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喜愛度:
超9成教師喜歡閱讀:
年齡越大,職稱越高,越喜歡
喜歡是閱讀的重要動力源泉。只有喜歡,閱讀才能成為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數據顯示,教師群體普遍喜歡閱讀。在“您是否喜歡閱讀”這一問題上,61.9%的教師給出了“非常喜歡”的肯定回答,30.48%的教師選擇了“比較喜歡”,僅7.62%的教師表示喜歡的程度為“一般”,且沒有教師選擇“不喜歡”。
閱讀需要大腦的專注與投入,這決定了它是一件需要靜下心、沉下心來做的事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活力不復往日的同時,我們或許也變得更加沉穩,日益喜歡閱讀,享受閱讀。通過進一步交叉分析可得,總的來說,年齡越大的教師,越喜歡閱讀。其中,年齡介于50-59歲的教師,喜歡的程度均在“比較喜歡”及以上;年齡介于40-49歲的教師和30-39歲的教師,則分別有5%和14.29%的教師給出了“一般”的回復。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總體上,年齡越大越喜歡閱讀,但青年教師對閱讀的喜歡程度也不低。數據揭示,年齡介于20-29歲的教師,喜歡程度在“比較喜歡”及以上的教師,還略高于年齡在30-39周歲的教師。
另外,職稱越高的教師,是否越喜歡閱讀?通過對職稱與喜歡程度進行交叉分析,好老師智庫發現,在二級教師、一級教師、高級教師這三級職稱的縱向對比研究中,數據顯示,職稱越高的教師,越喜歡閱讀。按照職稱從高到低的順序,對應“非常喜歡”程度的人數百分比分別是68.75%,67.44%,31.82%。
教師對閱讀的喜歡程度
■不喜歡0%
■一般7.62%
■比較喜歡30.48%
■非常喜歡61.9%
此外,智庫還觀察了性別、學段對教師閱讀喜歡程度的影響。數據顯示,相對而言,女教師比男教師更喜歡閱讀,高中教師比初中、小學教師更喜歡閱讀。
紙質化閱讀VS數字化閱讀:
時間投入基本持平,
缺少時間是共同痛點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手一部手機,讓閱讀變得更加便捷,得以隨時隨地進行。此外,手機等數字化閱讀載體所擁有的打卡、進度記錄、批注等多種附加功能,也讓不少人逐漸青睞數字化的閱讀方式。
通過對教師在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每天進行紙質化以及數字化閱讀的時長進行對比分析,好老師智庫發現,教師花費在兩類閱讀方式上的時間基本持平。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花費2小時以上時間進行紙質化閱讀的人數占比,明顯高于花費2小時以上時間進行數字化閱讀的人數占比。這或許是因為,當人們捧起書時,時間不知不覺便溜走,而利用數字化載體進行閱讀時,不定時彈出的廣告、信息,則更容易更讓人從閱讀中分神。
具體來說,在每天紙質化閱讀投入時間中,各閱讀方式的投入時間占比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紙質圖書、期刊、報紙;而在每天數字化閱讀投入時間中,各閱讀方式的投入時間占比排序從高到低依次是手機閱讀、網絡在線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平板電腦)閱讀。
閱讀投入時間和人們的可支配時間息息相關。高壓工作環境之下,當生活被工作填滿,個人可支配時間被壓縮,能夠分配到閱讀中的時間也就隨之變少。結合影響閱讀的因素調研分析可知,超8成教師認為,“教學任務重,缺少時間、精力”是影響他們進行閱讀的首要因素。排名緊隨其后的因素則分別是周圍閱讀氛圍不強和個人閱讀意識不強。
閱讀量大揭秘:
紙質圖書閱讀量可觀,
多數教師對年度閱讀量自評偏低
時間投入決定閱讀量的產出。在2021年紙質圖書閱讀量的調研中,64.77%的教師,2021年紙質圖書閱讀量在5本以上;41.91%的教師,2021年紙質圖書閱讀量達到了10本以上。令人驚喜的是,還有16.19%的教師,2021年紙質圖書閱讀量高達20本以上。
如果以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為參照,其調研結果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成年國民中,有11.6%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那么,對比來看,教師群體的紙質圖書閱讀量顯然相對可觀。
而在2021年電子書閱讀量的調研中,近7成教師的電子書閱讀量則在5本以下。紙質圖書閱讀量和電子書閱讀量之間的差異,也恰好和教師傾向的閱讀方式調研結果如出一轍。數據顯示,72.38%的教師更傾向于紙質圖書閱讀。
雖然,教師群體的年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相對國民年均更可觀,但在2021年的全年閱讀量自評中,教師們的答案選擇則顯示出他們的謙遜與較高的自我閱讀要求。其中,27.62%的教師認為自己2021年閱讀量很少或比較少,47.62%的教師認為自己2021年閱讀量一般,僅6.66%的教師認為自己2021年閱讀量很多。
與此同時,在2021年總體的閱讀滿意度的自評調研中,同樣只有3.81%的教師對自己的年度總體閱讀非常滿意,而29.52%的教師則對自己的年度總體閱讀不滿意。
教師的閃光閱讀習慣:
制定閱讀計劃,寫讀書心得,分享閱讀體會
教師閱讀和其他群體有什么不一樣?調研中,好老師智庫發現了一些屬于教師群體的閃光閱讀習慣。例如,在問題“你是否會制定短期或者長期的閱讀計劃”的調研中,數據顯示,78.1%的教師有制定短期或長期閱讀計劃的習慣。不過,制定計劃容易,執行計劃、堅持計劃卻考驗著一個人的決心與毅力。其中,60%的教師坦言會制定計劃,可執行力不夠,但也有18.1%的教師,自信地表示有詳盡計劃并且能按照計劃進行。
閱讀的有效內化離不開輸出。《深度閱讀》一書中,最后一章便圍繞“輸出: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為能力”為核心進行具體方法闡述。好老師智庫觀察到,在“書面輸出”與“口頭輸出”兩個方面,教師普遍展現出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較高的閱讀能力。
根據問題“您有寫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的習慣嗎”的調研,可以發現,超9成教師具有寫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的習慣。其中,34.29%的教師是有時會在書上批注,33.33%的教師是讀到感興趣的會寫,還有23.81%的教師,每次閱讀都會寫讀書筆記和心得。
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對教師而言,相較于通過寫讀書筆記進行書面輸出,口頭分享其實才是將所閱讀到的知識內化為個人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數據顯示,22.86%的教師經常向他人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63.81%的教師則是有時向別人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學生是教師分享閱讀體會的最直接對象,而語文教師又具有分享閱讀體會的天然學科優勢。調研顯示,43.18%的語文教師經常向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經歷或心得。另外56.82%的語文教師則是有時向學生分享,而“不會分享”的選擇占比在語文教師身上體現為零。
閱讀目的:
從實用主義開始,讓閱讀指導教育人生
如何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將閱讀的效果最大化?專業化閱讀是必可不少的一環。
專業化閱讀既是實用主義閱讀的體現,也表明了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及價值。海爾創始人,中國著名企業家張瑞敏曾在接受《經濟觀察報》的采訪時,就將自己的閱讀題材偏好定義為實用主義,“怎樣對我們(海爾)現在的轉型有好處,就把它汲取過來”。
從實用主義開始閱讀,能夠幫助我們在面對浩瀚的書目時,更精確地選擇對專業發展及個人成長更有用、有效的書籍,從而在有限的時間里將閱讀的效果最大化。
在教師主要閱讀題材的調研中,數據顯示,位列前三的題材分別是:“所教學科經典書籍”“教育學、心理學等書目”“教參、教材教法”,對應比例依次為87.62%、78.1%、65.71%。由此看出,因為教育教學工作繁忙,多數教師在有限的閱讀時間里,在閱讀的主要題材選擇上的確都更偏向于專業化閱讀。
閱讀目的也直觀地佐證著這一點。根據閱讀的主要目的的調研結果,可以發現,94.29%的教師閱讀的主要目的為增長知識,緊隨其后是的是86.67%的教師,其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教學所需,排在第三位的則是66.67%的教師,閱讀的主要目的為出于興趣。
那么,閱讀對于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到底有沒有幫助?幫助有多大?結合問題“您認為閱讀對自己教學有幫助嗎”的調研結果,好老師智庫發現,參與調研的教師均肯定了閱讀對教學的幫助。其中,76.19%的教師高度肯定了閱讀對教學的幫助,表示幫助非常大;20%的教師認為閱讀對教學有較大幫助;僅3.81%的教師認為,閱讀對教學只有一些幫助。
總之,對教師而言,閱讀的需求往往從教育中的問題來,收獲又應用到教育的實踐中去。當閱讀作為貫穿教師教育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僅令他們閃閃發光,也同時成就著每一個一線教師了不起的教育人生。
第二十七個世界讀書日,重新養成每日一讀的習慣,一起在閱讀中探索更廣闊的教育世界!
注:除特別注明外,本報告數據均源于好老師智庫“2022年全國中小學教師閱讀調研”。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魏玉山,徐升國.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主要發現[J].出版發行究,2021(04):19-24.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1.04.004.
[2]鄭芳. 新媒體時代小學教師閱讀行為調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