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再別康橋》是高中語文課本中的經典篇目,它是當代學子感受現代詩歌語言美、音樂美、建筑美的典型標桿。它集中體現了現代詩歌借助意象、巧用修辭、以情動人等諸多特點。在以往教學中,教師普遍習慣于用作者簡介、創作背景、創作技巧、概括主題等傳統思路來教授文本。本文試圖通過“品鑒《再別康橋》,領悟詩創技巧”,讓學生創作詩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品鑒詩歌;再別康橋;創作技巧
《再別康橋》作為高中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在以往的教學中,不少教師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必要的鑒賞技巧,或者干脆“一讀而過”。筆者大膽創新,試圖讓學生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領悟詩歌創作技巧,并運用相關技巧創作詩歌。筆者在知網上搜索“再別康橋”有980條結果;搜索“詩歌創作”有44條結果;搜索“學‘再別康橋,悟詩創技巧”有0條結果。
掌握基礎的詩歌創作技巧是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詩歌創作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集中體現,是思維與發展的主要途徑,是審美鑒賞與創作的重要媒介,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有效策略。另外,十五六歲的青少年正是詩情勃發的年紀。基于此,筆者相信通過“品鑒《再別康橋》,領悟詩創技巧”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抒發其豐富情感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筆者發現,在鑒賞《再別康橋》的基礎上,集中體現了詩歌創作的三大技巧:
一、借用意象,化虛為實
意象是詩歌的靈魂,一首詩歌沒有了意象,便如同枯木毫無生機。《再別康橋》在意象的運用方面,值得借鑒。如第一段,“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本段表達了作者與康橋告別,但是他并未直白地說“再見了,美麗的康橋”,而是說“作別西天的云彩”。“云彩”這一意象給我們營造了天高氣爽、彩霞滿天的唯美畫面。這一場景,越是美麗,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越是濃郁。
這一意象作者選取的頗為成功,后人甚至覺得這里只能是“云彩”,而不能是其它,如“溝渠”“石橋”“欄桿”等,因為這些意象都不能讓人頭腦中勾勒出美好的畫面。
同理,康橋之所以讓人難舍,還因為“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這些意象化虛為實,為我們勾畫出一個色彩斑斕而又美麗的康橋。
創作詩歌時,有意識地運用意象,化虛為實,是提升詩歌格調的有效手段。如,學生創作的詩歌中這樣寫到:“告別故鄉/多年后/睡夢中模糊了故鄉的模樣/開始迷戀他鄉”。該詩中“告別故鄉”是比較虛化的概念,如何化虛為實?我們可以改為“揮別童年的炊煙/多年后/睡夢中終于模糊了故鄉的模樣/開始迷戀他想的陽光和細雨”該詩中加入了“炊煙”和“陽光、細雨”這幾個意象,將故鄉實體化,描繪出具體可感的美好畫面,賦予詩歌以靈魂。
二、巧用修辭,生動形象
如果說意象是“魂”,那么修辭則是“靈”,因為有修辭的巧妙運用,讓詩歌變得靈動起來。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將“金柳”比作“新娘”,金柳的美麗可愛躍然紙上。又如,“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這是擬人,生動形象。“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是擬物。將作者對這里的留戀之情生動地表達出來。這種手法與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中“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他身旁/我愿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是移情。作者面對分別,萬語千言,無從訴說,只能沉默。而他將這種濃重的感情轉移到“夏蟲”身上,令人回味無窮,詩意雋永。結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則與開頭呼應,給人回環往復之感,讓詩歌充滿韻律之美,而這也恰恰是“新月派”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的集中體現。
三、主題深刻,以情動人
一首好詩,絕不僅僅是優美辭藻的堆砌和多種手法的運用。它一定是以深刻的主旨為前提,傳達出一種讓讀者產生共鳴的情感。因此,我們在創作詩歌時最忌諱的就是無病呻吟。
如,學生在創作詩歌的時候,這樣寫道:“我抬起頭/夕陽刺入我的眼睛/它熱烈開放/我不禁被它吸引/我走出課室/在走廊上看著夕陽/我一步/它一步/慢慢地/它走了/我也離開了。”暫且不說本詩語言運用上的匱乏,單是主旨之淺顯便很難得到讀者的共鳴。
大凡好的詩歌,無一不是用簡練的語言,巧妙的修辭,表達深刻的主題。如:
“黑色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
“為何我的眼中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衛青《我愛這土地》)
“你看我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顧城《遠和近》)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北島《回答》)
這些詩歌廣泛傳播并經久不衰,除了運用意象和諸多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們都表達出深刻的主旨。這些主旨關乎生命、愛情、價值、追求等,無不讓讀者反復揣摩、為之著迷。
當然,創作詩歌還有很多其它技巧,如,選題新穎、標題吸引、注重細節、韻律節奏等。但是能夠把握本文闡述的三點,便已具備詩歌創作的基本素養。筆者在讓學生創作過程中也不乏優秀作品,令人欣慰。如,《秋蟬喊我》(作者:朱栩桐):秋蟬在窗外喊我/“月亮出來了”/我抬頭看到的月亮/像外婆生前的臉/月光如她的溫柔慈祥/撫摸著我的手/我拿起筆畫畫/眼淚涌出來/淹沒了紙上月亮。本詩借用秋蟬、月亮、月光等意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外婆的思念之情。又如,《霜秋》(作者:曾琦):兩三只飛鳥/披著夏日最后幾縷余溫/劃過天空,驚動一排排靜謐的幽綠/連著驚動的,還有枝頭的紫荊/花瓣飄落,流水無情/將更艷的花兒埋進深邃的光陰里/待來年,長出的/不是霜秋,是更加美艷的你。本詩借用飛鳥、夏日、紫荊等意象,運用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秋天和友人的熱愛之情。再如,《看雪的約定》(作者:蘇芷琪):從路過的風那兒得知/北方,下雪了/雪花紛飛,多像白蝴蝶/落在你我的發梢/我們并肩走過,雪地上/留下一串串腳印/而路的盡頭是詩意的天堂/我們看雪的約定終于實現了/可是當凌晨的星星把我喚醒/原來我身處南方/雪花只是一個殘缺的夢。本詩借用風兒、雪花、蝴蝶、發梢、腳印星星等諸多意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表達了對雪的向往及想而不得的遺憾。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我們要讓他們心底詩的琴弦響起來。”在品鑒詩歌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空間,提一些“過分”的要求,也許他們就會回饋你很多意外驚喜。正如筆者在教授《再別康橋》時,大膽引入創作環節,通過品鑒詩歌特點,揣摩創作技巧,學生情到濃時,便引詩情到碧霄。
參考文獻:
[1]黃志浩,陳平.詩歌審美論[M].鳳凰出版社,2012 .
[2]錢夢龍.語文教學呼喚“詩教”回歸——詩歌與詩歌教學網談錄[J].語文學習,2002(3).
[3]林平.現代詩歌創作研究[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李海濤6042338F-E434-4528-BE7A-D95DB721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