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華
[摘 要]一堂好課是教師從精心的教學設計開始的,隨著課堂教學的精彩導入,教師的教學設計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展現教師教學的藝術,發揮教師的語言藝術,抓住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差異,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妙趣橫生,真正在課堂上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從而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體會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是在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流動的語流之中融入的。因此,新課堂不僅是知識建構的空間,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場所。教師要在對新課程、新教材多個層面解讀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大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積極構建語文課堂教學,從而讓語文課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個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注重新課導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學習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發現新事物的強烈動力。有了這樣的動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學習狀態,積極思考問題,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進行比較高級的思維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通過精彩的描述導入,引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在聯想和想象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課本。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時,結合課件配圖,教師設計如下導語: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勞動人民更是創造了無數的歷史奇跡,蜿蜒雄偉的萬里長城、金碧輝煌的莫高窟,還有那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圓明園……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樣的藝術瑰寶為什么被毀滅了?被什么人給毀滅的呀?藝術瑰寶的璀璨與毀滅,強烈的視覺反差,為這一堂課的情感定下了基調,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
(二)通過故事情節導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精彩的故事情節,能深深吸引學生,增加學生課堂學習中的關注力。根據文本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安排,選好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視野,又引起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如學習《牛郎織女》時,教師先給學生講述雷峰塔的美麗傳說,白娘子與許仙凄美的愛情故事,學生聽完后意猶未盡。接著教師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另外一個關于美好愛情的民間故事《牛郎織女》,學生興趣盎然地進行讀書活動。通過這些教學活動,學生在課余時間閱讀了《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八仙過海》等神話故事。
(三)通過音樂導入新課,使課文與音樂產生共鳴
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愛唱愛跳是少年兒童的天性,快快樂樂是他們童年的美好記憶。在新授課中采用音樂導入的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以其節奏、旋律、音調的變化,向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讓沒有生命的文字通過音符鮮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以特定的音樂情景作為導語,使學生以音樂為載體,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展翅翱翔。如在學習《父愛之舟》時,教師先播放歌曲《父親》,讓學生帶著特定的情感來學習《父愛之舟》,在悠揚的旋律中,為教學打下感情基礎,將學生帶入到特定氛圍之中,從而更好地表現出父親的偉大。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自己感受到的父愛,體會文章中這只小船承載著父親對我的期望和深深的愛,是人生之舟、希望之舟、愛之舟,承載著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之情。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深化了主題。
(四)通過視頻導入,提高學生課堂的專注力
多媒體創設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倍受師生的喜愛,具有化抽象為形象,化靜態為動態,化無形為有形的特點。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具有點石成金的效果。多媒體教學突破了時空的桎梏,直觀形象,使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如在學習《冀中的地道戰》時,教師給學生播放電影《地道戰》片段,學生直觀地看到地道樣式多、作用大、安全性高的特點。對地道戰的背景以及地道的特點、結構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中國人民在對敵斗爭中表現出的智慧和頑強的斗志。
二、新穎的問題設計,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主動性非常重要,教師應讓學生插上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充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備課過程中應精心設計問題,環環相扣,根據學情的特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的課堂,能充分體現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新穎的問題設計,是教師在課堂上手中的風箏線,教師牢牢地抓在手中,有利于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如在教學《拐彎處的回頭》時,教師可以拓展性地設計問題:兒子再次見到父親時會怎樣?會對父親說些什么?在教學《未來的汽車》時,可以讓學生想象未來的汽車除了書本上說的那幾種,還會有什么變化?作文教學新穎的問題設計,也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如果寫記敘文,不僅可以寫人,還可以寫物。如寫有關風的作文,不僅可以寫自然的風,還可以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在學習語法修辭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在講解運用比喻時,教師可以不講它的定義和作用,只要確定話語環境,引導學生自由組成比喻句,教師適當點撥就可以。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新穎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給每個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盡量把時間交給學生。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課前教學準備中,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設計靈活的教學策略,設置問題,采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和超越自我。
(一)自主學習,放手質疑
為了讓學生都能在探索質疑中提高自己,使教育走在發展的前列,教師應給予每個學生探索和質疑的機會和權利,讓他們展現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欣賞學生,信賴學生,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質疑,課堂上有教師溫柔的笑臉,贊美的語言,書聲瑯瑯,怡然自樂,這樣的課堂是生動活潑的課堂。但是,課堂教學中的放手,并不是撒手不管。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給出學生探究的范圍。對于課堂上出現的一些個別性的問題,教師要經過整理提出下一階段的問題,做到以學定教,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自主探究上展示自己,全力以赴達到自己的至高點。
(二)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在合作學習中,能使學生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對于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各抒己見,互相啟發,暢所欲言,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寬加深。教師也應適時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使學生在討論中都得到鍛煉,不斷展示自我,力求共同提高。如在學習課文《金色的魚鉤》時,有一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因為老班長沒有帶著小戰士走出草地就犧牲了,所以他沒有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另一部分學生認為老班長完成任務了。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教師適時拋出問題:“老班長臨死前說自己沒有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為什么他會這樣說呢?”這樣問題的提出,能促進學生進行思考。學生通過討論深入理解課文,終于明白老班長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他的任務,盡管他為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還認為自己做得不好,可見他對黨的忠誠。由此可以看出,合作探究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意義重大。
總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利用新穎的導語導入課題,激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引起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關注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在獲得知識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收獲到學習的快樂。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鄧綺梅.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J].名師在線,2020,(04).
[3]陳云霞.以課外閱讀促進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8,(12) .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