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烽仁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教育必須把思政工作融入育人全過程,校內各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應同向通行,產生協同效應,以落實全方位和全程育人的目標。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提出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職;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構建
引言
為滿足新時期對學生群體思想政治素養的具體要求,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必須實現全體教職工參與,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當中思政教育基因,基于全程育人維度重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同時不同學科要建設不同特色的專業課程思政體系,駐足于專業實踐課、素質必修課、課外延伸活動以及專業教育課等,全方位建設課程思政體惜,落實專業教學中價值引領與知識講授的有機統一。
一、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問題
(一)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協同育人欠缺實效性
若思政課程無法按照學生專業特征實施備課與授課,勢必不能達到預期育人成效。同時,課程思政脫離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體系的引導,亦難以培育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在高職院校實際教學活動當中,因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分屬愿意的差異,課程開設時間常常處在不同學期,專業課教師與思政教師間良性交流互動少之又少,必然無法生成教育合力。各個專業在人才培育計劃與頂層設計層面未能預先考慮全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協同育人存在的問題,使得兩者協同育人實效性較低。
(二)思政教育重視思想引導,缺乏專業針對性
思政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來自各個專業,其備課和授課缺乏針對性,致使實際育人效果較差。高職思政理論課隸屬必修公共課程,雖然是學生們思想引領的重要陣地,但因高職思政教師授課班級、專業類型較多,教育任務較重,教師難以針對各專業學生現實需求收集差異化的課堂案例,導致備課內容同質化嚴重,教學過程更被視作復讀機。一般而言,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的學生們對于欠缺職業基因的思政課程存在消極厭倦的心理,此類學生在高中階段多為理科出身,認為思政教學枯燥單一。如果思政理論課教育仍停滯在思政專業層面的教育,便脫離了學生們職業生涯發展需要,學生亦會認定學習思政知識對日后職業發展并無明顯影響,從而對教師提出的實際案例和觀點形成厭倦心理,此時消極學習已成必然,難以達到理想化育人效果。
(三)專業教育重視技能培育,缺乏思政育人基因
一直以來,國內高職在學生培育層面普遍以知識技能作為導向,在專業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灌輸“只要把握職業技能,就業時便不會有障礙”思想。部分專業教師在課堂教育中從不滲透思政教育,并且秉承著思政教育和專業無關的錯誤理念。這種注重以科技知識傳授為主導的教育,忽視對學生們的價值引領,亦忽略培育學生健康成長的使命。多數土建類專業教師出身于理科,對于思政教育理論內容你那個缺乏系統性學習,在工作中又因學院劃分無法及時和思政教師互動交流,導致課程思政教育陷入尷尬境地。
二、高職院校土建類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策略
(一)構建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機制
按照高職土建類專業教育現狀,構建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機制。高職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承接的課程雖存在差異,但是都肩負著育人職責。長時間以來,兩者始終欠缺有效協同育人機制,對高職土建類專業育人成效帶來較大影響。在當下高職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形勢下,唯有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協作,才可真正解決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孤島困境。構建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協同育人體系是改善專業教學短板的關鍵手段。為實現思政教育有專業、專業教育有思政的育人目標,土建類專業應為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建設交流平臺、微信即時交流渠道,呼吁教師定期展開分享與交流,借助這一定期分享與線上即時互動,可獲得有效的協同育人效果,推動思政教育全程與全員育人目標的實現。
(二)思政教師應積極鞏固教育主渠道的地位
一方面,身為思政教師,不僅應熟練掌握思政專業理論,還應了解授課班級學生的專業狀況。具體來說,教師可提前與授課學生所在院系的教師與領導建立聯系,針對專業特征與人才必須具有的核心素質展開總結性學習,同時在教學活動中可與專業教師展開及時交流,使思政理論課不斷向外延伸。另一方面,思政教師在課堂中應將問題作為導向,以針對性專業案例來回應學生們在生活與日后職業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面向土建類專業學生們講解職業道德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將“工地的邊坡坍塌事故”作為案例,播放視頻使學生掌握此事故開始、結束與調查處理等狀況,令學生們思考致使該事件的原因。隨后,教師應指出誘發該事故的原因,即施工現場管理混雜,管理工作者并未盡職責,在施工規范規定的范疇隨意填堆渣土,致使事故發生,從而引出身為未來施工現場的管理者,遵守職業道德、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三)專業教師要勇于承擔思政教育工作重任
專業教師是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水準的關鍵性要素,在教育新形勢下,高職專業教師不僅應提高專業課理論水準,還應肩負德育職責。首先,教師應提高個體思政理論水準。只有專業教師個體可對核心價值體系具備深刻認知,了解專業教育的德育重任,在課堂教學中才可把核心價值觀有效傳輸給學生。而這不但要求教師個體強化思政理論學習,而且還要求院系與學校針對于專業教師展開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教育指導,使教師在具體專業教育中生成思政教育思維,加強專業課堂感染力及生命力。例如,在建筑防水知識學習中,多數學生將防水視作建筑施工當中的難點問題,同時大多數報道均存在建筑物滲漏問題。教師應引出工匠精神主題。利用案例,使學生明確只要擁有工匠精神,便可有效解決該技術難點。
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便是應牢抓課程改革關鍵步驟,精準把握不同專業課程特征,真正發揮各學科課程育人作用,實現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教育的協同效應,推動專業教育、思政教學的充分結合,落實全方位育人與全程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田應輝,徐森.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專業課教學探究[J]. 遼寧高職學報,2020,22(04):48-51+88.
[2]蔡志清. 建筑類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路徑探究[A].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ICHESS 2018)[C].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