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
“雙減”政策落地半年多,對校外培訓的重拳出擊,已然呈現出諸多可喜結果:一是孩子、家長輕松了。學生得以從校外培訓班中解放出來,家長也不必整個周末圍著孩子和輔導班轉悠。二是興趣愛好增多了。學科類培訓的松綁,讓藝術、體育等真正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愛好變得豐富。三是學校教育加強了。高效課堂、作業改革不斷縱深發展,學校教育開啟了新一輪的“課程革命”,提質增效的教育時代真正來臨。此番針對校外培訓的“回頭看”工作,可謂正當其時,無疑是在持續推動“雙減”政策落地見效。那么,這“回頭一看”,重點勢必要盯緊以下內容。
其一,看校外培訓是否真正做到“規范”二字。“雙減”絕非要徹底消除校外培訓,而是鑒于其野蠻發展的現狀,倒逼其規范、有序發展。半年多的強勢治理,難免讓部分校外培訓機構的利益受損。其會不會觀察風向,又在違法違規邊緣試探?“回頭看”,正是要杜絕此類苗頭。
其二,看校外培訓是否打通了其“出路”。校外培訓機構“營改非”的辦法早已出臺,其未來發展方向也已經明確。如若在政府指導下,朝著規范方向改革,其“死灰復燃”的幾率便要少很多。若是“掛羊頭賣狗肉”,表面上假支持,背地里真敷衍,那么新一輪的重拳整治便勢在必行。
其三,看校外培訓是否穿上了“隱形衣”。客觀上說,學生發展狀況不一,家長對校外培訓的需求自然會有,若是嚴格遵規守紀無可指責,但若依舊以“家政服務”“家庭教育指導”“眾籌私教”等形式影響來之不易的階段成果,又一次販賣教育焦慮,這就實為不妥。
更為重要的是,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不斷完善,曾經不少校外培訓以小升初、擇校等為誘餌,與個別學校利益相連,嚴重影響正常教育秩序。此番治理,也是要再次梳理機構與學校間的千絲萬縷,維護公平的教育環境和氛圍。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成外學校)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