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以家庭教育為調整對象的專門性立法,將家庭教育由傳統的“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國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地方政府應當結合當地實際,通過新設機構、委托第三方等方式確定家庭教育指導機構,并且應建立規范的審核流程,保證其具備規章制度、專職人員、工作經費、辦公場所等工作條件,指導轄區內的家長學校等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開展家庭教育研究、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和培訓、公共服務產品研發,及時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務。學校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優勢探索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強化家校配合與協作。除此之外,通過發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資源支持作用,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宣傳作用,發揮公檢法機關的司法監督作用,都可以共同推進家庭教育促進法的有效實施。(方芳)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道,教民為要。共同富裕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然要求教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打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發展的“組合拳”。一是以人口規模為基數,大力發展公益普惠性幼兒園,辦好學前教育;二是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夠上好學校,確保其公平、高質量接受良好義務教育;三是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通過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和實效性;四是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以及推進繼續教育培訓,讓更多孩子有學上和擁有“一技之長”;五是不斷優化調整布局結構、專業結構、學科結構,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建設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加充足、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也就是要通過打造公平優質、普惠便利的教育鏈條,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為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貢獻中國教育的力量。(呂培亮)
近日,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甘肅會寧,因其不“塌陷”的縣域普通高中——會寧一中,被列入甘肅“卓越高中建設方案”,引發媒體報道和社會熱議。多年前,以高升學率聞名,引發轟轟烈烈的城市孩子熱衷于到縣中求學的情況,一度被視為“縣中現象”。近年來,以優秀生源和優秀師資不斷流失、高考升學水平不斷下降為主要特征的“縣中衰落”現象,在部分區縣具有典型性,在個別省區具有代表性,在全國一度呈現蔓延之勢。廣大縣中需要更加深入學習國家高中多樣化發展戰略,順應新課改、高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新趨勢,學習其他學校在教研、教學、學生發展指導、分層教學等方面的創新探索經驗。在教育教學上,重視激發教師的積極性,鼓勵和保障教師的教學自主性;打破“把一個班當一個人教”的做法,嘗試和總結“把一個人當一個班教”的個性化教學;教師少講、學生多做。抓住課程改革這一根本,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是深化縣中高中教育改革、提升縣域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信心的重要經驗。(周秀平)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