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玲 朱帥 舒熙程 司新宇 白宇
摘要:志愿服務對學生增長見識、了解國情和樹立責任意識極具教育意義。本研究是對首都高校學生志愿者知情意行的一次全方位研究。通過實證調查,了解突發事件下志愿者群體及服務社區實際情況,探究學生志愿者個人成長與發展。在全國衛生運動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背景下,探索高校學生志愿者工作服務社區常規工作與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突發事件 首都高校 學生志愿服務 社區基層治理
《北京市加強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措施》強調更加積極地推動志愿服務進基層、進社區、進村鎮、進家庭。首都高校志愿者在重大突發事件情況下,迅速奔赴基層社區,開展志愿服務,在緩解工作壓力、加強宣傳方面作出貢獻。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選取400余名具有社區志愿服務經歷的高校學生志愿者為研究對象。以服務動機、服務路徑、服務行為、服務精神以及服務收獲等五個維度編制《志愿者服務情況調查問卷》,開展在線問卷調查獲取志愿者實踐數據。
本文數據來自北京15所普通高等學校和9所高等職業院校具有志愿服務經歷的學生志愿者,共發放問卷416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07份,問卷有效率97.8%,本專科比例為32:375,其中北京生源與非京生源學生比例為308:99,男女生比例為219:188。
二、首都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特征分析
1.動機——利他主義情懷影響下的感性決策
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動機方面呈現出較為一致的利他主義動機。94.84%的大學生選擇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原因是社會責任感,實現自我價值,隨后的動機選項為增加閱歷、結交朋友、增加自身競爭、受到志愿者群體的帶動,訪談的幾位學生志愿者也紛紛表示相似觀點。[ 1 ]大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體現為內在動機為主,包括自我實現、獲得成長等,外在動機為輔,受到傳統文化中奉獻等觀念的影響,以及較少部分的組織壓力影響。
2.路徑——基于熟人網絡推薦下的主動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社區組織、熟人介紹、網絡宣傳為排名前三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參與路徑,出現這樣的結果,一部分是由于學生居家線上學習,學校對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相對停滯,社區組織和熟人介紹等生活環境下的信息獲取路徑成為主導。社區招募志愿者的具體操作層面大多不夠規范,簡單的口頭招募居多,缺少規范化的文本和相關志愿者保障管理的政策宣傳。大學生近9成為主動搜尋獲取志愿服務招募信息,體現出大學生在重大突發事件之下積極主動作為,投身服務的意識較強。
3.行為——體力勞動為主體的簡單勞力輸出
從大學生社區志愿服務時長來看,累計30小時以上的有19.9%,10-30小時的有23.34%,10小時以下的有56.76%,學生在志愿服務時間貢獻度不高;有97.3%的大學生表示會鼓勵帶動同學或朋友共同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在志愿服務工作內容方面,門衛室值班、測溫、檢查出入證以及搬運,垃圾分類監督等機械重復式工作居多,類屬于體力勞動。在工作內容選擇意愿方面的調查中,選擇參與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學生比例接近5:3,表明學生在志愿服務工作內容方面能夠為社區智力體力提供充足供給。
4.精神——踐行實踐之下的精神文明傳承
志愿者應當具備素質方面的調查,顯示排在前五位的是責任心、吃苦耐勞、奉獻、耐心、熱情,從側面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精神方面的認同感較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愛”元素的影響。[ 2 ]94.59%的大學生表示,即使需要自行承擔一定的食宿費用,也是愿意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的;94%學生反饋,家庭支持自己的志愿服務工作,這也從側面體現出,當下國民對志愿服務工作的支持與認同,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在訪談中,也有學生引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詩詞,借以抒發自己對志愿服務活動的理解。[ 3 ]
5.收獲——弱勢群體獲得感輸入欠佳
關于志愿服務活動感受調查顯示,97.29%的同學表示后續只要條件允許,還是希望能夠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73.46%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近20%的同學表示體驗感一般,將斟酌是否繼續參與;排在前五位的影響學生志愿服務的因素為志愿服務組織工作不嚴謹,安排不合理、影響自身學習生活、自己的工作為他人提供幫助不大、沒有得到預期的尊重與認可、沒有實現預期的自我提升。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大學生遇到的困難排在前三位的是與學習工作有沖突、不被他人理解以及團隊配合不暢。
三、首都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治理意義與困境
1.利他主義動機主導,但缺乏理性行為人思考
大學生志愿者在選擇志愿服務活動的動機方面,利他主義動機占據絕對性主導。就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價值取向劃分,從利己、利他兩個維度來劃分四象限,如圖1所示,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處于無私利他象限,這種趨勢也導致了志愿者管理中重使用、輕培養的問題。從理性決策角度出發,“利己利他”的思想才是應當倡導的思想。因為這既能保證志愿者服務行為的正向價值,又能兼顧志愿者本身的合理需求,是一種“雙贏”結果。
2.緩解社區人員壓力,但存在志愿資源浪費
大學生志愿者的加入在社區工作人員壓力緩解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及時補充了基層工作缺口。但也出現了志愿服務扎堆,缺乏合理調度,志愿資源安排不合理的問題。缺乏從需求出發,綜合考量一定區域內社區工作需求,以及志愿力量的科學分析與合理分配。訪談中,大學生表示,聽到鄰近社區居民的不同工作評價反饋,有的社區人員充足,要求合理,居民配合度高,有的小區則出現無人值守,完全封閉管理的問題。
3.擔當社區治理智囊團,但實踐重體力輕腦力
大學生作為具備科學文化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在社區治理工作中發揮了一定的智囊團作用。由于大學生在社區志愿服務工作內容大多局限于值守類簡單體力勞動,此類建議通常局限于對末端工作方式的改進。很難體現出大學生在專業技術技能及創新思維方面的突出優勢。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大學生群體作為應急志愿服務者,專業性不足,合作協商與處理沖突能力仍有待加強,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志愿服務多局限于簡單重復性體力勞動的原因。
4.擴大社區治理民眾參與,但影響系統性缺乏引導
突發事件之下的志愿服務活動,區別于常態下志愿服務,應歸類為應急志愿服務或者危機志愿服務。綜合考量大學生志愿者服務行為,可以將其定位為非政治性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大學生志愿者在活動中追求價值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共同體,增強了對社區的認同,歸屬感大大提升。同時首都高校大學生由于生源特點,很大程度上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外省生源返家后,積極參與到家鄉社區或村鎮的志愿服務活動中。
四、首都高校提升大學生志愿服務社區治理對策建議
綜合考量高校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應急志愿者在服務社區治理的種種困境與挑戰,從首都高校志愿教育管理角度出發,針對如何培養引導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建議,提升突發事件下首都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治理的時效性與實效性。
1.重視前期招募選拔,引導學生樹立利己利他服務動機
大學生志愿者作為服務社會的重要力量,加強高校志愿服務陣地建設,提升活動效率效果至關重要。在校園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志愿者事跡,引導廣大學生積極加入志愿服務隊伍。保證全覆蓋的志愿教育與重點突出的志愿服務動機引導相結合。借由重大活動、重要契機,增強大學生對志愿者服務社區的認識與認同,在鼓勵大學生通過社區志愿服務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同時,回歸公民身份,提升學生公民參與社區治理意識,培養學生公民精神,促進公民文化構建。
2.加強中期培養指導,促進學生提升服務能力水平
鑒于參與突發事件志愿服務工作的高風險性,對志愿者的培養指導應當常規化。在廣泛招募志愿者的基礎上,通過測試與自主選擇,將志愿者群體進行分類分層教育培養。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志愿者能夠在關愛幫扶、心理疏導、宣傳教育、復工復產等志愿服務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充分挖掘學生專業特長,如醫學、法律、教育、通信、維修維護等專業的技術優勢,打造一支思想素質好、專業技術高、服務意識強、具備高校特色的志愿者隊伍。
3.關注后期評估激勵,保障學生獲取有效反饋信息
高校應當實現大學生志愿服務工作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管理,建立志愿服務工作評估監督機制。建立大學生志愿者個人志愿檔案,記錄志愿服務情況、個人成長事跡,推行網絡化管理。重視考核與激勵工作,通過開展學分制、星級評定來激勵學生提升自身志愿服務行為,建立志愿賬戶、儲蓄志愿服務時長等形式,對志愿者服務行為進行獎賞,進一步激發帶動學生投身志愿服務的意識與熱情。
【參?考?文?獻】????
[1]李星,郭世優,李科成.多元共治視角下志愿服務參與社區治理新探索:基于環境、意識與行動邏輯[J].新生代,2021(03):32-36.
[2]徐柳.我國志愿者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學術研究,2008(05):67-72+159.
[3]江汛清.關于志愿服務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04):110-115.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