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趙航 葛驍歐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國幾萬名醫護工作者前赴后繼投入抗疫一線工作,他們甘于貢獻、勇于拼搏、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甚至為抗疫工作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一時間醫護工作者的奉獻精神感動了全國人民。醫學生作為未來醫護崗位工作者的接棒人,要銘記當初誓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承擔前人救死扶傷使命,詮釋《醫學生誓言》精神,終生遵循這一永不褪色的承諾。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世偉大時刻,中國本著世界各國相互信任、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健全社會道德規范體系,以《醫學生誓言》精神鼓勵著醫護人員無私奉獻,塑造無數英雄事跡,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醫學生 愛國主義 時代價值 奉獻精神
一、《醫學生誓言》提出的背景
古代西方醫生在每日開業前要做一個有關醫務道德的禱告,表示尊重醫務道德要像尊重父母一樣。奠定西方醫學基礎的希波克拉底醫師在公元前430年首先發布《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以自身判斷力所及,遵守這一誓約。凡教給我醫術的人,我應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他。作為終身尊重的對象及朋友,授給我醫術的恩師一旦發生危急情況,我一定接濟他。”[1]《醫學日內瓦宣言》:“在我被吸收為醫學事業中一員時,我嚴肅地保證將我的一生奉獻于為人類服務。我將用我的良心和尊嚴來行使我的職業。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我將尊重病人所交給我的秘密。我將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我決不將我的醫學知識用于違反人道主義規范的事情。我出自內心和以我的榮譽,莊嚴地作此保證!”[2]《南丁格爾誓言》:“終身純潔,忠貞職守。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藥。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慎守病人家務及秘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3]這三個宣言合稱“醫學界三大宣言”,是引領西方醫學發展的旗幟與靈魂。
《醫學生誓言》是我國1991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今教育部)宣布在全國醫學院校實施的宣誓誓詞(未發布前醫科院校均采用《希波克拉底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當我步入神圣醫學學府的時刻,謹莊嚴宣誓: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4]《醫學生誓言》實際上吸收了《希波克拉底誓言》《醫學日內瓦宣言》等醫師誓詞中的部分主要精神,將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精神融入誓言中去。隨著幾個世紀的歷史洪流,我國《醫學生誓言》逐漸成形并真正作為醫學生步入職業學習的標榜,被當前時代賦予更為深刻的內涵,成為引導醫學生學習發展的風向標,最終成為醫學生一生為之拼搏奮斗的精神原動力。
雖然《醫學生誓言》僅僅是一段簡短的文字,但它所孕育的內涵和精神將形成醫學生行為標尺,充分體現他們的時代價值。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奮戰在抗疫一線醫生付出的辛苦與努力,他們遵循當初的誓言,信守對醫學的承諾,為人民身體健康做出了自身應有的貢獻。
二、《醫學生誓言》的內涵表達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習近平總書記組織召開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重點強調疫情防控并進行部署。會議贊揚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并強調他們在遵循《醫學生誓言》中的寶貴精神,將《醫學生誓言》視作“醫魂”,憑借精湛的醫術,救治成千上萬的患者,充分體現了醫務工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怕犧牲、沖鋒向前的無私奉獻精神,勇于挑戰的使命與擔當精神。
(一)愛國主義精神
大學時期的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事業的工作者,不怕辛苦努力學習醫術,將一生的信仰全部注入醫學事業之中。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但對于一個醫學生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當代青年醫學生要樹立與當前時代主題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以《醫學生誓言》作為學習守則,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在醫學道路上綻放青春光芒。[5]醫學生是未來醫療事業的希望,是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接班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各行各業共同發展的前進道路,新時代醫學生躬逢盛事,能有機會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全面建設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醫學生要充分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回饋社會和祖國的培養之情,為祖國的美好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醫學生要以《醫學生誓言》為準則,培育和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需要,將個人理想信念充分融入為國家做貢獻的方向上來。醫學生在未來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心懷祖國,為維護國家和主權利益奮斗終生,并且新時代的醫學生應該培養自己寬廣的視野,要維護民族尊嚴、樹立民族自豪感,既要看到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也要看到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始終將最初的誓言與愛國主義精神充分融合。
(二)無私奉獻精神
醫學生始終以善良、盡責的態度,全力保障對醫學事業的尊重與重視,總是將《醫學生誓言》作為醫學專業的職業道德底線,將無私奉獻精神全部注入醫學事業當中去。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底色,是中國人民的重要精神特質和精神動力。[6]中華民族是最講奉獻精神、最有奉獻精神的民族,幾千年來,奉獻精神深深扎根在中國人民的心底,成為中國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7]疫情期間的英雄事跡曾經感動著全國人民,特別是那些為之獻出生命的英雄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武昌醫院作為首批收治新冠肺炎病例的醫院之一,劉智明院長身先士卒,帶領全院醫護人員堅持奮戰在一線崗位,那些他救治過的病人由重癥監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再到康復出院,但劉院長卻因為感染而不幸去世。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高度評價說:“劉智明醫生的去世是巨大的損失,但是他的奉獻精神將會永遠地傳遞給世界上每一個人。”霍金曾經說:“精神擁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一個人無法真正預測的未知能量。”我們不僅要崇敬、關愛抗疫戰士,還需要向他們學習,并對其奉獻精神進行發揚和傳承。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從中汲取進步和奮發的精神動力。正是遵循著當年的誓言,醫護人員前赴后繼、不怕犧牲地投入抗疫工作中去,將自身安危置之度外,全面保障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正與《醫學生誓言》內容不謀而合,對于選擇無私奉獻的醫務工作者來說,把自己奉獻給他人、奉獻給社會是發自內心的、無人強迫的自愿行為,他們為此無怨亦無悔,哪怕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8]
(三)使命與擔當精神
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發,對全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作為醫學專業工作者,更應該挺身而出,充分發揮使命擔當精神。疫情期間,面對與病魔的艱苦斗爭,更能反映出醫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精神,這種精神其實就是一種理想信念的意識。醫務人員在長期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洗禮中,牢固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繼承和發揚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貫徹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政治意識、核心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養出非常堅定的使命擔當精神。[9]在培養使命與擔當精神的同時,要將責任意識貫穿始終,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融入理想信念中去。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潮流,新時代社會發展新潮流會以培養使命與擔當精神為契機,培育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自信的醫學工作者,進一步強化對他們的思想與意識形態的培養,使思想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切實增強他們的使命與擔當精神,未來對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三、《醫學生誓言》的新時代價值
《醫學生誓言》是將醫務工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使命擔當精神高度融合的凝練表達,是對醫者仁心、勇毅無畏的優秀傳承。如何繼承和發揚《醫學生誓言》所體現的精神,探討《醫學生誓言》的新時代價值,將《醫學生誓言》融入抗疫工作中,根植于未來社會發展思路中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課題。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價值
醫學生有祖國,但《醫學生誓言》精神不分國界,《醫學生誓言》精神不僅僅屬于中國,還應該屬于全世界。當前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意,中國愿意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論,愿意真誠地向全世界人民伸出援手,將抗疫物資和經驗無私奉獻。習近平總書記在20國集團金磚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全球各國人民應該遵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將各國人民緊密聯系起來,守望相助,共同發展。”時代是發展的見證者,中國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潮流,向塞爾維亞、巴勒斯坦、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派遣優秀醫學專家,幫助他們進行疫情防控工作。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中,某一國家的單邊主義的國際關系已逐漸不符合世界發展潮流,中國正是憑借“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理念,在充分發揮《醫學生誓言》精神的基礎上,給予有需要的友好國家幫扶和救治。中國作為疫情防控第一戰線,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積極同世界各國密切溝通,及時向國內外發布疫情信息,共同維護世界公共衛生安全。在世界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各國命運與共、休戚相關,更加證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性。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未來發展的趨勢,合則兩利、分則俱損的道理已經在此次抗疫工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多樣化、國際關系復雜化的背景下,中國以《醫學生誓言》精神向世界各國提供幫扶與援助,足以證明世界需要中國,中國也為有需要的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社會道德的規范價值
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在公民道德建設中,應當把這些主要內容具體化、規范化,使之成為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
為人民服務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道德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對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的要求,也是對廣大群眾的要求。疫情防控期間是檢驗社會道德培養的一面鏡子,如公共場所故意不佩戴口罩、不配合防疫工作、拒絕接受防控檢查等事件層出不窮。奮戰在一線的醫務人員遵循《醫學生誓言》精神,救死扶傷不怕犧牲,而部分社會道德問題卻在被保護人群中不斷出現。道德規范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應該重視的問題之一,要做到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將社會道德規范納入自身思想意識中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道德成為火,去點燃希望之燈;使道德成為燈,照亮人生之路;使道德成為路,引導人們走向燦爛輝煌。
(三)救死扶傷的榜樣價值
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堅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踐行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沖鋒一線,逆行書寫了驚天動地的新時代英雄華章,他們踐行著最初的《醫學生誓言》精神。
當第一次宣讀完《醫學生誓言》后,醫務工作者就已經肩負起救死扶傷的使命與擔當。救死扶傷,從來不是僅僅憑熱血和激情就可以實現的,醫務工作者必須得有為患者除病祛疾的真本領。要承載患者的信任與期待,醫務工作者需要細致入微的密切觀察、冷靜專業的診斷、及時準確的處理。這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素養、扎實的專業技能,嚴守專業準則,一絲不茍地“三查七對”,嚴格執行“三級查房”制度等診療規范。日常診療細節的背后,都是醫務工作者對患者高度負責的職業態度和專業操守,用勤勉敬業、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澆筑起救助患者的堅實根基,一切外界因素都不應該成為治病救人的障礙物。救死扶傷是醫生一生行醫的底線,其蘊含著“敬佑生命、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疫情期間,全國四萬多名醫務人員主動請纓趕赴武漢,一時間救死扶傷的最美逆行者不斷刷屏全國各大網絡媒體,醫務人員成為時代的榜樣、社會正能量傳播的典范、民族英雄的豐碑。榜樣的力量具有時代性,疫情期間的醫務工作者真正體現了救死扶傷的榜樣價值,真正印證了醫務工作者最初的《醫學生誓言》精神。
新時代下的中國迎來建黨百年偉大歷史成就,新冠肺炎疫情處于常態化的今天,《醫學生誓言》精神正面臨巨大考驗。醫務工作者在抗疫工作中,要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將《醫學生誓言》精神在全世界傳播,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為國家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毛春,高文其.醫學人文素質·案例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14.
[2] 鄔大光.中秋時分賞華西:壩上的大學[J].現代大學教育,2020(1):35-40.
[3] 孫學東.醫護患 戰友情[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17.
[4] 于曉波,楊俊全,谷雪峰.基于醫學生責任的法律意識探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10):61-62.
[5] 鄭小東,夏仕,龔喜林.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和踐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9):64-65.
[6] [7] [8] 陳丹.抗疫斗爭中的奉獻精神[J].高校輔導員,2020(3):43-46.
[9] 張瀾,張浩,趙航.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方法及路徑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155-156,167.
基金項目:202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習近平關于愛國主義教育重要論述研究” (20CKS036),2021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基金項目“建檔百年視域下青年愛國主義教育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本文通訊作者:葛驍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