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友瑋
【摘要】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這要求教師要著眼于小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教會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本文圍繞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的原則、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進而指出預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預習,習慣培養,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結合有趣的預習活動,布置合適的預習任務,讓學生積極地作預習匯報,提升學生的預習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分析課文,總結重難點,進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預習效果。
一、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的現狀
預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明確教學中的重難點;在聽課前做好準備,有利于明確聽課重點。預習習慣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為后續開展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目前,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教師提前安排好學習計劃,讓學生機械地根據計劃進行預習。因此,一旦教師不安排預習學習清單,學生的課前預習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學生會放棄預習,導致學生過于依賴學習計劃表,沒有養成自主預習的習慣。
其次,小學生的預習存在目的不明確、效率不高的問題。雖然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但在安排預習任務時,沒有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學生在預習時很迷茫,不知道預習什么,預習效率較低。
最后,部分教師安排的預習任務過于籠統,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疇,導致學生難以完成預習任務,更不用說思考文章了。這種沒有明確規劃的安排不僅不能讓學生正常完成預習任務,還容易讓學生對預習產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學生良好預習習慣的養成。
二、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的原則
1.立足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做好課前準備,并運用合理的預習方法,幫助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安排預習任務,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認識到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問題。
2.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興趣
預習任務由學生在家自主完成,僅僅依靠學生的自主能力,在實際中顯然會效率不高。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應當充分考慮興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小學生處于好奇心極為強烈的時期,教師在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習興趣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樂于預習。
3.教會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布置相關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家中預習時有方法,有目標。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教授的預習技巧在課前進行預習,認真對待預覽提示中提出的問題,思考問題,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有助于學生厘清課文的組織結構,理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三、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1.組建預習小組
小學生比較喜歡集體性的預習方式,教師可以通過組建預習小組讓學生開展預習活動。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五人左右較合適。小組中可以設置小組長,由組長分配預習任務,并及時督促預習進度。教師在課堂的前半部分對預習成果進行檢查,可以通過小組匯報的方式驗收預習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不僅能夠快速掌握預習的重點內容,而且能夠在交流和溝通中拓展思維,強化對預習內容的理解。在預習內容的選擇上,要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主,教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以將課文中的重點內容分配到小組,由小組集中討論、重點研究。
例如,在學習《觀潮》時,教師可以將預習的重點放在對本篇課文的閱讀和分析上,包括生字詞、課文主旨大意、課文朗讀、課文重點段落的背誦等。教師將課文預習任務下發到各個小組,讓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預習。為了提升預習效率,教師還可以在預習任務中設置相關問題,如“課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作者通過描述潮水的三個階段,想表達什么情感”“用不同的詞語概括潮水的三個階段”等。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預習時,更容易找準重點、難點,提升預習效率。為了方便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教師也可以將課前預習問題設計成“預習問題卡”,讓學生利用卡片導讀的方式來閱讀課文、解決問題,在預習中尋找答案,形成結論。
在預習開始之前,教師要做好基礎的引導工作。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奇觀。當學生對某一部分語文知識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后,他們的學習信心就會增強,學習熱情就會大大提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詞語手冊,了解詞義、字形等基礎知識,掃清字詞障礙。
2.設計有趣的預習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有趣的預習任務。如教師可以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布置視頻打卡、微課預習、角色扮演等預習任務,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考慮到許多小學生自控力較差,很容易沉迷網絡,互聯網也可能給預習帶來不良的影響,教師應該警惕這種情況的出現,加強家校合作,讓學生更高效地完成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同時,教師可以安排多樣化的預習任務,如結合預習內容可以讓學生走進自然,從而使其更愿意參與預習活動。此外,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選擇,布置多項預習任務,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預習任務,從而更好地保證預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時,教師可以制作微課讓學生在課下預習,掌握“鑰、匙、顏料、郵票”等字詞,并布置朗讀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在微信群中進行朗讀接龍。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思考作者是從哪幾方面寫秋天的雨的,要求學生在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標記,以便在上課時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適當提高預習要求,如安排相應的預習任務和練習,讓學生根據書中的秋景描寫,繪制一幅“心中的秋雨圖”,進而使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3.從背景資料入手,掃除預習中的障礙
在預習過程中,為了加強學生對所預習內容的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背景資料和相關拓展資料。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促進知識延伸,還能掃除預習中的障礙。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查找預習資料的能力。在預習任務布置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網絡上、資源庫、相關書籍中查找資料。例如,一些文言文和改編的文章,學生要追根溯源,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查詢背景資料,既能夠充實學生的預習內容,也能夠為其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讓學生在預習階段自主完成相關資料的閱讀,是在為課堂重點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有了一定的知識背景和前提準備,課堂中的學習便會輕松很多。
例如,學習《爬山虎的腳》時,在預習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查找關于爬山虎的資料。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學生對植物的了解比較少,而小學生天生對動植物充滿了好奇,通過網絡和書籍等渠道去查找爬山虎的資料,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對爬山虎的描述,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小學生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布置查閱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在查找到相關資料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利用紙和筆對自己認為的重點內容進行記錄,這樣,學生們的預習能力會大幅度提升,預習的成果也會通過文字的方式展現出來,更牢固地記憶在學生的腦海中。
此外,為了豐富預習內容,除了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之外,教師也要分析教材,根據每節課的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預習指南手冊,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基本能力(生字、詞語、重點句子),能力發展(閱讀技巧、表現手法)和積累應用(綜合實踐)。這樣,學生在預習之后可以及時了解預習效果,可以用基本能力部分來測試自己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安排課前報告會,鼓勵每組學生分享對同一個問題的思考結果,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延伸。
小學生正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預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布置合適的預習任務,明確預習目標,讓學生在預習中弄清文章脈絡,厘清學習重難點,從而構建高效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