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勤
(河南省汝南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河南 汝南 463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食品種類也是包羅萬象,應有盡有。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之一,它關系著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和身體健康。從“3·15”晚會曝光的老壇酸菜、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制作的禹州粉條,都說明食品安全還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以基層食品的安全監管現狀為例,分析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相應對策。
①在采購環節中,個別食品經營者在采購食品時,未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出廠檢驗合格證。②在銷售環節中,未按規定配備冷藏冷凍設備銷售非常溫食品;盛放食品的容器和設備未保持清潔與食品發生了污染;經營病死、毒死的禽、畜、獸、水產動物肉類;銷售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劑。③在管理環節中,不區分食品經營場所與生活場所導致散裝食品污染串味等;未定期檢查庫存食品,未及時清理變質食品。無論是采購、銷售還是管理等環節都存在不少問題,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一些小作坊和食品攤販不僅衛生條件較差,而且流動性較大,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監管者既不能簡單粗暴強行取締,又不能坐視不管任其發展,這些都在食品安全監管存在不少問題。
1.1.1 經營者安全意識淡薄
一些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的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淡薄,平時不注重學習食品方面知識,為追逐利益,只選擇“價廉”,不看“物美”,食品經營者有“賺錢的思想”,卻沒有分辨識別的能力,對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了解不足,經常以罰受訓。此外,法律意識淡薄,不關心是否添加了膨大劑、催熟劑問題,更不會關心是否有危害人體健康的農藥、獸藥殘留。不懂得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劑量和使用范圍應當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1.1.2 經營者缺乏自律意識
部分食品經營者只從價格低的批發渠道批發貨源,不索要生產者的產品合格證明、產品標識等。不查看食品標簽上是否標注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不建立自己的進貨臺賬,不查看產品的進、銷貨情況。不及時清理近期食品、臨期食品,不添置冷藏冷凍設備,部分食品無法按照貯存條件進行貯存。
1.1.3 經營者有逃避監管的意識
有些小攤點、小作坊、小經營店店主沒有長遠發展的理念,只顧眼前的銷售數量和營利數額,不考慮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不注重售后服務,沒有考慮到食品質量會影響產品銷量和信譽,沒有形成供、產、銷的長期經營理念。為逃脫監管部門的管理,有的不備案、不登記,故意當“黑戶”。個別違法經營者,在被查處之后出現無法聯系的情況。食品經營者違法成本較低,導致執法嚴肅性有所欠缺[1]。
1.2.1 監管人員業務技能素質不足
個別基層食藥監所的監管人員部分來自于外系統,是政府機構改革中新進入食品監管系統的人員,對食品安全知識、法律法規了解不多。在執法監管中大多數情況下只照搬規定制度的條條框框,缺乏對食品加工過程、食品工藝的了解。有時甚至只能做表面記錄的監管,對檢驗項目、檢驗標準不熟悉,只能以巡回查看的形式進行監管。
1.2.2 監管方式上存在被動監管現象
個別基層監管所日常監管都是依據上級精神進行日常監督檢查,是依“通知”“方案”“文件”等的被動要求式檢查,沒有發揮基層監管的主觀能動性,不主動尋找隱藏在食品后面的安全問題。
1.2.3 從業監管的硬件設備設施落后
目前,部分監管部門執法車輛老舊,受執法電動車電池續航的限制,無法滿足遠程執法工作的需要,此外執法人員缺少進行日常執法取證的設備,再加上管理人員管理意識薄弱,部門發展經費不足,食品檢測設備老舊,且現有的檢測儀器的靈敏度也不高,準確度也較低,進一步阻礙了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2]。
部分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差,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由于正規的超市路途稍遠,來往消耗時間長,基層消費者更喜歡到小商小販的商戶處購買商品,缺乏食品安全意識,自我保護觀念差。另外,基層消費者遇到食品問題以協調處理為主,沒有維權意識?;鶎邮称返南M者大多都是周圍的鄰居,互相認識,購買到不合格食品時,有的與商戶進行調換,有的按成本價索要賠償,少有揭露或舉報維權行為。
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存在多種原因,但最重要還是相關從業人員不自律,市場監管不到位,消費者主動參與性不強。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切實提高基層食品安全水平,筆者認為要集思廣益,不斷摸索,引領基層食品經營從業單位和人員加強責任意識,動員社會力量,創新監管手段,著力構建“行業自律、市場監管、消費者參與”三位一體化的新型監管鏈條,只有各鏈條協辦互助,共同努力,才能構筑食品安全的監管網絡。
基層食品監管的難度主要在于監管對象多、種類雜。要調動食品經營從業者的積極性,提高食品經營從業者的自律意識,增強從業誠信。從業者要承擔起食品安全的主體責任,促進食品安全保障制度的落實。
2.1.1 食品從業者要學習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
無論是食品生產者還是經營者,不但要了解食品相關法律法規,還要掌握食品方面的基本知識,在追求利益的同時,把消費者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從業者是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是落實食品安全的關鍵。要從“要我管”到“我要管”的理念轉變,自覺地承擔和履行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
2.1.2 食品經營單位和個人要建立各種規章制度自律自查
①食品生產個人和單位均應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依法從事食品經營活動。②建立從業人員健康檢查和健康檔案,采購食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營業執照和食品合格證明文件。③建立食品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如實記錄名稱、規格、數量和聯系方式等內容。根據可溯源的記錄賬冊,一旦違反承諾將自覺接受監管部門的處罰,并接受社會監督[3]。
2.1.3 樹立長遠發展理念,打造“品牌形象”
食品的經營鏈條較長,食品從業者首先要以“責任第一”的理念要求自己,嚴格按照法律要求、行業要求約束自己,以質量尋生存,以質量謀發展。在利用新聞媒體宣傳定位自己形象的同時,接受廣大消費者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以品牌形象吸引消費者、正面引導消費者。
2.2.1 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能力,從形式監管轉向實質監管
基層監管部門要圍繞基層監管要求、行業特點、和監管重點進行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水平。既要掌握不斷更新的法律知識,還要熟悉產品的加工工藝、風險點控制,要真知真懂,能夠發現內部問題。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是食品安全監管成效的主要原因,為此要提高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監管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滿足食品監管日益加強的需要。
2.2.2 監管態度上主動出擊,主動排查食品安全隱患,創新監管方式
監管人員除平時按照上級部門的指導要求進行日常監管外,還要主動深入到工地食堂、夜間攤點等地點排查食品安全隱患,要從食品原料、進貨渠道、操作規范等方面進行突擊檢查。另外,監管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例如,主動利用新聞媒體、互聯網技術拍攝視頻,實現手機App線上監管,或進行網絡直播,實現數據化、電子化的監管[4]。
2.2.3 加大經費投入,提升監管硬件水平
當前,食品執法主要以現場取證為主,但是由于距離、時間等客觀原因,監管效果也很有限。為提高工作效率,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監管設備的經費投入,配備較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通信設備,為監督管理的行政執法提取證據,同時配備精度高的檢測設備,為抽樣結果提供保障。
2.2.4 建立信息化云監管方式
對監督檢查、專項整治、舉報投訴等監管信息、抽驗結果、案件查處信息建立電子化管理檔案供隨時進行查閱。建立食品安全誠信監管體系,把大型食品經營單位納入誠信體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制定食品安全信用評價和獎懲制度[5]。食品安全監管從紙質手工狀態逐步進入到信息化移動執法時代,極大縮短了監管時空距離,監管工效率質量得以大幅躍升。執法者打開移動執法端即可開展檢查,根據不同監管任務的需要選取檢查內容,根據檢查結果,上傳整改意見、圖片資料、執法文書等信息,再發送至被監管單位的商戶端,被監管單位簽收確認后,一個執法過程順利完成。
2.2.5 突出關鍵環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加大監管力度
根據2022年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方案專項治理方案。圍繞重點領域,對食用油摻雜摻假,面向未成年人“無底線營銷”等食品開展專項治理行動,集中力量,握指成拳,加大監管力度,追究違法責任。對日常監管中要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究,輕微違法行為和隱患問題的經營單位,要求限期整改,約談有關負責人。
2.3.1 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聘請村組食品安全信息員,宣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食品經營單位點多面廣、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監管力量相對薄弱。針對這些問題,選出村組食品安全員信息員,由食品安全信息向消費者講解食品安全的防范知識,假冒偽劣知識的識別方法,提升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
2.3.2 健全社會監督
在目前監管力量和監管手段有限的條件下,針對食品安全現狀,要充分發揮食品安全監督網以及12315舉報網等網絡平臺的監督作用。另外,可在農村設立消費維權監督點,方便消費者發現食品安全違法線索時及時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舉報。讓社會監督成為食品安全監督的前哨,成為食品安全監督的力量補充。
食品安全關乎國計民生,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身邊事,是保障基層經濟秩序穩定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行業前端自律,市場中端監管,消費者后端監督,三方共同發力,共克時艱,促使食品安全工作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