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玉娥,王 賢,李 靜,孫 濤
(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新疆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
沙棗(Elaeagnus angustifoliaL.),胡頹子科,又名銀柳,在我國北緯34°左右西北地區分布很廣,新疆沙棗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上游、葉爾羌河及喀什噶爾河流域[1-2]。沙棗易繁殖、生存力強、生長速度快以及抗風沙能力強,且耐貧瘠、耐鹽堿、耐高溫和耐干旱,并具有固氮和改良土壤的作用,是重要的防護林樹種[3]。此外,作為一種天然的野生植物,沙棗果實受化肥、農藥和工業污染物的污染少,食用和藥用價值高,果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單寧、黃酮類、礦物質和多種微量元素[4]。
但目前沙棗樹的經濟價值并未引起重視,只有很小一部分沙棗被加工利用,大部分未被采集,利用很低,造成了很大的浪費[5-6]。
沙棗果實大小、形狀、色澤和果味等變化都較大,其果實形態是作為果實品質及分級選擇的重要指標[7]。目前針對沙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黃酮類[8-9],針對沙棗果實外觀形態的研究較少。干果類果實的表面品質是最直接的感官質量屬性,外部形態通常包括大小、果重等,不僅影響其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消費者的喜好,還會影響果實的內部品質。
本研究對新疆烏魯木齊市各大批發市場進行調研采樣,共計采集7個不同的沙棗樣品,同時調查了每個沙棗的產地及年產量,進行了沙棗果實形態的調查研究,以期為沙棗果實分級提供基礎數據。
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各大批發市場進行調研采購,共計采集7個不同的沙棗樣品,每個樣品購買了5 kg,同時調查了每個沙棗的產地及年產量。樣品采集數據見表1。用數顯游標卡尺(精度0.01 mm)分別測定其果實的長度和果徑,并計算果實的長徑比,每個樣品共選取100粒進行測量。每個樣品隨機選取沙棗果實100粒,用精度為0.000 1的分析天平稱量,獲得沙棗果實的單果重。稱取300 g沙棗果實,去核后稱重計算果實的可食率。

表1 樣品信息表
應用Excel對沙棗的果實性狀數據進行處理,并使用SPSS軟件對7個沙棗果實的性狀進行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和極差等的數據統計分析;并對其果實性狀進行聚類分析。
沙棗果實性狀的形態描述統計分析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的沙棗樣品其果實的長度范圍變化較大,沙棗果實長度的平均值為21.71 mm,果實長度范圍16.85~23.70 mm,標準差為2.25,極差為6.85。果徑的平均值為15.99 mm,果徑為10.75~21.24 mm,標準差為3.33,極差為10.49。果實的長徑比平均值為1.39,范圍為1.12~1.61,標準差為0.17,極差為0.50。沙棗單果果重平均值為1.783 6 g,重量范圍為1.543 4~2.013 5 g,標準差為0.203 0,極差為0.470 1。沙棗果實可食率平均值為75.86%,范圍為73.70%~79.90%,標準差為2.05,極差為6.20。

可食率/%XC1 22.56 16.93 1.33 1.780 8 74.80 XC2 22.27 17.77 1.25 1.946 8 79.90 XC3 22.85 15.86 1.44 1.543 4 74.75 XC4 22.34 16.10 1.39 1.615 7 73.70 XC5 23.70 21.24 1.12 1.994 8 76.11 XC6 21.38 13.26 1.61 2.013 5 74.90 XC7 16.85 10.75 1.57 1.590 3 76.83平均值 21.71 15.99 1.39 1.783 6 75.86標準差 2.25 3.33 0.17 0.203 0 2.05極差 6.85 10.49 0.50 0.470 1 6.20樣品 果實長度/mm果徑/mm 長徑比 單果重/g
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將多樣本對象分類時,依據單因素分類不足以全面綜合地描述其類別,往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進行分類。聚類分析是對研究對象或指標的特征進行分類,根據質量特征的相似度,將樣本逐漸聚合在一起,相似性最高的樣本先聚集在一起,最終根據類別的綜合性對多個品種進行聚類,從而完成聚類分析的過程[10-11]。
為了篩選適宜的指標用來描述沙棗果實的外觀形態,本文對沙棗的果實形態指數進行了系統聚類分析。采用歐式平方根距離的方法將各品質指標進行聚類分析,SPSS軟件自動計算輸出聚類分析樹形圖。由圖1可以看出,當歐式平方根距離為10時,根據樹狀圖,這7個樣品可以分為4大類,其中XC1、XC3、XC4可以分為一類,這3個樣品果實長度及果徑接近,說明其果實大小相差不大;XC6、XC7可單獨各分為一類,XC6果實長度及果徑都較小,單果重量最大,XC7果實長度及果徑都最小,果核較小,可食率較高;XC2、XC5可分一類,XC2、XC5是各項指標表現最優的一組,果實長度、果徑、長徑比、單果重及可食率等指標的數值都較高。

圖1 使用平均聯接(組間)的譜系圖
系統聚類分析法可將受試樣本劃分為不同類群進行評價分析,其結果具有綜合性、客觀性和科學性[12-14]。通過聚類分析,這7個樣品可以分為4大類,其中XC1、XC3、XC4可以分為一類,XC6、XC7可單獨各分為一類,XC2、XC5可分一類,在聚類的過程中發現果實長度和單果重對聚類的結果影響最大。XC2、XC5兩個樣品果實長度、果徑、長徑比、單果重和可食率等指標的數值都較高,在實際的品嘗過程中,這兩個樣品的口感也是最好的。
沙棗雖然營養豐富,但是因其種植面積小,現有市場上售賣的沙棗很少進行分級,一般在采摘完成后會進行簡單的人工篩選。在銷售的過程中,沙棗果實的大小和口感會影響消費者的選擇,果實的大小往往會影響其口感。沙棗外部品質等級的確定一直沒有統一定量的標準,本文對新疆市售的沙棗果實形態進行統計分析,以期促進沙棗的果實的分級工作,為沙棗優異資源發掘利用、品種選育等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