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茹
摘要:法律職業倫理是以律師、法官和檢察官等從事法律職業的人員所理應遵循的職業倫理規范。律師職業道德即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或職業紀律。然而規范性文件中這些職業紀律和行為規范并未明確規定,而是在律師們的執業活動中逐步產生并完善,從律師在與委托人、法官、同行以及社會公眾之間的交流中發現其所存在的職業道德問題,發掘問題存在的原因以及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法律;職業道德
一、我國律師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法律是一門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的科學,需要有專門從事司法工作的職業人員加以運用以發揮其法律價值。法律職業主要由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從事法律職業或以法律謀生的人組成,他們熟諳法律原則及運用法律技巧,從而追求社會公平并獲得個人生活來源。法律職業具有以下特點:有相同學習基礎的法學素養和實踐運用法律的藝術能力;有著共同為社會大眾服務的精神和追求、堅持實現社會正義的道德情操。
我國律師職業倫理的沖突及解決的目的,在于正確的去關注和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風或憤怒。律師職業在道德與生存之間存在一個界限,既不可違背職業道德,也不可失去生存條件,如何劃分界限找到二者的平衡點,需要對律師執業有所規制。在執業過程中,律師所接觸的主體大概有以下四類,即委托人、法官、同行及社會公眾,違反職業道德所侵害的也大多是這幾類人的利益。
二、我國律師職業道德問題產生原因分析
律師職業道德不同于一般社會道德,在社會大眾的認識中,世界總是從滿美好,所以一般的社會道德是公民心中所認可的大同社會、世人和諧的社會機制,然而律師職業道德卻不可同一而論,由于律師身份的特殊性,要求其在社會中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不能以一般的社會道德標準對待雙方當事人,一個律師若不能在大眾輿論的風口浪尖堅守住內心的法律道德,很容易被輿論所影響。有所堅守是律師執業中的試金石也是律師職業道德的更高追求。
(一)自身執業能力有限
導致問題的關鍵主要來自律師自身。法律法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更新和變化中,律師不可能把所有的法律記憶并運用,自身知識水平有限,但又不愿投入精力時間去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在遇到某些比較棘手、面臨敗訴危險的情形時,可能會鋌而走險,脫離法律的本意,強行解釋或“任意立法”,褻瀆法律的權威。法律一旦被架空,律師職業秩序會變得混亂,若不及時修補或維護,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失去控制,進而律師變成整個社會的對立面。
律師職業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高校對法律職業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訓課時不多,其多流于形式,高校的課程教育大多以應試方式結尾,重答題能力而非道德情操培養,以至于部分高校畢業生進入律師行業缺乏基本的職業道德和法律素養,教育培訓的不足,律師自律機制很難實現,法律教育的目的更是只停留于書本。
如今的律師更多的是對物質利益和商業利益的追求,如何在道德與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是當前律師職業道德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制度不健全,監督管理不嚴
提升律師職業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健全法律制度,嚴格監督管理。目前我國對律師職業制度規范相對較少,且律師職業相對自由度高,所以對律師職業進行統一規制難以操作。具體化法律較為刻板,會對律師的行動作出難以預測的限制,籠統的法律規范則被律師“完美”規避,使法律變為形式。對律師職業的監督管理方面也存在各種問題,司法行政機關與律師協會的監管各成體系,這種分離式的監管容易導致,司法行政機關難以對道德問題作出規范,而律師協會的規定又缺乏強制力,造成律師法律職業監管弱化的現象。
(三)律師行為受公權利的影響
以行政干預司法或政策干預司法的現象從我國建國以來便一直存在,律師行業或多或少也會受到行政或政策的影響,在某些社會關鍵時期,國家會實行“嚴打”政策來懲治某類特定的社會犯罪,像“掃黑除惡”等活動,國家司法機關在處理此類案件會與國家、社會利益保持一致,同樣律師對這種政策類的的辯護也會受到掣肘,重政策而輕事實,更或者是怕與政府為敵從而對當事人的辯護難以拼盡全力。
在公訴案件中律師與檢察機關地位不平等,完整的法庭辯論順序是當事人、公訴人對立,法官居中裁判,然而現實中,辯護律師與檢察機關的地位差距懸殊,檢察機關行使國家公權力,有國家強制力保障,擁有的司法資源和設備機制等遠優于律師,律師大多只能憑借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經驗來與檢察機關來對抗,相對來說,律師地位要遠低于檢察機關,這使得在證據收集等很多方面律師望塵莫及。
三、我國律師職業道德規制建議
(一)加強律師職業道德教育
在高校中應規范和完善法學生的法律課程教育,增加法律職業道德培訓課程,為學生走出校園,接手律師實務工作樹立起堅定地法律信仰以及建立起正向的社會責任感。律師協會要注重對律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律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要注重多方面的學習與反思。有關部門要加強和完善律師考核機制,增加法律道德的考核內容,提高律師行業準入門檻,嚴格違反律師職業道德懲罰機制等。
(二)加強律師協會行業自律
完善律師職業保障,提高律師的政治地位,律師職業處在國家公權力以外但又時刻與公權力保持聯系的尷尬境地,沒有公權力的保障卻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風險,擴大律師在公權力運行中的參與度,不僅能增加律師的社會責任感,也會使律師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增加律師職業在社會公眾的好感度,緩和與公檢法之間的地位懸殊。同時,強制性規范對律師職業道德難以規制的方面,通過社會監督、人民群眾家督等,擴大監督渠道,嚴格監督力度。
四、結語
我國律師行業經過了長期發展,早在古代就有了“訟師”,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以及外國律師制度的影響,我國的律師制度也在不斷進步,任何國家不可能存在某種方法能使法律職業一直完美,問題總會存在,解決機制也會更加適應時代腳步,如此循環往復,承接著一個沒有終結的話題,正是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博弈中,我國的律師職業道德發展才會更符合人民的期望、時代的潮流。
參考文獻
[1] 于曉鑫.我國律師職業規制,[J].法治與社會.2017.6.
[2] 左衛民,顧長軍.刑事訴訟的理念,[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
[3] 葉澤閩.論我國律師職業道德規制,[J].法治與社會.2017.7.
[4] 張鴻雁.探討我國律師職業道德問題,[J].實踐與探索,2012.
[5] 王宏.法治中國視域下我國律師職業道德探析,[D].吉林財經大學,2017.
[6] 孫智陽.律師的職業道德,[J].法制博覽,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