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虎
[摘 要]語文教學的奧秘,幾乎全在“語言文字運用”六字上,教師應建構基于語用意識下的閱讀教學,破解閱讀教學密碼。閱讀教學要讓學生能夠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子,進而更好地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語言運用能力是口語交際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基礎。所以,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的詞語,夯實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理解,還要重視學生的語言運用,只有把這兩者充分地結合到一起,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用;閱讀教學
語文是語言與文學的總稱,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教會學生能夠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全面開展形式多樣的語言訓練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是,在教學中不難發現,雖然部編教材采用雙線組元的教材編排方式,課后也通過2至3個問題加以輔助,但是縱觀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大量的時間被教師的深度分析所占用,忽視了“學語言”這一課程的核心任務,嚴重降低了語文教學的效率。那么,如何構建基于語用意識下的閱讀教學呢?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已的看法。
一、聚焦朗讀,搭建語言表達橋梁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一個人的語感能力是在聽、說、讀、寫基礎上產生的,只有具備良好的語感,才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以語言實踐活動為突破口,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讓學生感受語言表達藝術,這是提高語感最有效的實踐方式。所以,教師應充分依托教材啟發學生運用默讀、朗讀、比較等各種方法領悟課文遣詞造句的妙處,以讀為本,培養語感。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教師適時的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二、關注語言,重構語言表達目的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人類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逐步發展而來的。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交流感情的載體,只有抓住語言的這一特點,才能抓住語文教學的靈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直觀形象的語用情境,增強學生的語言儲備量,并把學到的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從而使他們想要表達、樂于表達。在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語言表達藝術,讓學生能夠自覺關注“這篇文章寫了什么?”“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這篇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去借鑒?”這樣,就會促進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時,教師依據文本特點和單元要素,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詞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學生會關注到文章的第二節葉子的描寫,能找到“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就變成嫩綠的。”“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好看的很。”從而明白作者仔細觀察了嫩葉和長大的葉子,并細致觀察了葉子的顏色、排列。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一墻的爬山虎在風中舞動,“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并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并交流葉子美在哪里。這個片段的教學設計就是體現了教學的重新建構,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將目光放在語言表達上,在這種言語實踐中內化并深化知識,既明白了學的意圖,也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實現了言語表達的主體,釋放了學生的思想活力和表達個性。
三、注重練習,強化學生表達能力
語言運用的訓練是較高層次的訓練,是學習課文中具有規律性的語言現象的“遷移”訓練。落實語用的教學應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各種形式的練習,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口語練習:在教學中要適時安排口語交流練習,利用課堂的契機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口頭表達或是書面寫作,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提高表達能力,使理解和運用有機結合。教師可利用部編教材的課后練習進行口語練習,如《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這篇課文的課后有這樣一個練習,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我”的演出窩囊嗎?可以怎么開導“我”?這一部分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自己是怎樣評價“我”的演出的,再結合生活經驗,嘗試開導文中的“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同桌一位扮演“我”說說“我”的心情,另一位扮演安慰者,嘗試開導對方,然后,讓扮演“我”的學生說說自己聽了開導之后的感受,有什么建議,最后,再交換角色進行練習。這種結合課后習題的口語練習貼近學生的生活,既引發了學生對文本深入思考:“我”的演出是否窩囊,同時也使得學生學會了如何安慰別人。
教師也可以利用文本的特點,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口語表達情境進行練習。如,《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通過細致而持續的觀察,真實生動地介紹了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修建住宅的才能,在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堅持長期細心觀察之后,為了指導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可創設如下的口語表達情境:
師:“同學們,蟋蟀的住宅被評為‘昆蟲界年度最佳住宅’,請你以電視欄目《昆蟲故事》的主持人的身份來采訪一下蟋蟀吧!”
主持詞:“蟋蟀先生,您好!恭喜您的房子被評為‘昆蟲界年度最佳住宅’,借此機會,您能跟廣大昆蟲朋友們談談您是怎么獲得這個獎的嗎?”
學生交流(略)。
總結詞:“您真了不起,那么柔弱卻建造了那么偉大的工程,真不愧是昆蟲界一流的建筑工程師。”
通過換角色、創情境這樣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在有趣的練習中體會了文章內容,將課本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于練習中達到學語言、用語言的目的,并使得語文的學習鏈接了生活。
(二)仿寫:閱讀時教師也可以抓住文中最感人的地方設計練習,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從而感受語言美、畫面美,深入體會人物內在的精神,可以利用句式仿寫的方式。如《橋》這篇小說情節跌宕起伏,老漢的形象特別感人,而對橋的內涵的理解就在于對老漢形象的深刻理解之上,教師可設計如下的句式:
一座木橋,
一頭是家人,一頭是群眾
它是為民橋;
一座木橋,
一頭是_______,一頭是_______
它是_______橋;
一座木橋,
一頭是_______,一頭是_______
它是_______。
教師還可以利用課文中的內容激發學生想象。例如,在教學《走月亮》時,就課文中的“月盤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么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照亮了……”這樣的描寫,引導學生感受月夜美好,就此展開自己的想象,月光如流水一樣灑滿了大地,地面上的各種景物靜謐無聲,那么月光還照亮了哪些地方?請你就文中的省略號進行想象,學生圍繞原文的要點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進行廣泛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延伸了文本的想象空間,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
(三)續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的訓練點,精心設計練習,為課文進行續寫。教師要激發學生對課文結尾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續寫的欲望。如《巨人的花園》結尾寫到:“巨人用大斧砍倒了圍墻,孩子們又回到了園子里,感受春天溫暖的氣息,好像春天跟著孩子們回來了。此時,巨人和孩子們快樂地在花園中一起游戲,一起玩耍。”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也點燃了他們的思維想象力,教師繼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表達:“同學們,沒有了圍墻的花園還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會不會有人來搞破壞呢?巨人和孩子們又會在一起發生什么故事呢?”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激烈地討論,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給這個故事續寫一個有趣的結局。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語言是通向文學世界的橋梁,語言運用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集中體現。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從而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元華.《語用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8).
[2]許彬.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創造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2).
[3]周唯君.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情趣的策略[J]. 華夏教師,2017,(09).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