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瑩 周婷 孫軍
摘要: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不均衡復蘇逐漸成為國際格局的新特征。東盟地區的經濟復蘇也存在著明顯的二元差距,對中國與東盟區域的農產品供應鏈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新加坡、文萊等東盟國家的經濟復蘇速度較快。為進一步提振經濟,這些國家采取了改進生產方式、發展直達消費者的快遞業務、吸引外資、推行數字化教育等措施增強了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然而,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經濟復蘇較為遲緩,仍處在持續封鎖狀態,致使我國與這部分東盟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不容樂觀,區域糧食安全受到威脅。針對此問題,本文提出采取針對性政策來穩定農產品供應鏈、充分利用RCEP削減農產品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健全農業貿易風險預警和貿易保障機制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不均衡復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農產品供應鏈
自2019年12月以來,中國與東盟地區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對兩地各產業都造成了全面深刻的影響,農產品貿易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2020年6月后,疫情開始平息,世界各國陸續步入后疫情時代。但在這段時期,世界經濟不均衡復蘇成為國際格局的新特征,東盟地區的經濟復蘇也存在著明顯的二元差距:在經濟相對發達或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地區,例如新加坡和文萊,經濟復蘇也較為迅速。這些國家為進一步提振經濟,已逐漸解除隔離并積極開始推動與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往來,使得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得到增強。而像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則持續實施封鎖,使得我國與這部分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不容樂觀,區域糧食安全也受到威脅。在不均衡復蘇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國與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變化及對策,對后疫情時代促進我國和東盟地區農產品貿易,保障糧食安全,實現經濟共同復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與東盟農產品供應鏈概述
農產品供應鏈源于以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模式。龍頭企業牽頭將分散經營的農戶通過契約關系組織在一起,將生產、加工和銷售三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隨著農產品供應鏈的不斷發展,又融合了生產、包裝、倉儲、運輸、配送、零售等諸多環節,且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條上正逐漸形成聯盟等以密切協調為特征的聯系形式。現階段,農產品供應鏈的關鍵環節為:一生產環節。各產地應因地制宜,掌握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及其他農作物的自給率,以保障糧食安全。二運輸環節。運輸活動貫穿農產品物流的生產、配送和消費過程。三配送環節。農產品的配送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突發事件的應對需求意味著對終端倉儲配送設施的數量要求較高。四消費環節。市場的不穩定性容易造成農產品滯銷等情況,這就需要銷售終端能進行規范化的操作管理。線下銷售端是消費者消費的主要場所,但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線下銷售端已展現出脆弱性,而電商平臺以其方便和高效的優勢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農產品供應鏈向數字化轉型已逐漸成為發展趨勢。供求關系、市場力量、技術更迭等被認為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影響農產品供應鏈變化的新因素還包括數字經濟、物聯網、氣候變化等。
遺憾的是,有關不均衡復蘇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變化研究幾乎是缺失的。但鑒于經濟不均衡復蘇是后疫情時代國際格局的新特征,有關疫情對中國與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研究可以為本文提供借鑒。部分觀點認為,疫情通過減少產地預冷儲藏設施、逼迫上游農產品基地改變傳統流通路徑、減少終端冷鏈倉儲配送設施和減少線下農產品需求四個方面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供求兩端造成不良影響。另一部分認為,東盟國家在疫情開始之前就面臨糧食安全的長期挑戰,疫情在減少東盟農業生產和阻礙東盟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兩方面進一步對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造成了沖擊。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不穩定會導致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短期中斷,增加兩國糧食風險。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不均衡復蘇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變化研究較為缺乏。新冠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不均衡復蘇背景下,深入分析中國與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變化并提出合適對策,對后疫情時代防范經貿風險和實現兩地經濟的共同復蘇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不均衡復蘇背景下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變化
自2020年6月以來,東盟各國陸續步入經濟復蘇階段。但由于東盟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疫苗接種率差異等多種原因,經濟復蘇存在著不均衡現象。經濟復蘇相對迅速的部分東盟國家為了進一步提振經濟,頒布了多項針對農產品供應鏈的支持政策,并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經濟復蘇相對遲緩的東盟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則不容樂觀,對我國糧食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一)中國與經濟復蘇迅速的東盟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增強
后疫情時代背景下,中國與新加坡、文萊、緬甸、老撾、柬埔寨和泰國的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性得到進一步增強。由于新加坡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并且新加坡政府為應對疫情及時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該國2020年第三季度實際GDP增速大幅上升,達到6.5%,很快步入經濟復蘇階段。進一步地,新加坡政府為提振經濟,出臺了多項農業支持政策。例如,雖然新加坡的總糧食自給率不足10%,但新加坡政府積極鼓勵生產地采用本地種植和海外進口相結合的靈活的生產經營方式,有利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端的穩定。在后疫情時代,新加坡將繼續加強與中國政府的溝通,保障了糧食安全。從運輸環節看,在后疫情時代傳統運輸仍然受阻的背景下,新加坡將繼續大力發展直達消費者的快遞業務,減短農產品的運輸滯留期。新加坡在后疫情時代各國出入境管制仍然嚴格的條件下,將繼續保持低關稅,保障農產品運輸環節的順暢進行。從倉儲配送環節看,新加坡在2020年9月后及時制定了與病毒共存的系列計劃。如在新城市計劃中,新加坡強調倉儲室需選用新式通風與過濾設備,配送時采用非接觸式配件等,保障了農產品供應鏈配送環節的順利進行。從消費端看,新加坡在2020年9月后開始大力建造人工智能與自動化設施,線上銷售渠道大幅增加。同時,新加坡通過開展全民衛生運動,推行全民數字化教育,不僅有利于農產品供應鏈的消費環節順暢進行,還有助于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與升級。
相似地,由于文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新冠疫苗接種率高,2020年第三季度該國的實際GDP增速也由負轉正,達到了0.4%,該國從而也步入經濟復蘇階段。針對初期疫情對文萊的農產品貿易產生阻礙作用的情況,文萊也已及時地通過加強機制性安排來保證農產品貿易順暢進行。例如,在運輸環節,文萊于2020年9月中旬放寬了新冠疫情邊境管控措施,以擴大對中國的水產品等農產品貿易出口,該措施有利于保障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穩定。
緬甸、老撾、柬埔寨和泰國的境況較為特殊。緬甸、老撾和柬埔寨方面,三國是典型的農業國,發達的農產品貿易在疫情初期強力推動了三國的經濟復蘇。后疫情時代,復蘇后的緬甸、老撾和柬埔寨政府也繼續采取了較多的農業支持政策以振興經濟。緬甸政府主要在生產端、運輸端和配送端鞏固了農產品供應鏈。在生產環節,緬甸頒布了《2020-2021財年國家計劃法》,并宣布啟動2億美元的NFASP項目,以增加農產品種植種類和提高農業產量。在運輸環節,緬甸對稻谷等42項農產品提出免稅政策,利于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輸環節的順暢進行。在配送環節,緬甸不斷吸引外資以提升終端冷鏈倉儲配送設施的完善程度,該舉措有利于農產品供應鏈配送端的發展。后疫情時代,老撾主要通過采取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政策鞏固了中國與老撾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端。柬埔寨主要通過向華學習農業技能和向SME撥款來鞏固中國與柬埔寨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端,通過吸引外資以暢通交通和建設終端冷鏈倉儲配送設施來分別鞏固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輸端和配送端。
泰國方面,據泰國疫情監控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0月中旬,泰國75府中僅14府的疫苗接種率超過50%。雖然泰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疫苗接種率也不高,但是,世界前列的醫療水平和東南亞最大規模的5G商用網絡極大程度上推動了泰國的經濟復蘇,2020年第三季度泰國的實際GDP增速達到了6.5%。針對2020年泰國的農產品貿易受挫問題,復蘇后的泰國政府主要在生產端和運輸端鞏固了農產品供應鏈。在生產環節,泰國計劃自2021年起五年內投入2.2萬億泰銖來提高5G技術、大數據等在生產中的應用,該舉措必將有利于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環節的順利進行。在運輸環節,泰國通過逐步放松邊境管制來鼓勵農產品貿易增長。據泰國商務部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泰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逆勢增長,其中對華水果出口表現尤為出色,達到745.3億泰銖,比上年增長71.11%,并占泰國水果出口的83%以上。這表明后疫情時代中泰兩國的農產品供應鏈得到了較好的鞏固和發展。
(二)中國與經濟復蘇遲緩的東盟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穩定性減弱
然而,后疫情時代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地區的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則不容樂觀。雖然這些主要糧食生產國糧食自給率較高,但由于這些國家經濟復蘇相對遲緩,仍處在持續封鎖狀態,致使消費環節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難以解決。據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部預測,越南南部地區2021年7月至12月的桂圓總產量將達到約2.5萬噸。但越南2021年7月至8月的農產品銷售數據顯示,即使當地桂圓售價同比下跌70%,仍難以銷售。這些國家消費環節的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將導致中國農產品進口在一定程度上的萎縮。同時,這些國家生產環節產地預冷儲藏設施嚴重不足,導致運輸環節農產品運輸到消費者手中大多發生腐壞并拒收現象,造成了農產品的浪費。并且,現階段這些國家的貿易管制措施較為復雜。據越南商業部的數據,2021年6月越南就泰國產糖加征了高達51%的關稅。這些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必然不利于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輸環節的順暢進行。從配送環節看,后疫情時代這些國家的線上需求增長迅速,但電商配送物流設施落后,物流配送速度不匹配,阻礙了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配送環節的進行。從消費環節來看,雖然新冠疫情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但越南和印尼仍有70%~80%的居民沒有銀行賬戶,當地網購在線支付比例仍較低,對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與升級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國家仍然存在著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短缺問題,這可能會導致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的短期中斷,從而影響到農產品的生產、運輸、配送到消費的一整套流程。
三、不均衡復蘇背景下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完善對策建議
(一)采取針對性政策來穩定農產品供應鏈
后疫情時代,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疫苗接種速度差異等多種原因,東盟各國的經濟復蘇存在著不均衡現象。新加坡、文萊、緬甸、老撾和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的經濟復蘇較為迅速,我國與這部分國家的農產品供應鏈維持得較為穩定。現階段我國應深化與這些國家的農業貿易往來,改進農業貿易中的薄弱環節。例如,我國政府可以對文萊進行生產技術出口,協助強化文萊產地預冷庫的建設和體系化,保障農產品供應鏈的生產環節的順暢進行;對緬甸、老撾、柬埔寨和泰國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幫助這些國家建設運輸設施、終端冷鏈倉儲配送設施和人工智能與自動化設施等,推動這些國家數字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保障中國與這部分東盟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輸環節、配送環節和消費環節的順利進行。而針對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經濟復蘇較為緩慢的國家,我國應深化與這些國家的疫情防控合作,例如增加新冠疫苗和醫療設備供給、輸送醫護人員和提供線上醫療教育等。在必要時對這部分國家提供政府援助貸款,幫助它們實現經濟復蘇,以穩定農產品供應鏈。
(二)充分利用RCEP,削減農產品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
盡管東盟各國已在RCEP的簽署文件中公布了各自的降稅安排,例如東盟十國中除兩個最不發達國家老撾和緬甸外,其他東盟國家均承諾實現農產品零關稅比例高達90%以上,但實際上現階段針對農產品貿易的降稅幅度并不明顯。越南甚至在2021年就糖類對外加征了51%的關稅。較高的關稅稅率將嚴重影響農產品供應鏈的運輸端的穩定性。后疫情時代,中國與東盟地區亟須在加強邊境疫情監測的同時,積極對接RCEP農產品市場開放規則內貨物貿易條款和原產地規則條款、農業深度保障規則內電子商務條款等款項中有關關稅規定的部分,貫徹落實低關稅和零關稅的目標,做好RCEP農產品貿易談判中“靈活性”和“高標準”之間的權衡,解除不必要的單方面貿易限制。同時應根據東盟各國國情延續RCEP對于農產品貿易高標準規則下的謹慎創新,加快東盟-中國FTA的農產品物流區內無障礙流通,形成區內農產品自由流通的統一市場,從而降低農產品貿易不確定性,穩固中國-東盟農產品供應鏈,保障糧食安全。
(三)健全農業貿易風險預警和貿易保障機制
不均衡復蘇背景下,中國與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農產品出口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下降,進口則面臨船期延誤、供應不及時等問題,農業投資項目將被擱置。因此,我國應加強對這部分東盟國家農產品投資和貿易的風險評估,及時發布農業投資與農產品貿易風險信息,建立健全農業貿易風險預警機制,以盡可能降低我國農業企業因信息不對稱遭受的農產品貿易損失。此外,我國與東盟國家應建立貿易保障機制,對潛在風險進行防控,對已經爆出的但尚未引發重大危害和損失的風險因素加強重視和管理,健全和完善東盟+3大米應急儲備(APTERR)合作機制并適時釋放糧食儲備。應及時公布農產品供給與需求雙側的信息,增加雙方農產品投資和貿易信息的透明度、公開性和共享性,以保障糧食安全,共同防止因疫情恐慌導致的農產品過度哄搶與國際資本對中國-東盟糧食市場過度投機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