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美娜
【摘要】一位因不想上武術課導致不愿上學的小學二年級學生前來咨詢。咨詢師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改變來訪者內心對上學問題的認知,幫助其分析拒絕上武術課和拒絕上學的原因。經過三次面談咨詢,來訪者改善了不良情緒,建立了新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并將其運用到生活當中。最終,求助者的拒絕上學問題得到了解決。咨詢實踐證明,認知行為療法對解決小學生拒絕上學問題是有效的。
【關鍵詞】拒絕上學;認知行為療法;小學生
一、認知行為療法的原理與操作指南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套結構化的、短程的、著眼于現在的心理治療方法,用以解決當前的問題并矯正不正確的或沒有幫助的想法和行為。認知行為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源自于人們自身,當人們能解析自己的思維時,人們就有機會改變對事情的感受及對此的行動。認知行為療法的具體操作步驟有:
1.識別自動化思維。咨詢師通過提問、指導來訪者自我演示等技術來發現這些自動化的思維。
2.識別認知性錯誤。咨詢師引導來訪者發現自動化思維當中存在的認知錯誤,這些認知錯誤通常由任意的推斷、過分概括化、“全或無”的思維等。
3.真實性驗證。鼓勵來訪者在現實的生活情境中驗證自己的自動化思維和錯誤觀念,讓來訪者發現自己原有的觀念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也是可以改變的。
4.去中心化。小學生特別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常常覺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他人的關注。因此,在咨詢中,咨詢師還要幫助來訪者去發現有些時候自己的言行不一定會得到他人的關注,減輕來訪者的心理焦慮。
5.情緒的監控。鼓勵來訪者對自身情緒的變化進行監控,同時,使來訪者認識到情緒的波動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從而增強改變的信心。
二、個案心理咨詢
(一)個案情況
可可(化名)是一名小學二年級女生,性格較為內向,家長文化程度較低,家庭收入一般,但家長較忙,與她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較少,教養方式簡單粗暴。可可個子比較瘦小,由于性格偏內向,在班上朋友較少,不善交往。一年級第二學期的一次武術課上,因目睹同學被教師拉筋壓腿痛哭后,開始害怕上武術課。遇到上武術課的日子,就在家里哭鬧不肯上學,要求媽媽給教師打電話請假。家長和教師多次對其鼓勵和疏導,效果不明顯。直到走進心理輔導室已持續超過3個月。
(二)個案分析
可可從小與爺爺奶奶同住,爸爸很忙,平時很少關心她,媽媽雖然也照顧可可但是缺少心理上的溝通,使可可在心理上缺少依賴感和安全感。在可可遇到武術課事件后,激發了她對權威的恐懼,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困擾。情緒問題在家里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懷,導致可可從拒絕上武術課的行為泛化到了拒絕上學。
可可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看到同學被教師批評,認為自己也會受到同樣的批評,然后選擇用拒絕上學的方式來逃避可能發生的事情。
對來訪者心理問題的診斷是:在學校上課期間因目睹同學被教師批評引起的情緒不良,嚴重心理問題,屬于心理咨詢范疇。
(三)咨詢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與診斷,經與求助者協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近期目標:改變其不良的認知模式;改善來訪者因上武術課引發的不良情緒;改變其拒絕上學的行為模式。
2.長遠目標:幫助來訪者改善在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從而促進來訪者的心理健康和提升其適應能力。
(四)咨詢過程
咨詢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建立咨詢關系和心理診斷階段、心理幫助階段、鞏固與結束階段,一共進行三次咨詢。
第一次咨詢:走進孩子,建立信任
第一次見到可可,是由班主任許老師帶著進來的。可可長得很秀氣,個子不高,瘦瘦的,有點怯生生的感覺。眼眶紅紅的,顯然是剛剛哭過。
許老師把可可交給筆者的時候,可可緊緊抓住許老師的手不肯放開,生怕被帶去上武術課。筆者對可可說:“可可,我聽說你最近遇到了困難,老師是來幫助你的。”在告訴可可,筆者不是帶她去上武術課,而是和她聊天一起看看怎么解決遇到的煩惱后,可可同意留下來。
可可不僅秀氣,還很安靜。她在筆者面前,微微低著頭,不說話,雙手不知所措地放著,對筆者說的話也不予反應,對筆者有種戒備的心態。于是,筆者從一些生活的小故事聊到她的日常,聊她在家里的情況,周末上哪里玩,喜歡什么小動物等。慢慢地,她開始愿意開口與筆者說話,開始微笑著和筆者說一些讓她高興的事情。
感受到可可的變化,筆者開始和她做約定:“可可,老師和你做個小約定如何?在這里,老師會認真聽你說的話、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幫助你一起解決問題。同時,這也會成為我們倆之間的小秘密。”
可可認真地想了想,回答說:“好。”
筆者:聽班主任說,每次要上武術課的時候,你都要哭,為什么呢?
可可:因為害怕。
筆者:怕什么呢?
可可:怕被老師壓腿。
筆者:老師為什么會壓腿呢?
可可:老師教的動作不會做。
筆者:你被壓過嗎?
可可:是的
(可可一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臉上又顯現出害怕的表情了。關于“壓腿”這個問題,據班主任說的,可可是沒有被壓過腿的,而是看到其他同學被壓腿后“身同感受”了)
筆者:我看到了你的害怕,你害怕自己學不會老師教的動作而被老師壓腿,是這樣嗎?
可可點點頭。
筆者:那怎樣能讓自己不那么害怕呢?
可可:我不知道……
筆者:老師這里有些辦法,我們一起看看能不能幫助到你。好嗎?
經過第一次的咨詢,筆者和可可建立了信任關系,可可愿意和筆者談她的感受和想法,也愿意配合筆者一起嘗試去找一些辦法來克服困難。F3931157-BDCB-421C-BED1-49FA78B0715A
這一次咨詢,筆者讓可可回去做一件事情。去問一下身邊的同學對上武術課的看法,至少要問三個曾經被教師壓過腿的同學的感受。
第二次咨詢:改變認知,找解決辦法
這次咨詢的主要目的是用一些方法去疏導可可的情緒,讓可可能夠把害怕上武術課的情緒宣導出來。
筆者:可可,上次老師給你布置的作業做得怎樣?
可可:老師,上次回去以后,我問了我的同桌、我們班幾個被老師壓過腿的同學。他們告訴我,他們曾經害怕上武術課,后來發現武術老師只會把那些上課不認真的同學拉出來壓腿,而且也不是每次都壓腿,他們慢慢就不怕上武術課了。
筆者:有像你一樣,每次上武術課都哭著不肯來學校的同學嗎?
可可想了想,搖搖頭。
筆者:以你每次上課的觀察,你同學說的話可信嗎?
可可:老師,我相信他們說的話,但是我還是很害怕上武術課。甚至有武術課的那天早上就開始害怕,就不想來上學了。
筆者:你的家人和朋友是怎么看待你害怕上武術課這件事的呢?
可可:媽媽跟我說了很多次武術課并不可怕,可是我依然很害怕。我的朋友也很害怕上武術課,但是他們不會像我這樣,他們覺得我害怕過頭了。
筆者:假如你不再害怕上武術課,會怎么樣呢?
可可:我不知道,我沒辦法做到不害怕。
筆者:那我們看看有什么辦法來對付這個“害怕”,好嗎?
可可很認真地點了點頭。
于是,筆者和可可一起閱讀了兩本繪本——《神奇的“勇敢石”》和《珍妮好害怕》。通過繪本故事,筆者和可可一起感受了害怕的感覺,筆者讓可可用語言去描述她的那份害怕。同時,我們一起討論哪些方法是可以試著去做的,對可可有幫助的。
這次咨詢后,筆者和可可制訂了兩個行動方案:一個是找一個石頭放到口袋里,作為“勇敢石”;一個是找家人、朋友、教師、身邊的小動物談談。
可可說她很害羞,不敢和家人、朋友、教師談。筆者鼓勵可可跟家里的小金魚談談她對武術課的害怕,再找小花和小草談談。
筆者:可可,武術課上讓你害怕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讓這件事情重來一次,老師看到你心中的那份害怕,但是老師相信你能夠應對它。
在這次咨詢里,可可和筆者討論了和爸爸媽媽的關系。其中說到她的爸爸很忙,很少帶她玩。她爸爸在生氣的時候會把她放到家門外面,她覺得特別害怕。
于是,這次咨詢結束后。筆者約見了可可的家長,分析了一下可可害怕上武術課的問題。同時,建議可可的父親多一些陪伴和鼓勵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鼓勵和愛護是可以給孩子帶來勇氣的。
第三次咨詢:放松訓練,調節情緒
在這次咨詢上,可可告訴筆者上次輔導結束后,她沒有找到合適的石頭,所以“勇敢石”的方法一直沒有奏效。但是,她找了家里的小金魚、小草講了一下她對武術課的害怕,感覺好了很多,不過上武術課的時候還是害怕。于是,筆者和可可一起做了放松練習。
首先,教可可放松的方法。然后,讓可可想象、描述上武術課的情景,在可可感受到害怕的情緒時,讓可可用放松法進行放松、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可可重復上述動作,直到可可已經掌握了這個方法。
因為這次咨詢后就有武術課,所以筆者陪著可可一起去上課。可可回到班級同學的隊伍里,那種害怕的情緒又涌了出來。筆者提醒可可,在感到害怕和緊張的時候做剛才教的呼吸法和放松法。可可在筆者的指導下,反復做著放松練習,情緒也慢慢平穩下來。于是,筆者讓可可去觀察一下上課的教師和同學,鼓勵她到自己的位置上跟同學們一起上課。可可回到隊列后,筆者又及時表揚她做得好的地方,提醒她如果感覺到情緒不安就可以使用放松法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這次課結束后,可可開心地告訴筆者,武術課沒有想象中那么恐怖了,她不再害怕上武術課。看著可可興奮的表情,筆者也笑了。
(五)咨詢效果
經過三次的咨詢,可可害怕上武術課的情況逐漸減少,能夠平靜地去上課了。以前,每到上武術課的早上總要哭鬧著不肯出門,現在也能正常上學。一次,筆者見到可可,特意問她現在還害怕上武術課嗎?她笑瞇瞇地搖搖頭,告訴筆者她不再害怕了。
三、結語
從結果來看,可可拒絕上學的難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并且在后續跟蹤回訪中得知,可可能很好地應對類似的情況,甚至和班級同學、教師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情緒更加穩定。可以說,這次咨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案例中的可可用拒絕上學的方式來表達對上武術課的害怕,還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有些學生因為在校內人際關系、學業等問題遇到了困難,又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時,就會采取拒絕上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嚴重的甚至出現軀體性疼痛。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引導學生重新看待拒絕上學的問題,發現自己認知上的不合理,然后調正認知順帶改變相應的行為模式,最后實現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89-90.
[2]郭召良.認知行為法咨詢方案:7大心理問題[M].人民郵電出版社,2021:443-595.
責任編輯 楊 ?杰F3931157-BDCB-421C-BED1-49FA78B07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