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進蘭 黃錦英 蔡佳佳 黎銀菲 駱科琴 吳康艷
摘 要:環城游憩帶能夠整合開發旅游資源,滿足人們日趨增長的郊區出游需求。本文通過訪談、實地調查,探析興義市環城游憩帶的開發條件、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當前興義市開發環城游憩帶具備較好的地理區位條件、交通區位條件和經濟區位條件;同時旅游資源類型豐富多樣且主要集中于50 km以內的3個游憩環帶中。然而,還存在游憩環帶層面,近郊和遠郊游憩帶知名度低;游憩線路層面,旅游線路稀少,線路景點單一;游憩景點層面,景點分散割裂,人文古跡宣傳度不夠等問題,因此,應加強環帶間的連接以提高近郊和遠郊游憩帶知名度;增加近郊和遠郊旅游線路以加強集群化發展;以旅游線路為主軸線貫穿各旅游景點并加強宣傳。
關鍵詞:環城游憩帶;資源開發;興義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21年貴州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興義市環城游憩帶游憩資源開發及評價研究”(S202110666196)。
環城游憩是現代旅游的一種新形式,是踐行全域旅游理念的一個突破口,在開發建設環城游憩帶的過程中,以旅游環城游憩帶為載體和平臺,可以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等角度推進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劃,提高環城游憩在生態、景觀、社會以及經濟等方面的效益[1]。
環城游憩帶是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產物,源于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后人們對城市郊區鄉村田園生活和綠色生態環境的需求[2]。對環城游憩的深入研究也始于西方工業較發達的國家[1-2]。我國對環城游憩帶的研究起點是吳必虎提出的區域旅游規劃理論及方法,涉及了環城游憩的相關思想和概念,隨后,其以北京為例,系統探討了大城市周邊地區自然觀光旅游地的空間結構規劃問題,開始從較微觀的層面對環城游憩帶進行研究[3-4]。如今,環城游憩帶的研究仍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點。以“環城游憩”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發現,從文獻量來看,文獻量快速增長的階段是2006—2012年,并于2018年開始文獻量呈再次增長趨勢。從研究內容來看,當前,對環城游憩帶的研究主要基于不同維度、不同視角進行,并主要集中于以某個城市為例的微觀層面的實證研究。例如,李露等基于環城游憩帶視角,以成都為例,提出環城休閑農業景觀(ATL—ReBAM)這一理念,以成都市現有的環城休閑農業景觀資源為基礎,嘗試構建成都環城休閑農業景觀的“三帶”空間結構模式[5]。劉魯等提出了“環城游憩汀(ReLAM)”概念,指出針對當前一些地區已具備環城帶整體開發水平但環帶區域內旅游景點(內部節點)不均衡的問題,優化需求-供給的結構性匹度應該成為當前完善環城游憩帶建設的內在趨勢[6]。朱鵬亮、邵秀英利用ArcGIS軟件,通過回轉半徑法等計量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太原市環城游憩帶的空間分布現狀[7]。
由于地域差異、資源稟賦、開發條件等客觀因素,環城游憩帶的開發建設需要立足于某一旅游城市進行切合實際的研究。文旅興州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興義市作為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是黔西南州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中心城市,擁有豐富的自然旅游景點、人文古跡以及眾多古鎮(古寨)。2018年初,首屆中國十大養生城市名單公布,興義名列其中,也是貴州唯一上榜的城市。此外,在國務院批復的規劃中,興義被確立為桂黔滇區域合作中心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區域交通樞紐、新能源城市、商貿物流中心、旅游度假目的地、現代服務業開放試驗區。基于特色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近年來,興義市的旅游業得到了快速增長。據興義市人民政府網統計,2016—2020年興義市累計接待游客16 855.5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 792.46億元。其中,游客接待人數從2016年的2 087.1萬人次增長到2020年的2 254.2萬人次,年均同比增長率為25.26%;旅游綜合收入從2016年的168.37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251.36億元。可見,旅游收入的持續增長帶動了興義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當前興義市的知名度較高、影響力較大的旅游景點是“一城四景”的馬嶺河大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萬峰湖景區和貴州醇景區。然而,興義市的旅游景點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尚未較好地得到整合開發、宣傳。鑒于此,本文嘗試基于環城游憩帶的視角,通過訪談、實地調查等方式,對興義市環城游憩帶的開發條件、開發現狀、尚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地理區位
興義市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地處黔滇桂三省交界處,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黔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東與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接壤,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林、隆林兩縣隔江相望,西與云南省羅平、富源兩縣毗鄰,北與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普安縣和盤縣連接。南盤江橫貫市境,歷史上是三省毗鄰地區的商業集散地和通衢要塞。本文以興義市周邊50 km左右的范圍距離為例,包括興仁、晴隆、安龍、貞豐及興義周邊景點等。作為興義市向外旅游延伸的環城游憩帶,相對其他較遠地區的旅游區,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對于本地居民而言也就具有較好的可進入性并且擁有較大的客容量。
(二)交通區位
近年來,興義市基本建成主干線縱橫交錯、支干線相連、暢通高效的公路路網。且作為黔西南州的中心城市,興義的鐵路、高速公路、隧道、城市道路、機場以及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另外,興義公共交通發展也較為完善,城市內的交通工具有公交車、出租車以及網約車等,各種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興義市與周邊的城市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汕昆高速公路、晴興高速公路、興義環城高速公路的陸續開通,使得興義與周邊城市、城鎮的聯系更加的方便快捷。
(三)經濟區位
興義市作為黔西南州的首府,自2015年10月首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開展以來,興義開始在國際打響知名度,由此拓展了經濟發展道路,為興義的旅游市場奠定了基礎。目前,興義市的旅游業發展較好,年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據統計,2020年,興義市累計接待游客1.59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 547.7億元,旅游經濟持續井噴式發展,生態好風景賦予興義發展更多“黔”景。
本文對興義市環城游憩帶的界定是,以街心花園為城中心,把城中心周邊50 km范圍內的環形區域界定為環城游憩帶。按照與城中心的距離,把環城游憩帶劃分為3個環帶,即城區游憩帶(10 km以內)、近郊游憩帶(10~20 km)和遠郊游憩帶(20~50 km)。下面從旅游資源空間分布和資源類型兩個維度探討當前興義市環城游憩帶的發展狀況。
(一)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狀況
從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維度上看(見表1),城區游憩帶共有16個旅游景點,其中馬嶺河大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貴州醇景區知名度較高;近郊游憩帶共有20個旅游景點,其中萬峰湖景區、萬佛寺知名度較高;遠郊游憩帶共有14個旅游景點,其中南龍布依古寨、何應欽故居及云屯國際生態體育公園知名度較高。3個環帶景點均涵蓋了自然風光、人文、古跡、古村落等多類型旅游景點。
(二)旅游資源分類狀況
從旅游資源的類型維度上看(見表2),興義市環城游憩帶的旅游景點可分為自然景點、人文古跡和特色村鎮(古寨)3種類型,共擁有自然景點24個、人文古跡16個和特色村鎮(古寨)10個。自然景點層面上,有以馬嶺河大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萬峰湖景區和貴州醇景區為代表的“一城四景”;人文古跡層面上,由以貴州龍遺址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以何應欽故居為代表的文物景點和以龍蔭山滑翔傘飛行基地為代表的山地特色運動旅游項目構成;特色村鎮(古寨)層面上,由南龍布依古寨和魯屯古鎮為代表的一系列特色村鎮構成。
(三)旅游線路開發情況
興義市旅游景點豐富、類型多樣,但當前的旅游路線主要以“一城四景”的馬嶺河大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萬峰湖景區和貴州醇景區為主(見表3),且由于宣傳度不夠,許多旅游景點并不為人知曉,游客稀少,導致旅游線路能夠游玩的景點單一,特別是人文古跡景點尚未較好地融入旅游線路中,還處在旅游線路稀少、旅游景點之間割裂、線路景點單一的狀態。
(一)游憩環帶層面,近郊和遠郊游憩帶知名度較低
上述分析可見,當前興義市共有3個游憩環帶,但知名的馬嶺河大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和貴州醇景區主要集中于近城游憩帶,萬峰湖處于近郊游憩帶,游客主要集中于這些旅游景點,遠郊游憩帶的旅游景點豐富多樣,但知名度低,影響力較小,游客稀少。然而,近郊和遠郊的許多旅游景點同樣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值得游客們去游憩、體驗,如巍峨雄壯中又充滿著生機的玉皇頂、蕩漾著濃濃歷史人文氣息的何應欽故居、古老奇特的貓貓洞遺址等。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游客只知“一城四景”,對其他近郊和遠郊的旅游景點知之甚少,以至于來到興義旅游逗留的時間較短,以一日游居多。
(二)游憩線路層面,旅游線路稀少,線路景點單一

當前興義市已開發并配備有公交專線的旅游線路只涵蓋了馬嶺河大峽谷景區、萬峰林景區和貴州醇景區,距離城中心10 km以上的旅游景點尚未形成集中規劃、線路明確、突出重點、專業服務的旅游線路。同時,已有的已配備公交專線的旅游線路中,線路涵蓋的旅游景點單一,尚未形成以重要景點為核心,輻射其他旅游景點的由點到線、線到面的完善的真正意義上的旅游游憩帶。例如,馬嶺片區的旅游景點主要集中在單一的馬嶺河大峽谷這一景點;萬峰林片區主要集中在單一的萬峰林景區這一景點;萬峰林湖片區只集中在單一的萬峰湖這一景點;下午屯片區只集中在單一的貴州醇景區這一景點。
(三)游憩景點層面,景點分散割裂,人文古跡宣傳度不夠
一方面,當前興義市尚未開發貫穿幾大旅游景點的旅游線路,呈現出明顯的區劃分割局面,僅有的幾條線路單獨運作,同時每一條旅游線路的景點較單一,使得旅游景點雖然豐富,但沒有得到較好整合,導致景點與景點之間尚處在分散割裂狀態。另一方面,由于宣傳度不夠等,興義市知名度較高、游客較多的旅游景點主要集中在自然風光景點上,許多具有極大人文觀賞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如貴州龍遺址、古墓如萬屯漢墓群、名人故居如何應欽故居等、古村古寨如南龍布依古寨等,還未成為興義市游客選擇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一)加強環帶間的連接,提高近郊和遠郊游憩帶知名度
從上述興義市3個旅游環帶的景點分布情況看,興義市的主流旅游景點“一城四景”有3個位于近城環帶,1個位于近郊環帶,其他的優質旅游景點,如云屯國際生態體育公園、南龍布依古寨、玉皇頂風景區、魯布格深谷湖、何應欽故居等主要位于遠郊環帶。然而,從3個環帶間的空間區域距離上看,3個環帶間的距離并不遠,遠郊環帶上的旅游景點與城中心的距離也均在50 km以內。即便如此,這些位于遠郊游憩帶的景點也普遍面臨著知名度低、游客稀少等現狀。因此,在優化興義市環城游憩帶的開發策略中,可以以各環帶為主要節點,打通各節點之間的連接程度。具體地,以現在的“一城四景”為核心景點,逐步輻射外擴,提高近郊游憩帶和遠郊游憩帶的各旅游景點的可達便捷度,同時通過提高環帶之間連接的緊密度以提高這些景點的知名度。
(二)增加近郊和遠郊旅游線路,加強集群化發展
旅游線路少、線路景點單一是當前興義市旅游游憩帶開發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而旅游景點豐富多樣、景點之間交通便捷能夠極大地吸引游客,同時能夠延長游客逗留游玩的時間。因此,應該以旅游線路為載體,立足于當地政府的“文旅興州”戰略及這一契機,加大投入,增設特色化、整合化的旅游線路。此外,針對當前存在的旅游線路景點單一問題,需要遵循集群化發展的思路,把同一片區不同類型的旅游景點進行整體規劃,向橫向、縱向延伸,形成環帶內的旅游圈或旅游專線。對于分散于遠郊游憩帶的旅游景點,可依據貴州省政府提出的對于興義市的市域城鎮體系規劃,進一步強化興義市中心城區作為市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發展捧乍和泥凼兩個重點鎮,構建“一城二鎮、三軸三區”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把相關的旅游片區融入興義市的城鎮規劃中,加強旅游景點集群化發展。
(三)以旅游線路為主軸線,貫穿各旅游景點并加強宣傳
針對興義市當前旅游景點分散割裂的現狀,在增設旅游線路的同時,需要把各個分散的旅游景點規劃到各線路中,擴大當前核心景點的涵蓋面。調研發現,各景點的基礎交通設施已經相對較完善,因此,可以以旅游線路為主軸線,把各旅游景點貫穿于其中。此外,針對當前人文古跡等旅游景點知名度低、影響力小的問題,需要加強宣傳。自2015年10月首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落戶黔西南州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四屆,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加強對人文古跡景點的宣傳,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1] 陳建宇,許克福.基于空間句法的環城游憩空間活力研究:以南通市濠河風景名勝區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7):70-77.
[2] 那守海,翟福生,趙希勇.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哈爾濱環城游憩帶空間布局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212-219.
[3] 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74-80.
[4] 吳必虎,蘇平,馬曉龍.中國大城市周邊地區自然觀光旅游地空間結構研究:以北京市為例[C]//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第二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與觀光旅游學術研討會,2004.
[5] 李露,張大玉.環城休閑農業景觀(ATL-ReBAM)營建研究:以成都為例[J].中國園林,2020(2):80-84.
[6] 劉魯,徐小波,吳必虎.環城游憩汀(ReLAM):一種值得探詢的新型空間要素[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2):56-60.
[7] 朱鵬亮,邵秀英.太原市環城游憩帶空間分布現狀及優化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2):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