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靈 李加佳 聶雪霞
摘 要:陶行知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其生利主義教育思想,對于我國職業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對這一思想的脈絡進行梳理,并指出其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陶行知 生利主義教育思想 職業教育
一、陶行知的生利主義教育思想
陶行知經過長時期的實踐與思考,逐步形成了生利主義教育思想,在他發表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系統論述了職業教育的目的、師資、設備、課程、學生等。
(一)生利主義教育之目的
從清朝末期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路愛國人士紛紛探索救國的方法。陶行知認為要想改變中國現在的局面,必須給人們施以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他認為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存在誤區,推其原因,大多是不明白生計這兩個字的界限,有的把生計的含義擴大到了生活,有的則縮小至衣食。生活主義太過于寬泛了,人生所需要的一切都屬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有關職業教育的就算職業教育,有關休閑生活的就算休閑教育,有關社交生活的就算社交教育,有關自然界的就算自然的教育。職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而,把教育整體的目的視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不對的。陶行知認為,衣食的來源大致有四種:職業、遺傳、乞討和盜竊。如果把衣食主義作為職業教育的目的的話,那么為了獲得衣食而努力工作與盜竊等可恥行為不就等同了嗎?因此,把衣食主義作為職業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對的。
那職業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陶行知認為,職業教育應以生利主義為目的。生利有兩種:第一種是生利之物,如農民生產谷物糧食、工人制作器具;第二種是生利之事,如醫生給病人治病。前者是以物利群,后者是以事利群,兩者雖然不同,但是他們的目的都在于利群。因此,只有將生利主義作為職業教育的目的,我們才能將努力工作學習的人與不勞而獲的人區分開來,讓那些不勞而獲的人無所遁形,因此,父母們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入學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教育而成為生利之人,生利之人通過生利之事和生利之物來利群,從而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服務,構建一個富強和諧的幸福國家。
(二)生利主義教育之師資
明確了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生利主義,培養生利之人,那么就需要有與之相對應的能夠培養生利之人的教師。陶行知認為,生利主義教育的教師首先自己要有生利的經驗,陶行知說:“蓋己立而后能立人,己達而后能達人,天下未有無生利經驗之人而能教育人生利者。”教師只有自己學會和掌握了,才能將經驗傳授給其他人。職業教師要有生利的經驗,這是職業教師最重要的一點。如果沒有經驗,只是教學生書本知識,雖然有著職業教師的名頭,但一定不是真正的職業教師。此外,職業教師還得具有生利知識,只有經驗沒有系統的知識的指導,必然導致故步自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數千年來改良者少的原因之一就是雖有經驗,但是缺乏知識的指導,無法形成系統的理論,因此,職業教師的第二要事就是生利知識。有了經驗和知識,還需要生利的教學方法。一個好的職業教師,應該懂得學生的心理、教材的性質,因材施教,使學生能夠更容易接受經驗和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健全職業教師的三條標準,但在實際中,這三點鮮有人能夠同時滿足,當三者發生沖突時,陶行知認為不可舍棄生利的經驗,因為只有生利經驗的教師是可以培養出生利之人的,而徒有生利知識和方法的職業教師,不易甚至培養不出生利之人。
對于如何培養出生利主義教師,陶行知總結出了三個途徑:一是招收普通的學生,教給他們生利主義的經驗、知識和方法;二是招收各行各業富有經驗的人,教授他們生利主義的知識和方法;三是讓富有生利知識與方法的教師和有經驗的教師一起教學生。這三種途徑,各有各的優點和不足,應該根據各個專業的要求采取適合的途徑培養出優秀的職業教師。
(三)生利主義教育之設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廠中,好的設備能夠使工人們的工作更有效率,對于職業教育也一樣,好的設備有利于學生的高質量學習,擁有各個專業的各種先進設備,教師才能教學生如何生利,否則,即使教師和學生都十分優秀,卻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簡而言之,就是有了先進的設備,才能教職業學生。職業學校的生利設備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學校的設備,另外一種則是職業界的設備。陶行知認為,無論是哪一種設備,都不可以把這些設備作為生利的東西,而是將其作為培養生利之人的工具和手段。
(四)生利主義教育之課程
陶行知根據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生利之人這一原則,提出“職業學校之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課程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習,兩者之間聯系緊密,學生在做完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學做另一件事,直到完成學校規定的所有事情,就可以畢業了。制定課程的人應該充分考慮生利,要讓學生在學完一門課程以后,就能生一種利,學完多少課程,就能掌握多少生利的手段。職業課程生利性的特點就要求了課程組織必須是小班教學,教師要有時間和精力去手把手地教導學生。課程的難度設置也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利于學生鞏固和掌握。
(五)生利主義教育之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職業教育的學生也不例外。陶行知指出,我國職業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是盲目的,學習一段時間后,也許就失去了興趣而放棄了,有的學生堅持學到畢業,但畢業以后從事的工作和自己所學的相差甚遠。他認為,選擇專業和課程的標準不在于合不合適,判斷最適合和最不適合有兩個標準:一個就是才能,另一個是興味。一個學生如果有學習某種專業和課程的天賦才能和興趣,那么他就是適合這個專業的,他就會熱愛它,并堅持下去,最終取得成就,從而達到生利。針對如何判斷是否對一個專業有興趣,陶行知提出了職業試習科。所謂職業試習科,就是當你覺得對某個專業行業感興趣,就親身到這個行業去嘗試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可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這個時候就可以判斷出是否真的對這個行業有興趣,如果有興趣,那么之后遇到苦難也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反之,則會放棄。但是在試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全身心的去感受,不能三心二意。最后通過職業試習科就會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所在,選擇出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專業。
二、陶行知生利主義教育思想對現代職業教育的啟示
自從恢復高考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持續穩步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發展在國家發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而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建設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首次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以此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可是,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質量問題,具體表現在:① 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② 課程設置不盡合理;③ 教師隊伍薄弱;④ 教學設備投入不足;⑤ 就業質量不高。
陶行知生利主義教育思想雖然是陶行知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反思總結出來的,但是對于解決當今高職教育的問題具有一種獨特的指導視角。
(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陶行知生利主義教育思想的中心目標是培養生利之人。生利之人通過生利之事和生利之物,使自己生利,使群體受利,從而達到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服務社會。陶行知批評傳統教育只教人理論知識,不教人使用工具、制作工具,這種教育不是真正意義的教育。生利主義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會生利的人、有生利愿望的人。當前的職業教育太過功利化,許多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大多依賴近幾年哪個專業易就業、哪個專業賺錢多等指標,盲目選擇專業,而很少有人考慮到自己是否對這個專業感興趣,自己是否適合這個專業等因素。老師亦是如此,部分職業教師對職業學生還存在一些偏見,認為職業學生就是成績差,不知道發掘他們的潛力和閃光點,一味地把他們當作勞力工作者。因此,進一步明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核心是培養生利之人,這是當今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
(二)要合理設置專業及課程
職業教育是與國家經濟聯系最為直接、密切的一種教育類型,是對接產業發展的。學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及社會需要,對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需要進行及時地調整,實現職業高校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相適應。因此,合理設置專業與課程至關重要。
陶行知生利主義教育指出,專業的設置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但現階段的職業教育在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學校不能及時根據市場的信息合理預測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就無法實時對接產業需要,調整專業,培養出市場所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大多參照本科院校,無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導致許多畢業學生進入人才市場后并無明顯的競爭力。牢牢把握市場的方向,科學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專業,是職業教育實現生利目標的重要一環。
課程是以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目標而規定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與進程的總和,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基本就決定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現今的職業教育課程仍普遍存在著復制本科課程模式這一問題,而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兼顧職業和教育的雙重屬性,更需要著重凸顯出職業性。因此,職業教育課程應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應該強調實踐,提高職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此外,職業教育的課程應該以事為中心,學生在學成一事之后再學下一事,糾正現在職業院校課程設置混亂、不系統的問題。但同時,課程的設置又應盡可能多地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掌握技能,充分生利。
(三)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好的教師對于提高教育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社會所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術技能的熟練勞動力及各種實用專門人才。因此,對于教師的要求也就十分嚴格。陶行知認為好的職業教師類似于現在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就是指一個教師既能夠從事理論教學,又有從事某一行業的資格和經驗。如今的教師隊伍當中卻缺乏后者,大多職業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以后,通過考試就從事教師工作,缺乏專業的經驗,導致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學生難以學到實踐的經驗。當代的教師不能僅僅從事理論教學,而且應該加強實踐能力。學校在聘請教師時,需要盡可能強調這一方面的能力,綜合考慮,擇優錄取。教師在任職期間也應有足夠的培訓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職業院校在教師晉升考核的制度上應當更加完善,不斷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不僅要提升他們的學歷水平,更要提升他們的經驗,鼓勵他們在高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參加科研,實現自我革新。
三、結語
陶行知的生利主義教育思想主張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利之人,是有生利意識和想法并具有生利能力之人,給現代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一些思考和指導。雖然,生利主義教育思想在實施細節上描述尚淺,但其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總體規劃還具有很獨特的視角,值得借鑒。因此,我們應該在把握整體方向的基礎下,結合當前職業教育現實情況,做出一套更加適合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
參考文獻:
[1] 蔣瑋瑋.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現代交際,2020(20):167-169.
[2] 李陽,路海萍.陶行知生利主義職業教育觀對當代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28-31.
[3] 閆立娜.教育當生利 精要在利群——重溫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8(2):98-101.
[4] 沈榮生.陶行知生利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D].合肥:安徽師范大學,2018.
[5] 王健,陳海英.陶行知“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思想對高職師資培育的啟示——以沙洲職業工學院為例[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6(3):23-25.
[6] 張東,余冬陽.論陶行知的“生利主義”教育觀[J].職業教育研究,2016(4):93-96.
[7] 陶紅飛.陶行知職業教育思想研究綜述[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4):3-4.
[8] 陶正娟.陶行知“生利主義”思想對高職課程設置的啟示[J].黑河學刊,2012(9):104-105.
[9] 鄭昌輝,張景書.生利主義職業教育思想及啟示[J].林區教學,20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