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旗袍之所以能成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服裝,根本上是因為它承載了我國的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本文從旗袍袖入手,總結了旗袍袖的發展歷程,提出了現代旗袍袖創新的一些方法和存在的問題,并希望對旗袍的復興有所幫助。
關鍵詞:旗袍;袖子;演變;結構
旗袍,中國最輝煌的傳統服裝杰作之一,經歷了清代滿族特有的旗袍和民國新式旗袍以及當代旗袍的發展變化。雖然這些時期旗袍變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旗袍袖在每個時期都有很大的變化。作為旗袍的重要組成部分,旗袍袖也有多種款式,正如項圈一樣,旗袍袖子是視線的敏感區域,對于整體服裝的美感影響很大。下面將就旗袍袖的發展、變化及原因,當代旗袍袖的創新點進行闡述。
1清朝時期的旗袍袖子發展變化
1.1緊窄的連身箭袖
清朝的統治者是女真族(努爾哈赤入關后改名為滿族)。在進入山口之前,他們一直生活在寒冷的北部和東北部。滿族善于騎射,對于一個騎射民族來說,所有的服裝都要整齊劃一,有利于馬上跑。因此,傳統旗袍作為滿族人所穿的服裝,其設計符合其生活方式:下擺寬,前后左右四向流蘇,前后流蘇長,左右流蘇短,方便上下馬。此外,滿族旗袍最顯著的特點是其細箭袖。它來自長期的狩獵生活,特別適應北方冬季的旅行和騎馬。蓋上手背的箭套,保護手背不受凍,方便雙手交叉在袖子上保暖。這也是北方民族抗擊嚴寒天氣的創造[1]。
1.2寬松的連身大袖
入關后,滿族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騎射生活已淡出日常生活。此外,由于漢族服飾的不斷影響,旗袍的形狀發生了變化:下擺由寬變為收斂,袖口由窄變為胖。箭袖只保留在清朝官服或有地位的人身上,成為地位和地位的象征。晚清時,袍袖比清朝中期寬,袖上的裝飾和修整也越來越多,在咸豐、同治年間達到奢華的高峰[2]。
從滿人入關前到清末,旗袍的造型和裝飾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袖子逐漸變寬,然后從狹窄的袖子變寬。然而,不變的是它與身體切割在一起。袖子磨損后,腋下有更多不能分散的余量,形成褶皺,影響舒適和美觀。
2民國時期的旗袍袖子的發展變化
2.1中長袖
20世紀初,中國政局跌宕起伏。最早接受西方思潮的中國人不知所措。旗袍也變得中西不分[3]。20世紀10年代基本上已經沒有了穿旗袍的女性,女生穿學生裝,上流社會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女性穿西式禮服和禮服。20年代初,在“文明新衣”的影響下,旗袍開始以“倒大袖”的風格出現。倒大袖”仍沿襲清代旗袍的袖形,袖長不逾肘,袖口呈喇叭形,七分袖顯出一片玉腕,但中國人深受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而且他們講究含蓄的中庸,因此在30年代之前,女裝多表現為封閉的寬長袖,旗袍的裝飾開始簡化,袖飾也舍棄了晚清豐富繁瑣的圖案,弱化了鑲嵌、滾壓的工藝,獲得了新的裝飾技法,如用波浪形花邊裝飾的窄袖和垂下手腕的泡袖、荷葉袖、開縫袖等,20世紀40年代后推出了西式袖,使佩戴者的肩膀由平展變為立體,旗袍袖子更符合女性手臂的造型,女性肩膀更挺拔,肩膀和腋窩更融合,更能展現女性的魅力。
2.2短袖
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到了黃金時代,這也是中國現代女裝最輝煌的時期。旗袍雖然脫胎于輕騎女袍,但與舊制不同,成為兼具中西服飾特征的現代中國女性的標準服飾。“改良旗袍”的外觀在切割方式和制作上更加西化。此時袖形細窄,比肘短。在此期間,旗袍袖起短也是特色之一,面料也因此變得時尚。人們提倡“舊衣運動”。旗袍被認為具有經濟、方便活動等實用功能,削弱了袖口和袖子的裝飾,只采用簡單的包裹處理。這一時期的旗袍造型修長,與此時流行于歐洲的女裝輪廓一致[4]。此時的旗袍已完全跳出旗娘袍的局限,是一種“中西合璧”的新式。
2.3無袖
30世紀的盡頭,上海充滿了富裕與貧窮,動蕩的局勢加深了人們的無助感和無助感。旗袍的改進設計成為人們向往美好現代生活的寄托,從而創造了旗袍曾經輝煌的發展史。海派旗袍隨潮流而生。張愛玲寫道: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變化是廢除袖子[5]。1936年,在西方狹義服飾文化的影響下,旗袍袖縮至肩下2英寸,幾乎是無袖的。在夏季,袖子會被取消,衣領減少,婦女的玉臂充分暴露,這明顯暴露了身體曲線。無袖旗袍是中國服裝史上最突出的嘗試,標志著女性地位的上升開始。同時,中華民國旗袍由縱向傳承向橫向融合的轉變,也體現了傳統服飾文化的穩定性和包容性。
3當代旗袍袖子的創新
3.1旗袍創新的必要性
“服裝與歷史,服裝與文化”。旗袍是一種聞舊知新的古典文化。它取代了傳統的含蓄晦澀的審美意識,體現了女性曲線,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符號。民國時期可視為旗袍改良的鼎盛時期。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寬容,旗袍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老話說得好,“世事不同,時而變,時而變”,因此,在當前新的社會背景下,旗袍必須不斷吸收現代元素,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費需求。
3.2創新方法
旗袍袖的創新實施,在于款式的不斷更新和各種服裝精華的融合,面料的合理使用,裝飾圖案和飾品的巧妙點綴。目前,我們主要從款式、面料和圖案三個方面進行創新設計。
(1)風格以當代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為基礎。個人認為應該增加旗袍的休閑設計,將生活的創意與古典元素融合在一起。例如,袖子可以指便服中的蝙蝠袖子類型。袖口設計要更加寬松,適當降低袖山的高度,使袖孔更適合現代人工作或玩耍時人體和身體漂浮所需的舒適性。
(2)不同的面料會使設計風格所表達的視覺效果有所不同。在現代旗袍設計中,旗袍的不同成分可以與不同的面料組合。我們可以從西方人的旗袍設計和材料選擇中學習。根據形體美的規律,我們可以使用對比技術,并結合面料特征和服裝風格來開發設計。例如,如果長袍體是厚織物,那么袖體可以與輕薄織物進行比較,例如歐根紗,雪紡,提花棉等。
(3)圖案旗袍上的圖案最能體現創新和時尚。當然,旗袍袖子的圖案也可以與長袍的身體有所不同,以增加旗袍的亮點。當代藝術風格不同,各種風格的圖案都可供本人使用,如大膽新穎的流行風格、隨意涂鴉,或清新典雅的圖案,也可加入山水畫等中國元素。袖子上的圖案也變得越來越精致,要么使用織物本身的圖案,要么單獨鑲嵌圖案,要么使用從其他織物上切下的圖案,要么使用袖子與長袍身體在明度、純度或色調上的視覺對比。
結語
中國旗袍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巧妙的意境和精湛的結構,成為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但是,在特色的當代社會,要求我們把自己的民族特色與國際流行趨勢、文化氛圍結合起來,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讓旗袍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目前,國外不少設計大師都以旗袍為靈感,不斷創新旗袍袖子,推出具有國際風味的旗袍。而不是僅僅作為特定場合或特定行業的服裝,而旗袍的設計,還原中國人對旗袍的喜愛和穿著,是未來需要更加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范康寧.淺析旗袍的發展與演變[J].美術大觀.2010(10).
[2]楊再麗.論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對中國女子服飾的影響——以近代上海女子服飾變遷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1(06).
[3]邢聲遠.旗袍的起源與發展[J].浙江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4]盛羽.旗袍的歷史演變及社會價值初探.寧波大學學報,2003(3).
[5]張愛玲.更衣記.張愛玲精典作品選[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207.
作者簡介:張穎(1994.01-),女,漢,山東濟寧市人,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上海電力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