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中學教育階段考試的文化功能,從考試與文化傳承、考試與閱讀、考試與教學方法改革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隨著中、高考改革的推進以及“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思想的提出,考試的文化功能更加凸顯。本文基于中學教育特點,對考試認知活動、實踐活動和評價活動進行整合,探究考試對中學教育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考試;文化傳承;閱讀;教學方法
考試是“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對人的基本素質及其績效進行測量和評定的活動”。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選擇和傳承文化,引導文化發展,營造文化氛圍,促進文化交流,推動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功能。同時考試也在指引教育教學觀念的改革和創新,促進地區、民族文化交流和本土文化的保存和發展。
一、考試與文化傳承
教育部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初中學段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高中學段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是匯聚民族特質和精神風貌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內核,包容佛家和道家文化的思想精粹和文化形態。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了詩詞歌賦、對聯、書法、歇后語、戲劇、國畫、燈謎等,還有端午、中秋、清明、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和傳統習俗,甚至還囊括了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源流。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中高考語文改革已初見端倪,其中特別提出了要加大中國傳統文化的考察。中學階段語文考試不應該只注重知識和記憶的考察,應該更加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與培養,特別是語文教育還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中學語文試卷的命制應當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近些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完全滲透在語文試卷中。
例如2015年昆明地區的語文中考題:“2015年5月23日,第39個國際博物館日。云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社會永久免費開放。學校組織了‘走進博物館的語文實踐活動?!痹囶}中提到了鎮館之寶“?;~案”。在為云南博物館制作明信片一題中,涉及到對隸書、篆書和楷書的鑒賞、評價的知識與能力。
2015年語文高考全國新課標卷:有一篇探討流行歌曲會成為”一代之文學”的問題,其中涉及了唐詩、宋詞、元曲,提到《古今詞統序》,包容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人物傳記《一代大家湯一介》講述了北大教授湯一介一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另外,新課標里還提到“體現本土特色,彰顯個性”的問題,昆明市今年語文考試材料和試題也在不斷地挖掘昆明地方文化,追憶西南聯大,描寫陸軍講武堂的文章作為材料出現在昆明教科院編寫的語文試卷里。隨著《昆明的眼睛》一類的書籍被中學語文歷史教學所推崇,汪曾祺《昆明的雨》的節選也被作為試卷的閱讀材料出現。同時還有介紹滇劇的源流、大理的民族文化的文章。
同時,《綱要》還指出“堅持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發揮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的重要作用。”昆明部分中學出現了一些創新性的假期作業。春節給家里書寫一幅春聯;訪問昆明的名人故居;參加家鄉的一次傳統節日的民俗活動,用文字記錄下場面和感受。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不但能傳承文化,還能提升學生在語文考試中的綜合解題能力。
二、考試與閱讀
在基礎教育中,語文學科處于最基礎最重要的位置。今年相繼進行的中高考改革,進一步提升了語文學科的地位,語文綜合素養與閱讀能力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這是繼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后,第二次將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書香社會”。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到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倡導全民閱讀”,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全民閱讀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培養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
同時,提倡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享受親子閱讀的樂趣,為孩子們營造出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在研究家庭閱讀環境對語文考試成績的影響。
三、考試與教學方法的改革
《學記》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笨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中國古代教育當中就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和啟迪的作用。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少教多學’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在全國試點學校中開展課題研究。致力于引導教師,打破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策略,改革教育教學策略與方式,關注學生作為“人”的發展,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回歸人的教育。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指出:“成績考查是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是實現語文教學總目的的一個重要環節。”現在語文教學更加講究文化底蘊、閱讀積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功底。那么教學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
下面是語文教學課堂改革的一些方法初探:
1.激發想象,活躍思維。羅杰斯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倡導在教育實踐中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自由學習,把學生的思想、感情、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散文教學中,如何創建一個溫馨的氛圍?如何讓學生思維遷移?可以讓學生想像畫面,配上舒緩的音樂,適時觸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蘊含于內心柔軟處的情感。散文鑒賞要放棄理性分析,只有情感的融入,才能產生出優質的鑒賞感受與文字。
2.創設情境,入境動情。姚斯的接受美學確立了以讀者為中心的接受理論。文學作品是為讀者創造的,讀者是文學活動的能動主體。文學接受是一種純粹的個體精神活動,讀者的參與和閱讀才使作品更有意義。教語文要根據學生求樂的特點,為其創設學習情景,這樣才能使他們“觸景生情“。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讓學生根據詩詞作畫一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一幅江南初春的圖景,不但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在畫中看出學生的體悟和理解。
3.自我角色化。與文本人物同喜同怒,同哀同愁,文本生命與自我生命融化,會起到真正有效的人文教育。如《范進中舉》一文對胡屠夫這一形象的理解,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體驗人物是非美丑。很多敘事性強、富有情感的內容,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角色化”,實際上就是“角色認同”和“移情”,將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移入文本內容中。
綜上所述,考試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活動,鑒別人的素質水平的個別差異是其本質所在。考試的文化功能是不可或缺,特別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凸顯其文化意義,是為了更好地與中學素質教育和美育相互作用,提高民族素質。
參考文獻
[1]王靜美.俄羅斯圖書館的家庭閱讀新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5年第1期
[2]陳艷梅.初中三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評價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
[3]黃云姬.論我國家庭閱讀教育的現狀及其發展策略[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12-9
[4]王孟媛.淺談家庭閱讀對孩子的影響[J].科技創新與運用.2012-12
[5]高懿.小學生閱讀素養和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6]廖志江、高敏.建立家庭閱讀檔案,營造美好書香家庭.2014.1
[7]周士德.美國的閱讀教育:政策、趨向及啟示.外國中小學教育.2015年第1期
[8]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9]邱芙蓉.家庭閱讀國際研究.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3期
作者簡介:田蕊(1984—),女,漢族,云南昆明人,中學教師,教育學碩士,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