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仕華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武宣縣民族小學教育集團教師,曾獲“武宣縣優秀教育工作者”、2021年“黨旗引領我成長”主題讀書教育活動“先進工作者”等稱號,被評為廣西小學語文優秀教師。
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吳仕華坦言,她的初心很樸實。吳仕華一家兄妹四人,姐姐師范院校畢業后用工資補貼家用,讓她有了更好的讀書環境,自小她便立志要成為像姐姐一樣的老師,給困難的學生帶去力所能及的幫助。“哪怕是一塊微小的橡皮也可以銘記一生。”吳仕華說道。
讓吳仕華堅定心中想法的還有她的小學老師。“她很溫柔很可親,而且普通話很標準,教學拼音特別準確,在我們‘壯鄉’來說,特別難得,為我今后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打下了良好基礎。”除此之外,中學時期,吳仕華也遇到了體貼明理的班主任,在她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伸以援手。求學路上的種種,都讓吳仕華堅信,教師是一份會發光的職業,不但照亮自己,還能照亮身邊人。
走上教學崗位之初,憑借著敢拼敢闖的性情,吳仕華很快找到了適合自身的教學路徑。那是她工作的第四個年頭,武宣縣教研室到她所在的鄉鎮選拔一名“送教下鄉”的老師,需要上一堂聽評課。在聽課環節,吳仕華把老教師們提的建議全都記在了心里,并融會貫通,在腦海里形成了一節比較完美的教學設計。由于消化快,第二天到她上課時竟出乎意料的好,隨之完成了“送教下鄉”的交流,并形成了屬于她自己的一套教學風格,還獲得了“語文教學能手”的榮譽稱號。
教學多年,從鄉村到城市,從生疏到成熟,吳仕華充分體驗了教育的幸福。她時常想起曾教授過的53個孩子。那年,因工作需要,她從一個鄉鎮調到另外一個鄉鎮任教。一天正在上課,突然接到電話,一接手機,那頭便傳來稚嫩的問候聲,雖然七嘴八舌,但都是對吳仕華的依依不舍。吳仕華回憶,這個班是她從課改以來接任五年的班級,傾注了太多的熱情、精力和愛心,從孩子們一年級蓬松頭發的梳理、提醒早上刷牙等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拿筆及坐姿的訓練,到五年級青春懵懂的疏導、知識的提升、在校的歡樂游戲、作業輔導……孩子們淳樸的笑臉,真摯的問候,時不時給她帶來一朵小花、一個果子、一個糍粑……一切都歷歷在目。“累并幸福著。”吳仕華說道,正是對孩子們傾注了如此多的愛,從教以來,她多次獲得“優秀班主任”“優秀輔導員”等稱號。
孩子們都很喜歡吳仕華的語文課,只因她的課總是別出心裁,給人帶去驚喜。在鄉村任教期間,在教學寫一篇神話故事時,其他老師都是直接告訴學生每一段的寫法,大多都是千篇一律。吳仕華的做法卻不一樣,她在教學神話故事這一單元前,就布置孩子們想辦法去借神話故事課外書,感受豐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課時,讓孩子們自己講述喜歡的人物形象,吳仕華適時滲透人物的各種描寫方法,孩子們沉浸在故事的曲折和神奇中,不知不覺中收獲了寫作方法。再通過課外綜合實踐,開閱讀分享會,孩子們侃侃而談,各抒己見,熱鬧非凡。最后環節才是寫作,水到渠成。
一路走來,吳仕華憑著對教學的熱愛,勤鉆研,虛心學習,融入自己的思考與教法,教學路上展芳華,一路高歌一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