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王樂,胡春宇,張文彭
引入形成性評價的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模塊體系建設
梁佳,王樂,胡春宇*,張文彭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700
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既是指導科學研究的基礎,又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引入形成性評價,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考核方式、評價體系4個方面優化課程體系構建,形成在理論中配合實踐需求、在實踐中結合理論指導的雙向調整模式,以成果為導向,整體提升中醫藥學研究生的基本科研素養。
科研方法學;中醫藥;研究生;形成性評價;課程體系
中醫藥學研究生教育是中醫藥學科創新發展的策源地,在培養中醫藥創新人才、提高醫療衛生創新服務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的科學研究素養是推動中醫藥學科領域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對其研究生階段的科研思路與方法的教育教學極其重要。
由于中醫藥學本科教育中對于科研思路與方法的教學投入不足[1],需要在研究生階段開設醫學科研方法學課程,引入形成性評價,以成果為導向,以問題為抓手,構建匹配不同層次、不同學位類型、不同專業方向的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體系,以滿足研究生在讀階段的基本科研需求,滿足研究生導師對所指導研究生基本科研素質的需求,為醫學科研方法學類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首先,中醫藥學研究生入學前所學專業與知識結構有較大差異,其上一學歷涉及中西醫臨床醫學、中西藥學、計算機或某些理工、文科專業等。其次,中醫藥學研究生培養層次種類、培養專業及研究方向有較大差異,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為例,有專業型、學術型的博士、碩士學位,涉及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管理學等一級學科,有中醫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及情報學等多個專業方向。研究生的培養層次和專業方向不同,對教學的需求亦會不同。第三,開展醫學科研方法學課程的方式多樣,有的院校是理論課程教學,課程偏于枯燥,可操作性不強,學生興趣不高,學習成果欠佳;有的院校是專題專家教學,系統性不強,缺乏針對性,無法滿足研究生和研究生導師對科研理論基本方法的需求。第四,目前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尚無可借鑒的成熟的教學方案、規范統一的教材,沒有針對不同研究生群體的較細致的分類,與國家對于中醫藥學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契合度不高。
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是本科與研究生的銜接課程,是研究生對科學研究進一步接觸的關鍵,培養最初步、最基本的科研理念和素養,既是基本科研知識、理論、思路的指導,又是科研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性課程。如果課程只針對理論進行講授,沒有實踐指導,抽象的內容則會顯得枯燥乏味,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習效率和成果[2]。
通過了解研究生、研究生導師的需求,分析研究生對醫學科研的理解、基礎知識儲備的要求及興趣關注的主要方面,結合研究生導師要求學生進入課題研究前需要具備的科研素養、要求掌握的科研方法及內容,進行醫學科研方法學課程的模塊化設置和組建。參考“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間中醫藥各學科教材,提煉出與科研思路建設及科研方法密切相關的內容,包括醫學科研思路與方法、中醫藥科研思路與方法、醫學倫理學、護理倫理學、文獻檢索與利用等,組建中醫藥領域科研方法學課程小模塊。教學內容既包括醫學基礎科學研究理論,還包括中醫思維的滲透引導,以及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等。教學內容模塊包括以下4個方面:
2.1.1 科學研究基礎模塊 包括基礎知識、科研項目選題、醫學倫理、文獻檢索、論文撰寫5個部分。旨在夯實醫學科研的基礎理論知識,結合科研項目申請中的相關問題,學習利用基礎科研知識,進行文獻檢索和利用,研讀和撰寫科研項目申請書,綜合分析探討項目中的相關問題并進行選題、論文撰寫。
2.1.2 中醫藥科研基本知識結構模塊 包括醫史文獻研究方法、動物實驗方法、醫學研究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方法、臨床研究設計衡量與評價(循證醫學方法)6個部分。該模塊供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的研究生選擇,并組建適合自己專業方向的學習模式,研究生根據自己的科研需求,結合導師課題研究需求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選擇其中3~5個部分,學習科研方法,拓展科研思路。
2.1.3 中醫藥領域科研視角模塊 結合領域研究前沿,講解學科發展中的思路、問題、困難、階段及成果,使研究生對中醫藥學科研方法有整體的學習和理解,提升其科研認知的水平和高度。
2.1.4 課程思政教育模塊 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理論指導實踐,形成協同效應,促進學生以科學理論指導科研實踐,嚴守學術道德,培養科學家精神、醫學家精神。
科學研究基礎模塊與中醫藥科研基本知識結構模塊實行過程式教學,以成果為導向,注重“一邊聽,一邊做,講完即做成”的教學效果。課程講解將基礎理論嚴格劃分層次,每一部分內容講授后即有實操練習,從科研課題選擇開始,逐步實踐成型。教學的過程是將內容轉化、學習成果制作和產出的過程。這樣既能激發研究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促進其養成學以致用、以用促學的學習習慣。中醫藥領域科研視角模塊教學,以講座、云參觀研究基地及線下短期實踐項目等形式進行,研究生結合其自身發展及導師需求進行選擇和學習。
基于學位層次的要求不同,專業型和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向的差異等,進行科研方法學模塊組建,設立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醫學科研方法學課程教學體系,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研究生學習興趣,將課堂學習內容真正使用在科研活動中。多樣化的授課模式,可以深層次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潛力,并使其深刻認識到科學素養、科學觀念和科學態度對于科學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
考核方式采取基礎知識閉卷考試結合科研課題項目匯報或科研小論文撰寫的開卷考核方式。其中,科學研究基礎和醫學研究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是閉卷考試的基本內容,嚴格的閉卷考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基本科研知識的功底,這已在我們近15年的研究生醫學科研方法學課程的教學中得到證實。注重將成果形成過程作為考核內容的理念貫穿課程,以成果形成為導向,以學習、實踐同步進行為基準,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中醫藥院校應重視學生醫學科研思維和科學素養的培養,重視理論知識的成果轉化,體現在設計嚴謹的科研課題并規范實施以及發表高質量的科研論文[4],為中醫藥科研發展培養后備人才。
在教學評價體系方面引入形成性評價,重視過程指導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探索課程考核評價多元化的優勢,完善中醫藥學研究生醫學科研方法學基礎課程體系建設。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習或工作中進行,并突出發揮評價在進行過程中的控制作用。形成性評價可以即時掌握學習、工作中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便于及時改進,過程評價的本質是“反饋—調節—矯正”的循環過程[5]。1968年,形成性評價由美國哈佛大學斯克里芬教授在課程研究中首次提出[6]。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布盧姆教授將其引入教學領域,其認為形成性評價為“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和教學有關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系統性地評價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7]。形成性評價在我國的應用起步較晚,于1987年首次引入該概念[8],并逐漸應用于中學化學和中學數學教學。在醫藥類高等院校教育中,有部分學者運用形成性評價對醫學類高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探索[9-13]。這些研究說明形成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及綜合素質。
形成性評價可以即時掌握學習、工作中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便于及時改進,其“反饋—調節—矯正”的循環過程,契合了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的過程性課程建設及評價的要求和理念。教師在課前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匯總學生在科研中遇到的問題及想要了解的內容和預期收獲,有的放矢地整合優勢教學資源,因材施教。在課后,及時查收學生的課程反饋問卷,包括是否對授課內容滿意、是否有所收獲、對目前的課程有哪些建議。將形成性評價的理念有機地融入中醫藥學研究生教學課程考核評價,既可以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從而提升中醫藥學研究生的綜合科研素養和水平。同時,在進行形成性評價過程中,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會有很多討論與合作的機會,有助于增強學生溝通與合作能力,促進和提升教學效果。
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將形成性評價引入本課程教學及考評的主要目的,以不同學位類型的培養目標定位科學分析需求、分類組建課程模塊及課程體系,以成果為導向、以考核促學習,形成“反饋—調節—矯正”的正向循環過程,可以提升教學質量,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素養。
[1] 張肖瑾,趙瓊,黃勤挽,等.中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調查與分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19(2):24-26.
[2] 易杰,林庶茹,崔家鵬,等,七年制《中醫科研方法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6,8(1):112-114.
[3] 王瑾瑾,孫春陽,徐學琴,等.中醫類院校開展科研思路與方法教學的必要性[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24):26-27.
[4] 王瑾瑾,劉曉蕙,徐學琴.中醫科研思路與方法教學模式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20):40-41.
[5] 王萬全,童健.關于教育評價的若干思考[J].銅陵學院學報,2005(2):112-114.
[6] Walter D. A methodology for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1968,5(2):99-102.
[7] 馮翠典,高凌飚.從“形成性評價”到“為了學習的考評”[J].教育學報,2010,6(4):49-54.
[8] 盧耀增.教育評價應突出形成性評價[J].天津教育,1987(5):6-7.
[9] 李麗,叢馨,吳立玲.形成性評價在高等醫學院校基礎醫學教育創新發展中的應用和啟示[J].生理學報,2020,72(6):743-750.
[10] 張利,蔣香菊,鄭帥印,等.形成性評價在醫學院校的應用與探索[J].大眾標準化,2020(10):106-107.
[11] 羅艷榮,王彩麗,彭亮超.醫學院院校教育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182.
[12] 夏雷,張亞楠,鄭志娟,等.形成性評價在病理學雙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7(4):58-59.
[13] 錢坤,于艷紅,毛夢蘭,等.形成性評價在中醫類高校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7(6):80-82.
Modul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Course for TCM Postgraduates with Formative Evaluation
LIANG Jia, WANG Le, HU Chun-yu*, ZHANG Wen-peng
(Graduate Schoo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Research methodology course for TCM postgraduates is not only the basis for gui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also a course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This system introduces formative evaluation, optim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form, assessment method,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forms a two-way adjustment model that matches practical needs in theory and combines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practice, and is outcome-orien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TCM postgraduates as a whole.
research methodology; TCM; postgraduates; formative assessment; curricula system
梁佳,王樂,胡春宇,等.引入形成性評價的中醫藥學研究生科研方法學課程模塊體系建設[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3):63-65.
G642
A
2095-5707(2022)03-0063-03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3.014
全國中醫、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立項課題(20190723-FJ-B20);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項目(KCSZ21008)
梁佳,E-mail: liangjia1225@163.com
通訊作者:胡春宇,E-mail: 1291193071@qq.com
(2021-08-24)
(2021-10-11;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