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駿杰
摘要:在“教育為本”的國家發展背景下,教育設施建設逐漸受到各地方政府及社會人民的關注。本文從將軍廟路小學建筑設計理念出發,通過分析其設計特點,探究該建筑項目的總平面設計方案、校園功能布局等,為其它小學校園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將軍廟路;小學;建筑設計
小學是我國義務教育活動的啟蒙階段,其占據整個義務教育時間的2/3,而小學校園是小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小學建筑設計理念、結構布局、校園色彩,對于教學質量及學生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影響作用。
1項目概況
將軍廟路小學建筑項目位于興化市中心城區附近,周邊以居民區為主,教學需求量較大,毗鄰S231與S531省道,周圍交通條件較好,出行便利。整個小學施工項目計劃占地40878平方米,校內建設包括教學樓、食堂、地下室、停車場等多個配套設施,建筑密度不大于50%,為學生流出充足的活動空間。校內擁有60間授課教室,建筑高度為17.85米,能夠容納130余輛機動車以及500余輛非機動車停靠。
2將軍廟路小學個性化特點
首先,在造型方面,將軍廟路小學以橫向線條為主調,強化建筑延伸,并輔以豎向線條,營造出富有歡快節奏的建筑氛圍,立面活潑,創造出溫馨的育人環境。主體建筑結構在規整的樓棟天際線基礎上,配套平仄相間的環廊,給人以生動活潑的視覺感受。其能夠為學生提供休憩空間,豐富課余活動,緩解學習壓力。
其次,在色彩方面,就小學施工項目而言,建筑的色彩處理及識別性尤為重要,要求通過色彩之間的變化,增強校園的健康氛圍。將軍廟路小學施工項目中,綜合樓、教學樓等建筑的主體為白灰色調,輔以鮮艷色彩點綴,采用簡潔的表現手法,完成不同建筑材料與顏色之間的搭配,體現出校園建筑的氣質與時代感。
最后,在理念方面,將軍廟路小學應用中國傳統書院教育模式理念,營造自由清新的學術氛圍,以及古樸莊重的建筑風格。強調以禮定序,將空間布局與書院模式相契合,教學與活動空間穿插,校內空間層層遞進,彰顯學校書院氣質。
3將軍廟路小學建筑設計要點探究
3.1總平面設計方案分析
將軍廟路小學建筑平面設計環節,采用裝配式建筑模式作為主體設計結構,總平面規劃設計布局與消防要求、停車(人行、車行)及交通組織使用要求(含與周邊交通環境的協調等)、場地標高與周邊道路的銜接符合度,滿足項目設計相關要求,確保室外場地設計合理。將軍廟路小學建筑項目中,計劃在10年時間內,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30%以上,并逐步完善相關技術標準,配套與之相適應的專業技能施工團隊[1]。
3.2日照管理建筑設計
將軍廟路小學建筑中日照分析為興化市冬至日的日照條件,其開始時間為9:00到15:00,期間每一分鐘進行一次采樣,小學普通教室滿足2小時日照時間。照明系統設計主要針對將軍廟路小學日常教學過程中,各個地方的光照管理和控制,智能化照明控制技術的合理應用,是現代照明系統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發揮其自動調度的管理效果。其自動調節效率控制的應用原理,主要是通過信息技術中的電子傳感器,將光照監控系統中的數據進行整合,把與光照使用相關的數據傳遞至自動化中央控制模塊,再對相關數據進行初步判斷,從而使初步的控制操作傳遞至中心設備,實現智能照明系統的自動化檢測,進而推進照明系統初步自動化控制。在將軍廟路小學教學過程中,智能化照明控制系統能夠簡化日常照明監控流程,加快管理辦公效率,降低人力資源和時間成本的無效投入,有效地控制教學樓照明使用成本。在照明系統日常工作中,保證室內照明情況滿足工作適應需求,降低資源浪費,通過科學計算,針對不同的天氣光照條件,實現照明的最優控制,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3.3校園功能布局分析
將軍廟路小學建筑共分為三棟建筑樓、教學樓、實驗樓、行政樓,以及連接各個建筑之間的連接環廊,配套有餐廳、圖書館、食堂等。現階段“學校是第一避難所”的建筑結構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自然災害來臨時,學校成為該地區的核心避難中心。而建筑校園功能布局安全性設計,主要表現在其抗震減災及使用年限上,將屋面鋼結構設置成連梁式結構,結合整體建筑,保證教學樓屋面與墻體結構之間不存在墻垛砌體,減少二次施工次數沿著縱向方向設置,更好地傳遞水平力。整個將軍廟路小學分為六大區域,即入口廣場區、接送等待區、教學區、運動區、接送等待區,其主要入口設置于將軍廟路,將車行路入口與人行路入口分流,保障了上下學時間學校人員流通的安全性[2]。
3.4主體建筑景觀特點分析
將軍廟路小學建筑設計中,景觀意向采用新中式風格,結合用框景、障景等建筑施工手法,實現移步異景的校園內部景色特點。在細節方面,建筑設計立足生態,合理配置綠植,突出生態化主體,考慮到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完善生態規律布局,彰顯校園生態人文內涵。例如,在校園內部樹種選擇上,施工方根據不同植物自身的成長特性,以鄉土樹種為主,保證校園內四季皆有景可賞,形成一個常態化景觀空間。水體資源利用方面,將軍廟路小學建筑引用了“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作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綿城市”能夠有效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侵蝕,完成雨水儲存,并在需要時進行水體釋放。在“海綿城市”的概念下,構建雨水塘系統、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頂等雨水資源優化措施,將校園路面的地表雨水收集處理后,儲存在雨水貯留池中,再根據其使用需要,作為內部景觀用水、綠化用水[3]。
結論:
通過對將軍廟路小學整個建筑項目設計研究,可以發現其設計理念新穎獨特,結合中國傳統書院設計概念,合理進行校園功能布局,整體表現為大氣莊重。在有限的施工區域內,創造出了較為舒適的校園空間,并在繼承傳統空間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應未來需求的新型教學空間。
參考文獻
[1]李若星.身體視角下的教育建筑設計——解讀四川德陽孝泉小學和海口寰島實驗學校初中部[J].世界建筑,2021(02):98-101+126.
[2]劉莉娟.從北京金茂府小學節能設計引出對沈陽地區中小學建筑節能改造的思考[J].居舍,2020(32):95-97.
[3]蔣暉.因地制宜的校園綜合體——南京河西新城樂山路小學建筑設計[J].新建筑,2020(0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