程的功能發揮開來,在具體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更多樣化的方式。采用客觀科學的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發揮德育教學的功效,通過引導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觀點,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加以指導。此外,可以通過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學生的潛在才能,認識學生對待各種事情的正確態度,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其所面臨的實際狀況也不同,所以只有掌握了學生的實際狀況之后,才可以提高小學德育的成功開展。
結語
在小學語文的課程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既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效果、語文素質等的提高,同時還促進了學生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思想等的建立,對其情操加以熏陶,以對學生的全方位蓬勃發展有所促進。
參考文獻:
[1]張娜.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020(11):27-28.
[2]包艷芬.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20(03):60-61.C1D07F86-5081-46E3-9087-D860B7D90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