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鎖田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且呈現出群體性、多發性、暴力性等特點,這不僅給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敲響了警鐘,也令社會揪心,家長擔心,成為校園安全的隱患。盡管各地對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都進行了嚴肅查處,實行追責問責,各級各類學校也采取了相應的查漏補缺措施,但校園欺凌事件本身給受害者和學校安全穩定造成的影響卻是長久的。
如何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各地都在探索正面教育引導、建立長效化管理機制等辦法。除此之外,要堅持問題導向,預警管理關口前移,在學校管理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點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家庭、社會通力協作,下決心消除校園欺凌事件的防控盲點,方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首先,要消除教師、學生、家長認識觀念上的盲點。時下,部分家長一味張揚孩子的個性,平時給孩子灌輸不能吃虧的思想,部分家長給孩子灌輸不要惹事、不管閑事的觀念,導致孩子道德觀發生偏移。有些學生在遇到校園欺凌事件后,往往礙于情面、怕傷感情,采取視而不見甚至包庇隱瞞的態度,或者害怕事后被報復不向學校和老師報告,從而導致校園欺凌事件短時間內難以被學校、教師、家長發覺,為校園欺凌事件提供了隱匿生長的土壤。校園欺凌事件絕不是學生個體之間的肢體沖突和相互傷害,遏制校園欺凌事件關系到學生的生命安全,關系到學校的和諧發展,沒有平安穩定的校園環境,每個人都面臨被傷害的風險和隱患。因此,必須教育引導教師和家長在遏制校園欺凌事件上轉變觀念,不僅要當好宣傳員、偵查員、監督員,還要增強法律意識,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向學校和公安部門提供問題線索,及時排查消除隱患點。
其次,要消除學校和家庭管理時空的盲點。綜合分析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間,都包含有時空盲點交集的元素,比如地點多在校園內宿舍、廁所,校園外僻靜巷道、閑置住宅、河灘等,時間多在課后、放學后和節假日,學校和家庭要對這些時空盲點和風險點科學研判,建立嚴格的管理管控機制,進一步厘清學校和家長的監管責任。學生離校后,班主任要及時通知家長對孩子的行程和活動進行監管,特別是單親家庭孩子和留守兒童,家長更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動態,增加感情陪伴時間,讓孩子保持陽光自信的心態。公安、司法、婦聯、團委和社區等部門協同發力,織密織牢學生安全網,通過對學生活動時空的監測和干預,有效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糾紛,阻斷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導火索。
最后,要消除網絡平臺監管的盲點。在信息化時代,一些校園欺凌事件往往由路人或好事者拍攝上傳到網絡平臺,引來“圍觀”,從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傳播方式上看,有大量的視頻傳播是成人所為,拍攝者或許出于好心,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惡意圍觀蹭流量者也不乏其人,導致有些人不分是非曲直,一味歸責于學校和教師,此舉會給學校、教師、學生造成更大傷害。校園欺凌事件雖然發生在校園或周邊,但其發生卻與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分不開,要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每個部門和每一位公民都有責任,必須建立靶向思維,加強各行業、部門的協同聯動,精準施策,除了嚴厲打擊惡意炒作的網絡犯罪行為外,要矯正社會圍觀心態,營造關心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社會人士要增強信息意識,不傳播有關校園欺凌事件的視頻,注意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在第一時間向教育、公安、網信等相關部門報告,把校園欺凌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理性提出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建議,而不是惡意轉發、謾罵,營造一個充滿和諧、友愛、尊重、平等的青少年學生成長環境。
(作者系天水市教育局干部,正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