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
摘 要:信息技術;群文閱讀;初中語文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高效融合可以改變以往只運用教材教學的單一教學方式,而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和形象,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使整個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1、情境式教學,激發興趣
我們通過觀察初中的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其中有很多課文都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僅體現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雖然這些課文內容非常經典,但是因為年代久遠,直接抽象的解釋,學生是很難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內核的,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課文更加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同學面前,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屬于新聞閱讀的內容,共有四篇課文,分別是報道解放軍、諾貝爾獎、體育和科技四個方面的內容,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都較為久遠了,所以同學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采用圖片、視頻的方式,播放相關的電視片段或者電影片段,化抽象為具體,縮短距離感,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回到課文,再次閱讀課文,理解難度自然就會下降,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會提升。因為影音資料和文字記錄的方式不同,目的和特點不同,所以兩者的內容會產生一定差異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避免學生認識發生偏差,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些差異性來促進學生的理解,例如讓學生思考影音與文字描寫之間有哪些不同,哪個方式的表達效果更好,說說自己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比較培養學生辯證的看待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問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2、拓寬視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局限于教材本身的內容,也包括課外的知識,我們在立足于教材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整合相關的課外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知識的延伸性教學,教不只是單純的教會內容,而是要教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通過教學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他們的主動創造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參與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回家運用網絡查找相關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儲備量,鍛煉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三峽》《黃鶴樓》《錢塘湖春行》等課文時,可以讓同學們自行收集關于三峽、黃鶴樓、錢塘江這三個地方的相關資料,了解這三大景色分別有什么樣的特色,有哪些歷史故事,還有作者的相關事跡,以及創作課文的歷史背景等和課文有關的資料,收集完了之后對其進行整理,然后再繼續閱讀課文,記錄閱讀過程中的疑難重點,等到老師上課之時進行一一解答,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效率,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擴大,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也大大提高了,對內容的理解也能夠更加的深刻。
3、建立閱讀交流平臺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重點內容,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學習交流平臺,打破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滿足學生的個性閱讀要求,促進學生的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我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博客、微博、QQ、貼吧和小視頻等多媒體平臺建立閱讀交流平臺,通過設立共享書亭、閱讀漂流瓶的方式,互相分享閱讀心得、閱讀技巧、共享閱讀資料,促進資料共享,提升閱讀的效率。例如在教學《社戲》這篇課文時我們就可以設置一個學習交流群,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學習的體會都展示出來的,大家一起交流討論,進行思想的碰撞,同時也可以將自己查閱到的關于作者及文本的相關資料進行探討,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同時也可以保留這個學習群,在課后不受時間的限制,不管何時有新的想法都可以進行分享,這種交流分享的方式不僅能夠豐富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精進閱讀能力,提升閱讀的興趣。
小結: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意味著在未來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只依靠教材單打獨斗,而是要充分利用好它的優勢來開展優質的教學,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再現情景,實現沉浸式的情境教學,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更多教學素材獲取的渠道,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甚至是利用信息技術的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多媒體為載體,建立多樣化的學習平臺,促進學生相互間知識的交流與分享,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龔仲元.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整合模式探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20):124.
[2]張召奎.關于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探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0):63-64.
[3]李艷萍.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策略探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