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梅
【摘要】目的:淺析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采用重癥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先后順序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重癥護理,對護理效果進行分析。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各生命體征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較優(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重癥護理的實施意義顯著。
【關鍵詞】重癥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應用分析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ensive ca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 Hongmei
Taizhou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ns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nd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and intensive care respectively. The nursing effect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ital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P>0.05), but the vital sig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nsive care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Intensive car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pplied analysis
心肌梗死是指患者心肌缺血性壞死,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較為常見、多發性疾病,此疾病病情復雜、危重且發展進程快,患者常常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因此在給予患者救治的同時以給予對應護理,促進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1-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分兩組,實施不同護理,重在分析重癥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依據患者入院先后順序均分兩組。對照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35歲~75歲,平均年齡(55.00±1.02)歲;觀察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35歲~76歲,平均年齡(55.50±1.00)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甚微(P>0.05),可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嚴格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明確患者心痛位置,進行心痛頻率監測與記錄,實施常規治療與護理,若患者出現異常情況,立即告知主治醫生。
1.2.2 觀察組:以對照組為基礎,采用重癥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查看患者胸痛頻率、位置、范圍等,同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血壓以及心率等,給予患者吸氧治療,恢復心肌血液灌注,挽救瀕死心肌,抑制疾病進展性發展。內容如下。
1.2.2.1 緊急護理:患者采取平臥休息,給予給氧干預,2L/min~5L/min,給予地西泮10mg進行肌肉注射,含服硝酸甘油,靜脈滴注利多卡因。
1.2.2.2 并發癥預防: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若患者出現血壓下降,脈搏增快則有可能發生休克,護理人員加大監測力度并做好急救準備;監測患者血壓、心電圖、血清肌酸激酶等,同時觀察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以免發生不良事件。
1.2.2.3 疼痛護理:給予患者適量鎮痛藥物,給藥后將床欄拉起,預防跌落,鼓勵患者深呼吸,以免發生肺不張。確保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鎮靜,從而減少心肌耗氧量。對患者進行血壓監護,觀察患者體溫變化情況,對患者面色、面部表情以及尿量進行觀察,若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泵衰竭時則立即實施搶救;給予心電監護,對患者進行24h持續心電監護,監測患者心電圖波形變化,心率等情況,對異常波形急性針對性處理;依據患者情況,給予中高濃度給氧。為患者提供安靜的休息環境,病房醫療設備噪音盡量保持最低,限制探視。
1.2.2.4 飲食、運動干預:患者在發病后6h內禁食,之后可適當食用易消化食物流質食物,囑咐患者日常飲食忌辛辣、刺激類食物,少食多餐減輕心臟負荷;由于患者需要長期進行臥床治療,指導患者做針對性排便訓練,觀察患者每日排便次數、性狀等,對患者進行順時針腹部運動,遵醫囑給予通便藥物,預防便秘。依據患者情況,指導患者進行合理運動,術后前3d絕對臥床休息,第4d進行主動關節運動,坐位洗漱等,依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調整運動量。
1.2.2.5 心理干預:此疾病屬于突發性疾病,患者往往因角色轉換導致負性情緒產生,患者病情穩定后護理人員依據患者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疏導,并告知患者治療措施,為其講述本院在此疾病治療成就,幫助患者建立治愈信心。為患者介紹重癥監護環境、監護儀的使用,護理人員在患者面前進行相關護理、治療措施時不要表現出慌張,禁止在患者面前談論病情。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主要包括心率、呼吸以及收縮壓。(2)觀察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主要包含心律失常、心絞痛。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體征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護理前各生命體征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較優(P<0.05),見表1。
2.2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較之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P<0.05),見表2。

心肌梗死多因冠狀動脈血管發生急劇閉塞,導致患者機體循環血流中斷,造成心肌缺血,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溶栓治療、心臟支架治療為主[3]。由于此疾病具有病情發展快、并發癥多等特點,為有效提高治療效率,實施對應護理尤為重要。
本研究中結果得出:兩組患者護理前各生命體征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較優(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重癥醫學、護理是現代醫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診斷,采取救治,在重癥患者康復中重癥護理的實施主要包含心理、飲食、康復、疾病以及并發癥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通過患者病情觀察給予針對性護理,符合患者的身體、心理需求[4-5]。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可在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參與治療;實施心電監護、血壓監護,給予患者病情監測、并發癥預防可對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危險因素進行及時發現以及處理,從而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重癥護理的實施需要護理人員具有嫻熟的護理技能、豐富的疾病知識,同時以患者病情為基礎,依據既往臨床護理經驗,結合患者病情特點,評估結果以及患者自身需求進行方案制定,應以針對性、預見性護理措施為原則,實施全面、綜合護理。
綜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重癥護理,可有效穩定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應用價值較高,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文梓,湯麗麗,孫亮.重癥監護優質化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2):106-109.
[2] 姜雪,孫香燕,黃曉銘,等.重癥監護優質化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9,9(29):49-50.
[3] 魏穎,李娜,李曉豐.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8,33(1):3.
[4] 朱耀輝.重癥監護室冠心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方式及療效[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3):2077-2080.
[5] 王麗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癥護理的方法及效果探析[J].家庭醫藥,2019(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