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雙
摘要: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往是順利開展教育教學、促進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重要保證。新媒介環境下的小學傳播,既表現出時代的即時性、互動性、多元化,又存在著信息碎片化、傳播功能需求分化、傳播主體錯位等問題。要打破這一困境,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提高教師的資訊素質,強化教師的價值引導,以交流為紐帶,打通家校溝通的橋梁,形成家校合作的合力;以平等為基礎,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關系,發揮家校協同效應,以期構筑新型、高效、便捷的小學家校溝通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小學;家校溝通;困境;優化策略
前言
家校交流是學校和父母在學校中共同實施的一種教育行為和模式,目的是為了使學校的教育和教學能夠更好地進行,使學生的全面、健康地發展。積極開展家校交流活動,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為實現目標而開展的一項重大舉措。當前,新媒介技術如微信, QQ,釘釘等,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小學傳播。新媒介技術的運用,使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豐富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為中小學的溝通提供了新的方式與機會。
一、新媒體背景下小學家校溝通的現實困境
1、溝通信息的碎片化導致家校溝通失語
以新媒介為基礎的家校溝通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多樣性等特征。父母和教師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按鈕把家人和學校聯系起來。它突破了傳統通信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全天候”地進行著無窮無盡的溝通。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交流費用大幅下降,幾乎為零。因為如果你想要,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消息告訴別人。但是,由于新媒介的出現,家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也出現了太多的問題。過量的信息不能有效的整合,造成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交流信息的零散,使得信息的獲得危機更加嚴重。
2、溝通功能和訴求的差異化導致家校溝通失真
家校交流是學校教育與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家長與學校教育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家校溝通在教學中的作用與需要是顯而易見的。其實,從根本上說,家校交流是為了滿足父母對子女教育的內在期待,也是對學校教育工作的現實需要。合理、高效的家校交流能夠有效地將學校與家庭的教育資源整合起來,為學校與家庭建立起溝通的橋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合一的教育網絡。在小學的交流實踐中,由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功能與需求的不同,造成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失真。家校溝通表面上轟轟烈烈,但實際上,不管是在溝通的初衷、關注焦點、溝通方式、獲得的信息點上,還是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都有很大的不同。“父母們想要透過班級微信群,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子女,也想與老師保持友好的關系。”為了更好的理解和關注學生的成長,父母們想要通過新媒介的家校交流,獲得更多的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學習成績、人際關系、心理狀態等信息,而學校希望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傳達學校的教育任務,發布學生的成績,并請家長幫助教育,這些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必然會導致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角色出現錯位與不對稱,從而導致學校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出現失真,從而產生一種錯誤的交互。
3、溝通主體地位的錯位導致家校溝通低效
作為小學交流的主體,教師與父母的互動與協作關系將直接影響到學校和家庭的交流。本文認為,在目前的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中,父母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中處于一種相對的被動、從屬狀態,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一些老師仗著自己的教育行政權力,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新媒介的宣傳缺少民主氣氛,一言堂、家長會等。有些教師認為家校溝通就是家長配合好學校的工作,教師對家長是通知和被告知的關系。從根本上說,它是一種單向的、被動的告知的關系,而非平等、尊重、互動的關系。教師在與父母溝通時,也會用一種家長式的語氣和口吻。父母在教師面前,如同學生在教師面前,從教師那里得到“教導”。新媒介已經成為教師傳遞通知,分配任務,乃至對學生和父母進行批判的手段。
高臺。
二、新媒體背景下小學家校溝通的優化策略
1、以生本為導向,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增強教師的價值引導力
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往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基本目標。在實施的過程中,學校要堅持以“以生為本”的思想,把“以生為本”的思想貫穿于教育和教學的方方面面。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中,教師的信息素質應該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其終極目標在于提升教師對學校教育與教學活動的全面掌控,強化其價值取向。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的需求、背景、層次、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對教師的媒介素養和信息運用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家庭與學校的協作中,教師要善于篩選和整合對學生、父母有益的信息與反饋,以推動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加強教師的價值取向。教師的責任不應局限在知識的教育上,也應具有自我價值的提高。在新媒介環境下,面對著多種多樣的信息,教師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信息的價值,充分發揮其滲透價值、傳遞價值和引領價值,從而形成價值共識。
2、以溝通為橋梁,彌合家校的溝通鴻溝,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
在新媒介的基礎上,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他們都把很多的時間和努力用于新的媒介。然而,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問題。原本應該是為教師、父母提供方便的群,現在卻成了一個“燙手山芋”,成了每個人的累贅。一方面,教師經常感覺到他們投入了大量的新媒介,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問題是,家校之間的交流不暢。首先,應該更多地在家庭與學校之間進行交流。每位父母都很擔心自己的子女上學。他們非常關心孩子的學業情況和情感狀況。他們不會滿足于向他們的孩子們了解有關的知識。他們想要從教師那里得到更全面、更客觀的評估。老師要主動地理解父母的思想、期望和思維的動力。除了即時的新媒介溝通外,老師們還必須通過其它途徑來推動溝通。比如,老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打電話給父母,告訴他們孩子當前的狀況,告訴他們他們的做法和意見。其次,要注意交際能力。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中,相互尊重與諒解是必要的。教師要堅信父母與教師的出發點是相同的,因此,在溝通中要設身處地地為父母著想,為自己著想,才能最終形成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合力。
結語
家校溝通本質上是一種家庭和學校圍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所進行的一種信息傳播過程。家長要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在校外的學習情況,并積極配合老師和老師的意見和要求;尊重、了解、獲取他們的信任和協作,共同探索最好的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真正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通過與父母的對等互動,才能使學校教育因素向家庭教育中的積極滲透。同時,家庭教育也要合理地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使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發揮出真正的協同作用。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97.
[2]楊青.社交平臺在家校溝通中應發揮更積極作用[J].中國教育學刊,2008(1):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