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
得益于疫情,英科醫療(300677.SZ)2020年業績爆發,2021年依然呈現正向增長,當期營業收入162.4億元,凈利潤7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7%、6.04%。但2022年一季度,公司凈利潤大降98%至8349萬元,公司疫情機遇下的高增長宣告結束。
目前來看,英科醫療現有產能已嚴重過剩,但公司在建產能規模更大,未來擴產能否順利實施有待關注。
作為上市公司國際貿易平臺的子公司香港英科保有公司80%以上的未分配利潤,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英科或已成為英科醫療的“避稅”平臺。與此同時,公司以巨資投資各類合伙企業,風險巨大,并不符合股東利益。
2021年二季度起,英科醫療營收和凈利潤的環比增速即開始大幅轉負。2021年,英科醫療單季度營收分別為67.35億元、39.4億元、29.72億元、25.93億元,同比增速為770.86%、7.16%、-33.88%、-46.98%,環比增速為37.67%、-41.5%、-24.56%、-12.74%;凈利潤分別為37.36億元、21.43億元、10.64億元、4.88億元,同比增速為2791.66%、19.58%、-56.61%、-81.49%,環比增速為41.8%、-42.63%、-50.37%、-54.16%。
2022年一季度,英科醫療營收22.88億元,凈利潤僅8349萬元,同比增速分別為-66.03%、-97.77%,環比增速為-11.78%、-82.88%。
據2022年一季報,英科醫療營收大幅下降原因為銷售價格的下降。相應地,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亦是大降,分別為18.25%、3.47%,不僅顯著低于2020年和2021年,甚至還要低于疫情前水平。2017-2021年,英科醫療毛利率分別為24.92%、24.94%、25.1%、69.03%、61.51%,凈利率為8.29%、9.48%、8.56%、50.62%、45.96%。
產品銷售價格大漲恰恰是英科醫療此前業績爆發的重要原因。2020年和2021年,公司個人防護類產品營業收入為134.52億元、158.07億元,一次性PVC手套、丁腈手套的銷售量為247.64億只、404.51億只,由此可大致算得公司一次性手套單價分別為543.21元/千只、390.78元/千只;2019年分別為17.69億元、155.09億只,可知單價約為114.09元/千只。
由上述數據,英科醫療2021年一次性手套單價已經下降28.06%。
2022年一季度手套銷售價格進一步下降,逐漸回歸至疫情前水平,盈利大降表明英科醫療疫情機遇下的高增長已宣告結束。與此同時,公司目前產能與銷售量的對比也印證了《證券市場周刊》此前對英科醫療產能嚴重過剩的判斷。
相比2019年一次性手套銷售量155.09億只,公司2021年銷售量增長1.61倍,但產能卻增長近三倍:2019年,英科醫療手套總產能約190億只,2021年產能達到750億只。公司現有產能已遠遠超過當年銷售量404.51億只。
產能擴張遠不止于此。根據年報,英科醫療目前在建(項目進度低于100%)的手套產能合計超過1389.84億只。
而據英科醫療發布的投資公告,公司2020年以來計劃擴產新增產能達到約3023.18億只,投資總額將超過200億元;公司一次性手套遠期總產能將達到3438.9億只,約為同行擴產計劃的3-4倍,擴產最為激進。
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產能擴張和需求逐漸回歸穩定狀態,市場面臨階段性供大于需的局面。
現有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英科醫療在建產能及規劃未建的產能還能順利實施嗎?如果在建產能繼續實施,公司產能過剩將進一步加劇。
2020年和2021年,英科醫療分別實現凈利潤70.07億元、74.3億元,而此前公司最高凈利潤不超過2億元。疫情機遇給英科醫療帶來異常豐厚的利潤,但公司(擬)現金分紅僅為10.57億元、4.13億元,占公司凈利潤的15.08%、5.56%。2021年年報顯示,公司存在重大資金支出安排,這說明擴產計劃將繼續實施?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低分紅背后還隱藏著公司的“避稅”秘密。
2021年年末,英科醫療賬面遞延所得稅負債高達20.12億元,占公司負債總額的44.7%。其中,境外子公司未分配利潤對應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為16.56億元,相應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為110.42億元。
上述境外子公司即為英科醫療用品(香港)有限公司(下稱“香港英科”),該公司為英科醫療的全資子公司。財報顯示,公司絕大多數利潤均來自香港英科。2020年,香港英科營收為102.53億元,凈利潤為46.71億元,占公司營收和凈利潤的74.1%、66.66%;2021年營收為134.92億元,凈利潤為63.07億元,占比為83.08%、84.89%。
實際上,香港英科并未繳納所得稅,這也是其未分配利潤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原因。根據香港《稅務條例》,對非香港產生或獲得之盈利,免征利得稅。另外,根據國稅發[2009]82號,香港英科不屬于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居民企業,無需繳納企業所得稅。
但是,根據中國有關企業所得稅法律法規,一旦香港英科向公司分紅,公司就應將其納入應稅收入,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英科醫療整體資金將因納稅而有一定程度的縮水。對于香港英科利潤中未分配的部分,公司需按照15%的稅率確認所得稅費用,計提遞延所得稅負債。
香港英科2021年年末未分配利潤達110.42億元,占上市公司未分配利潤的比例高達80.84%。那么,香港英科實際上是否成為英科醫療的“避稅”平臺?
在招股書中,英科醫療表示,香港英科為公司國內多個生產基地提供外銷服務,由于公司海外客戶數量較多,各生產基地分別與客戶結算的難度較大,香港英科作為統一的國際貿易和資金結算平臺便于與客戶進行結算和開展海外采購業務,公司設立香港英科并非為了避稅。
公司表示,香港英科銷售毛利率和凈利率遠低于上市公司,屬于一般貿易企業正常利率范圍。例如,2016年,上市公司綜合毛利率24.5%,而香港英科綜合毛利率1.74%;上市公司綜合凈利率7.35%,而香港英科綜合凈利率0.9%。
目前情況則完全不同。經計算,香港英科2020年和2021年的凈利率分別為45.56%、46.75%,上市公司同期凈利率則分別為50.62%、45.96%,二者并無明顯差異。然而,英科醫療其他子公司2021年凈利率卻明顯更低,其中山東英科、江蘇英科、安徽英科、江西英科營收分別為23.95億元、4.92億元、61.87億元、4.2億元,凈利率分別僅為15.71%、0.67%、23.29%、9.9%。
這是否表明,香港英科實質上已不再是貿易性質的企業?其利潤是否主要來自于英科醫療國內其他子公司呢?
若事實如此,英科醫療國內公司部分利潤“分給”香港英科導致營業利潤減少、相應納稅減少,而香港英科又不必納稅,這也就意味著,將大多數利潤留存在香港英科實際上很可能成為英科醫療的“避稅”手段。
2021年起,借疫情大賺一筆的英科醫療開始熱衷于投資,部分投資體現在“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科目,該項目2020年年末僅1567萬元,2021年年末增至4.74億元,2022年一季度末達6.37億元。這還不是全部。據統計,英科醫療及其子公司對合伙企業投資總額合計超過19億元。
其中,香港英科以5000萬美元投資Horizon Capital Investment Fund L.P.,后者投資領域包括互聯網、新消費、醫療和科技領域;以1.3億元間接投資常州云常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
此外,公司全資子公司山東英科以1.01億元投資蘇州濟峰三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份額,布局醫療健康和生命科學等領域;以2億元投資齊魯前海(青島)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布局大健康和智能制造等領域。全資子公司新加坡英科以1億美元投資Warburg Pincus Global Growth 14, L.P.,投資方向包括商業服務、金融服務、醫療健康領域。
上市公司還以3億元投資無錫尚賢湖博尚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投資方向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醫療健康,消費科技等。
由以上可知,英科醫療投資的合伙企業中大部分投資領域與主業完全不相關,且風險遠高于公司主業,并不符合股東利益。
《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已向英科醫療發送采訪函,截至發稿未收到公司方面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