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
摘要:教學生歷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為了實現教育的價值,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相關知識。 因此,歷史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模式。 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實際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 在此基礎上,開展對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關鍵詞:史料;初中歷史;教學;運用策略
前言
歷史對學生的教育意義重大。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可以從中吸收到很多經驗和教訓,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做到客觀地認識事物,避免自己可能會犯的錯誤。初中歷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
一、教師應用史料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為了確保初中歷史教學更好地應用史料教學法,教師一定要嚴格把控教學任務,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通過挖掘更深層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展開之前需要明確教學目標,這樣才能保證教學內容更有指向性。另外,務必選擇合適的史料,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還能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并明白學習歷史的作用和意義。例如在教學《古代亞非文明》時,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先梳理清楚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這樣才能清楚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掌握更多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同時還能了解當時各地區文明古國的文明成果。在我國古代的文明成果中,包含甲骨文以及青銅器、瓷器等,教師可以借助圖畫、視頻或一些實物等進行教學,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另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史料教學的意義,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精通歷史。
二、靈活運用史料加強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五大素養之一,是體現歷史愛國心的重要素質。同時,由于史料內容真假難辨,即使對相同歷史事件的描述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需要學生運用歷史唯物觀來重新篩選梳理史料,盡可能找出真實客觀的史料,避免因過度相信自己所查找到的史料而掌握錯誤的歷史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傳授各種史料查找方法與運用技巧,圍繞其學習訴求與興趣愛好等來獲取相關的史料,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與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另外,老師詳細講解史料運用方法,在了解史料背景及標記重點語句的基礎上,概括總結史料重點信息,自主思考并解答史料相關問題,從中獲取具有較強借鑒與指導意義的知識內容,這些都有效提高了學生歷史自學與實踐能力。歷史七年級上冊《原始農耕生活》老師讓學生分析《原始社會史》《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國院士社會史》等書籍資料,同時,老師讓學生再閱讀神農嘗百草等神話故事,要求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其認為或真實可靠或存在疑問的歷史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再次分析與驗證,這在培養學生運用史料欲望與歷史學習興趣的基礎上,也對學生自學分析與概括總結等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三、合理選擇史料以實現教材的全面解讀
史料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教學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認真選擇史料,材料的選擇是歷史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運用史料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對史料進行選擇,采用正確的方式對史料進行全面解讀,從而發揮史料的教學價值。例如,在學習《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這一課內容時,如果教師僅根據歷史教材進行講解,就會使得學生學習的歷史知識片面化,沒有邏輯和鋪墊,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就對歷史背景了解不充分,不能將前后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進而不能很好地獲取知識。此節內容中,學生體會不到秦王的偉大胸襟和統一全國的概念,不能對歷史事件進行深入理解。在歷史上,王朝的建立和改革是經過相當復雜的過程演變而來的,也經過了多方面的努力。要讓學生充分理解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就必須引入相關史料進行解讀,要讓學生全面地了解當時的歷史事件,這樣學生才能夠真切地體會到歷史事件發生的意義和價值。為了引入史料,教師可以通過搜索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文物圖片或影視資料等,創設歷史情境,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知。
四、利用實物史料促進學生對歷史的真實理解
實物史料主要是指在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與人類活動相關的基地、遺址、墓穴、建筑、文物、武器、生活用品、勞動用品、裝飾品等這些都是真實可見的,是確實存在的,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 能夠比較真實、形象地反映歷史。實物史料的主要形式包括考古工作者在科學勘探中挖掘出的具有歷史依據的第一手材料,研究者根據第一手材料寫成的論文或專著。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物史料具有不可移動性和珍貴性特點,這給實物史料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隨著現代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世界地球村的時代逐步來臨,實物的外延得到了充分拓展,從單一的實物材料逐漸發展為考古文物、實物教具模型等,而教師借助現代化技術手段可以將實物實體、實物模型等實物史料最大限度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以七年級上冊“原始農耕生活”這一內容為例,在講到“半坡居民的生活”時,文中提到“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屋內有灶坑,多用木頭作柱子”,教師可以根據實物圖片引導學生利用一次性筷子和黏合劑,搭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以及生產工具模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實地感受古代人類的生活。在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對模型進行實驗,與學生共同探討半地穴式的房子是如何適應當地的氣候的。文物模型的制作是一個復雜且艱辛的過程。學生通過模型制作,能夠滿足觸摸歷史、動手實踐的需求,在“做”中學習歷史、感受歷史。
五、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是學生初中學習生涯中重要的一門科目,這門科目可以改善學生的精神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師在教學時,將課本上的歷史知識與史料相結合,能夠擴展學生的歷史知識文化,并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及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由于歷史課涉及的史料非常多,課堂上無法全部展示這些史料,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篩選,然后通過史料教學法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鄭繼賢.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知識的合理運用剖析[J].學周刊,2020(20):137-138.
[2]張亞娟,董萬波.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教學法[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0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