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 靜,姜 侃,王銳蘭,邱 晴,吳曉怡
(浙江省產品質量安全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以下簡稱食品接觸材料)是指在正常使用中,各種已經或預期可能與食品(或食品添加劑)接觸,其成分可能轉移到食品中的材料和制品[1]。隨著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國內食品接觸材料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例如,不銹鋼保溫杯、密胺餐具、竹木筷等經常由于存在重金屬、甲醛、防霉劑等有害物質超標而引發輿論關注。同時,對外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活躍因素,歐盟是我國食品接觸材料的主要出口地,但是輸歐食品接觸材料經常因為使用未授權成分以及存在甲醛、三聚氰胺、重金屬等物質遷移風險,而被通報拒絕入境或退出市場。根據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and Feed,RASFF)通報數據,每年歐盟全部對華通報次數約占全球的10%,而食品接觸材料的對華通報次數約占全球食品接觸材料的70%~80%,是食品、飼料和食品接觸材料3大類產品中對華通報比例最高的一類,因此其質量安全狀況值得深入探究[2]。
本文以2018—2021年歐盟RASFF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數據為研究對象,從通報材質、通報原因、通報項目等角度,分析我國出口此類產品的質量安全狀況,為出口企業、監管部門等提供參考。
2018—2021年,歐盟RASFF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共453次,每年的通報次數在90~150次,其中2018年通報94次,2019年通報127次,2020年91次,2021年141次,2021年通報次數最多。2018—2021年RASFF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數據概況、材質分類、占比等見表1。

表1 2018—2021年RASFF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數據表
2018—2021年RASFF通報的食品接觸材料主要是烹飪或就餐時常用的廚具和餐飲具兩類產品,包括水杯、碗碟、鍋鏟、餐盒和刀叉等。通報產品的材質按通報次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塑料、植物纖維、金屬、硅膠、陶瓷、復合材質(含兩種及以上材質)、玻璃、紙質和搪瓷等,還有27次通報信息無法明確產品的材質種類(其他)。在以上材質中,塑料類材質占37.5%,植物纖維材質占31.6%,金屬材質占13.9%,這3種材質占全部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的83.2%,是被通報的主要材質類型。
2018—2021年,塑料類食品接觸材料被通報170次,是4年來被通報總次數最多的一類。2018—2020年3年中,塑料材質被通報次數占當年通報總次數的40%~50%,連續3年被通報次數最多,2021年有所下降。通報信息中塑料產品的分類見圖1,主要包括密胺(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和尼龍兩類,密胺類餐具被通報86次,尼龍類餐廚具被通報70次,其他類別塑料材料被通報14次。密胺類產品主要是由于存在甲醛和三聚氰胺遷移風險被通報,尼龍類產品主要是由于初級芳香胺遷移風險被通報。

圖1 通報信息中塑料產品分類圖
植物纖維餐具是利用植物的根、莖、葉等天然組分提取天然植物纖維,與三聚氰胺-甲醛合成的密胺塑料樹脂、添加劑等混合,再通過高溫高壓等工藝成型制成的碗碟、飯盒、杯子等餐飲具[3]。植物纖維餐具多以“可回收”“天然”“可降解”“兒童餐具”等宣傳用詞吸引國內外消費者注意,實際上大部分產品中仍添加有50%以上密胺成分,植物纖維餐具實則為一種密胺塑料餐具[4]。
2018—2021年,植物纖維食品接觸材料的通報次數占比一直居于各類材質的前3位;2021年通報占比達56%,超過塑料材質位居第1位。被通報的植物纖維產品主要是碟、碗、盤、杯和餐盒等餐飲具,這些餐具因含有竹纖維、玉米纖維、麥秸稈、稻殼、稻草、玉米淀粉和甘蔗渣等一種或幾種未被授權的植物基成分而被通報,其中含有竹纖維成分的通報次數最多,含有竹纖維的餐具約占全部植物纖維餐具的86.7%。
在2018—2021年第一季度,植物纖維餐具被通報的主要原因是甲醛、三聚氰胺遷移量超出歐盟的限量標準。2021年4月份以后,植物纖維餐具被通報的主要原因是含有未授權使用成分(竹粉、玉米粉、小麥秸稈等植物纖維)。植物纖維餐具由于近幾年存在較高的被通報頻率,且產品中甲醛和三聚氰胺遷移量超標,引起了歐盟各國的關注。德國風險評估研究表明,與純的密胺塑料產品相比,添加竹纖維的密胺塑料產品其甲醛和三聚氰胺的遷移水平更高[5]。2020年6月,歐盟委員會指出竹纖維餐具實際上是密胺餐具。根據歐盟食品接觸塑料材料標準EU 10/2011的規定,授權添加到塑料食品接觸材料中的成分只包括木粉和葵花籽殼兩種植物基成分,竹、玉米、小麥等植物纖維均為未授權使用成分,這些成分添加到塑料材料中的安全性需要進一步的風險評估。2020年11月,芬蘭發布關于含有竹或其他未授權成分的植物纖維餐具投放市場的聲明。2021年2月,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發布聯合聲明函,要求含有竹纖維或其他未經授權添加劑的食品接觸材料撤出歐盟市場。因此,2021年第二季度起,歐盟各國加強了對植物纖維餐具的管控,該類產品成為2021年通報次數最多的一類產品。
對被通報原因進行分類,結果見圖2。主要分為9類,包括物質遷移、成分未授權、感官劣化(存在異常氣味或銹跡)、進口申報或認證不符合要求、不宜用作食品接觸材料(如使用201不銹鋼)、存在窒息風險、有異物、包裝存在缺陷及其他(存在微生物感染、燙傷、折斷風險)。其中因物質遷移量超標被通報340次,成分未授權被通報80次,物質遷移量和成分未授權合計占全部被通報次數的92.7%,主要是由于產品存在對人體健康造成化學傷害的風險。物質遷移包括甲醛、初級芳香胺、三聚氰胺、重金屬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有害物質遷移,以及少數產品存在鋁遷移、涂層脫落、脫色等造成的物質遷移。成分未授權即前文提到的產品中使用竹纖維、玉米纖維、小麥纖維等未授權物質。

圖2 通報原因分類瀑布圖
對通報項目所涉及的有害化學物質進行分類,結果見表2。主要包括甲醛、初級芳香胺、三聚氰胺、重金屬、總遷移量和揮發性有機成分等,其中甲醛、初級芳香胺和三聚氰胺的通報次數居于前3位。

表2 通報信息中的主要通報項目表
(1)甲醛和三聚氰胺遷移量。甲醛遷移量是被通報次數最多的項目,占全部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的19.9%,三聚氰胺遷移量通報次數占16.3%。甲醛和三聚氰胺是制作密胺樹脂的重要單體,因此這兩種物質遷移量超標主要出現在密胺塑料制品中。甲醛是一種致癌物質,具有致突變性。三聚氰胺會造成腎損傷。長期使用甲醛或三聚氰胺遷移量超標的食品接觸材料,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傷害。
(2)初級芳香胺。初級芳香胺主要包括苯胺、苯甲胺等芳香胺類物質,主要出現在尼龍塑料制成的鍋鏟廚具中。初級芳香胺是一類致癌物質,歐盟EU 10/2011中規定初級芳香胺不得超過0.01 mg·kg-1。我國2018—2021年間出口歐盟的尼龍餐具中,初級芳香胺都遠超出標準上限,其中2020年9月11日德國通報一尼龍鉗產品中4,4’-二氨基二苯甲烷的含量高達178 mg·kg-1。目前我國塑料食品接觸塑料材料標準中還未對初級芳香胺的含量進行規定。
(3)重金屬遷移量。通報信息中的重金屬主要包括鎳、鉛、鉻、錳、鉻、鈷和砷等,主要檢出于金屬材質中的不銹鋼制品以及陶瓷制品和玻璃制品中。其中鎳、鉛、鉻的通報次數居于前3位,鎳元素和鉻元素主要涉及不銹鋼制品,鉛元素在金屬、陶瓷和玻璃材質中均有通報檢出超標。
(4)總遷移量。總遷移量被通報不合格的次數占全部對華食品接觸材料通報次數的5.3%。總遷移量是反映食品接觸材料中的組分可能遷移到食品中的重要指標,能夠表征食品接觸材料的總體質量安全狀況。
(5)揮發性有機物。揮發性有機物含量超標的產品主要涉及硅膠廚具。硅膠廚具具有良好的耐熱性、抗老化性、可塑性和彈性等多種優良性能,被廣泛用于制作嬰幼兒餐具、烘烤模具等產品。歐盟規定硅膠中揮發性物質的含量≤0.5%,而被通報信息中揮發性有機物的含量最高可達1.6%。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橡膠材料及制品》(GB 4806.11—2016)[6]中在揮發性有機物方面并沒有規定。
2018—2021年,歐盟RASFF對華通報食品接觸材料中塑料、植物纖維和金屬3種材質居于前3位。被通報的塑料產品主要是密胺和尼龍塑料餐廚具,植物纖維產品主要是竹纖維餐具。物質遷移量超標和使用未授權成分是被通報的主要原因,甲醛遷移量、初級芳香胺、三聚氰胺遷移量是被通報的主要項目。
目前我國出口至歐盟的食品接觸材料質量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2021年植物纖維餐具成為歐盟關注的重點。因此,建議出口企業及時關注歐盟食品接觸材料法規及標準的變化,嚴格把關原材料及生產工藝;監管部門應及時推進相關標準與國外接軌,根據主要風險問題扎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切實減少或規避出口企業的貿易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