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 要:貝多芬是曉喻世界的音樂家,他的作品的全世界廣為流傳。因為其卓越的音樂表現及對世界音樂發展作出的貢獻,貝多芬被譽為“樂圣”。他不僅十分擅長古典主義風格的樂曲,同時也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流派。他的作品《月光曲》的創作故事甚至被選入小學課本。本文將圍繞“貝多芬《月光》的創作背景及作品分析”這一話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貝多芬;《月光》;創作背景;作品分析
前言:
《月光》又名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的作品數量眾多,其中不乏傳世之作,例如《命運交響曲》,但是《月光》無論是對于世人還是對于他自己來講,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对鹿狻凡粌H是貝多芬一生對于音樂的總結,也是其一生的概括。
1、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全名為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無論是交響樂、奏鳴曲還是協奏曲都非常優秀,尤其是交響樂。由于其在交響樂方面的卓越貢獻,貝多芬被稱為“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本身并不是創作速度非??斓囊魳芳?,他在創作每一首樂曲的時候都非常認真細致,聞名世界的背后是他本人對于音樂創造的高要求和其在樂曲中所運用的嚴苛知性的技巧。青年時候的貝多芬精力充沛。感情豐沛,整個表現出如同雄獅一樣的活力,這種活力不僅體現在他的生活中,還體現在他音樂創造過程中。中年時候的貝多芬,無論是音樂創作風格還是人生態度都帶有不同程度的挑戰精神,呈現出一種英雄主義的特色。晚年的貝多芬對世界的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創作風格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明顯變化。
2、貝多芬《月光》的創作背景
《月光》的創作時間為1801年,此時的貝多芬正沉浸在甜蜜的愛情之中,這首曲子是他寫給當時的女友朱麗法塔·貴恰爾地的[1]。關于這首曲子的第一樂章眾說紛紜,因為貝多芬最終與朱麗法塔·貴恰爾地的愛情沒有收獲完滿的結局,所以有音樂分析家認為這首樂曲的風格是痛苦、憂郁的,甚至將樂曲的第一樂章的內容解釋為失戀。但是這種說法并沒有一定的現實依據,1801正是這對年輕男女陷入熱戀的時候,根本不存在失戀的情況[2]。
現下音樂界對于《月光》內容展現認同感比較高的一種說法來自俄國一位藝術批評家,他認為《月光》這是曲子實際上是一首比較完整的悲劇,第一章所表現出的一種柔和的、具有想象力,偶爾還會表現出陰郁情緒的狀態。樂曲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聽到這首曲子的人會不自覺地安靜下來,沉浸在曲子中,從曲子中聽到“憂傷”,聽到“哀痛”,回憶此時如同畫卷一樣在腦海中展開,一幀一幀播放。德國詩人將這首曲子與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相提并論,這也是這首樂曲名稱-《月光》的由來[3]。貝多芬本人其實《月光》這首樂曲并不是非常滿意,他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經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經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4]?!?/p>
3、貝多芬《月光》的作品分析
3.1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最開始慢板持續了很長時間,升c小調2/2拍子,曲式為三部。第一樂章的情感表現相對來講比較豐富,柔情、悲傷與陰暗并存。盡管樂曲這一章節的節奏和主題變化并不是非常大,但是細小的波動也同樣展現出了作者內心的感情波動[5]。c小調奏鳴曲展現了貝多芬最初的想法,很多曲調都完全呈現即興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一百多年后德彪西印象派樂曲才會用到的手法[6]。樂曲的題材并不復雜,最開始出現的連續不斷的三連音是幻想的最好體現。在四小節之后,出現了中音區,中音區的整體風格呈現為幽靜及憂郁。1段1分18秒的時候第二主題出現了,第二主題所表現的情緒比較急躁,之后的一段情緒又逐漸趨向平靜,主題的節奏為升e小調,樂章尾奏為低音的基礎動機,樂章在低音中結束。
3.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之間的過渡樂章,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一樂章的非常短小,但是樂章所表現的情感卻并不單調。相反,這一樂章所表現出來的情緒非常豐沛,很好地銜接了第一樂章的平靜與第三樂章的緊張。樂章第一段的主題為斷奏與聯奏互相呼應,之后用變奏將前面的節奏進行重復,樂段中部維持在降D大調。不久之后樂段重復上一階段的內容,如同短暫溫存之后的愉悅。
這一樂章不同于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有強烈的情感表露,這一章更像是創作者在娓娓道來自己的回憶,在回憶過去的同時暢想未來。創作者之所以要創作出這一章節,是因為他想將內心深處壓抑的情感通過音樂的方式釋放出來,這份感情雖然壓抑但是并不痛苦,所以聽眾在聆聽這一樂章音樂的時候會覺得很舒適,有一種“隔空望月”的望月。創作者在這一樂章中,意圖通過音樂向聽眾展示自己曾經美好的愛情和曾經的自己對于這份愛情的眷戀,美好的愛情讓創作者留念,同時也會引發聽眾的共鳴,使人們去感受和回想愛情的美好。
這一樂章的中段盡管仍舊運用的是D大調,但是其調性非常有特色,這種調性在一般的曲目中并不會出現。
除此之外,第二樂章中,創作者運用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小快板,節奏為降D大調,拍子為四分之三。貝多芬本人不僅是一個作曲家,更是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所以他在進行曲目創作的時候,將左手和右手的作用都展現了出來。右手的作用是切音符,左手的作用是使重音和低音進行撞擊,用來表達作者豐沛但并不激烈的情感。
3.3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的音調由原先的D大調上升為C小調,四分之三的節拍轉變為四分之四節拍,樂曲的表現形式為奏鳴曲。盡管這一章節的奏鳴曲調性與上一章節有比較緊密地聯系,但是兩個樂章所表現的感情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這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的情感非常濃烈,濃烈之上還極具煽動性,顯示一個人在激動地怒吼。第二主題的情緒比起第一主題稍顯平靜,但是樂段像是在申訴一種情感,樂章快結束了的時候出現了連續的八分音符,節奏干脆決絕,情感表現又開始逐漸變得熱烈。樂章快要結束的時候,前一樂段逐漸熱烈的情緒達到了頂點,情緒在此時并未接著往上而是變得突然沉寂。
結語:
貝多芬的《月光》有著非常鮮明的個人音樂特色,樂曲運用暗示手法,使樂章完全聯結在了一起,帶給了聽眾一場“音樂盛宴”,不同樂章的節奏和風格之間的細微差異能夠給予聽眾不同的感覺,使聽眾能夠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這首樂曲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尚琪涵. 比較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曲》的審美意識[J]. 戲劇之家, 2020.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