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樹林
“雙減”政策是基于保障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決定,是突破教育狹隘壁壘的長遠考量。“雙減”政策自實施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治理學科類培訓亂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永遠在路上。在“雙減”政策逐步深入推進的當下,“家政服務”“住家教師”“眾籌私教”等教培服務隱形變異的情形也潛滋暗長,對“雙減”的落實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再加上家長普遍性的教育焦慮一直存在,注定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治理“道險且長”。
教育部辦公廳日前印發的“回頭看”通知,應該說看準了“蛇”的“七寸”,也是見招拆招的具體做法。這就需要各地壓實屬地管理責任,采用“過篦子”的方法對區域內的學科類教育培訓機構進行排查,繼而按照要求進行系統性整治,以強有力措施維護“雙減”取得的成績,增強社會公眾對“雙減”政策落實的信心。
應該明確的是,“雙減”政策只是一種手段,而并非目的。在對學科類培訓機構整頓的同時,我們的“功夫更應在詩外”,只有內外兼修、同向而行,“雙減”政策才能落地有聲、行穩致遠。減負和增質并不對立,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需要優化教學環節,加大課堂教學的改革力度,真正向課堂要質量、要效益,這是其一。其二,要引導家長摒棄狹隘的功利教育思想,讀懂孩子的成長需求。其三,學校要和社會各類人士加強聯系,和社區服務相銜接,用“走出去”與“請進來”方式,統籌利用科普、文化、體育等方面的社會資源,為孩子成長提供更多元的養分,讓其在減負的同時增長知識、興趣和能力。
總之,治理學科類培訓只是“雙減”政策的一個環節,只有教育的全鏈條發力,只有扎扎實實改革人才評價標準,矢志不移推進去教育的功利化、徹底革除唯分數論,才能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讓他們的人生出彩!
(作者單位:河南省焦作市山陽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