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鑫
摘要: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雖已結束,但奧運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展現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依舊閃耀著光芒。將這些志愿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僅可以弘揚和延續志愿精神,更是對于廣大青年大學生的一次精神引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社會性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鍵詞:后奧運時代 志愿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志愿精神代表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這種精神的魅力展現于2008年北京的奧運會,傳承至今。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順利舉辦,離不開廣大的志愿者,志愿者的身影成為一道美麗色彩,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展示了當代中國人的良好形象,展示了中國的團結進步。廣大的志愿者通過自身的言行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這種精神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組成部分,這種精神背后彰顯出中國人民的責任與擔當。新時代的大學生身處充滿機遇和變革的時代,通過志愿服務不僅是對于大學生自身能力的鍛煉,更是一次自我思想的教育,通過志愿活動能夠更加真切的體會“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
一、后奧運時代志愿精神的內涵
志愿精神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種價值理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志愿精神與善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志愿是一種奉獻,是一種責任與擔當,在中華文化中舍己為人一種是傳統美德。自愿性、無償性、利他性彰顯出志愿精神的價值,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推動著作為個體的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強調奉獻、有愛,這種價值通過奧運會的開展得以體現。同時,奧運志愿精神強調互助、協作、共同進步,這一精神內涵與當代中國精神相得益彰。后奧運時代的志愿精神不僅在大學生群體中,同樣在廣大的中國人民群眾中,都具有重要價值,其精神的傳承具有內在的中華文化基礎。[ 1 ]
二、后奧運時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志愿精神的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內在的價值取向具有一致性,能夠得到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認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崇尚友善、奉獻、和諧、團結等價值取向,德性修養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的自我道德要求,這些良好品德構成中華民族的價值基礎。“志愿者”這一名詞雖未出現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但是從“樂善好施”“舍己為人”中能夠發現中華民族對于善的追求。志愿精神,在以志愿服務的載體形式下,能夠獲得大學生的認同,而且通過具體的志愿服務,能夠使大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通過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對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遠比空洞的理論說教更具價值,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寶貴素材。
2.是新時期團學組織工作新的生長點。高校團學組織工作主要包括共青團工作和學生會工作,這兩個組織是學生工作開展的主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學生組織基礎。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推進,團學組織通過不斷豐富教育活動,擴展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機制等等方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成效顯著。那么,后奧運時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團學組織工作一定要抓住志愿服務活動這個著力點,其遠比空洞的理論說教更具教育效果。通過團學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奉獻意識,在實踐中,在體驗中,大學生感悟自身力量對于社會的價值,激發起自身的使命感。[ 2 ]
3.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社會性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是學生思想,需要學生形成一致的價值認同,但是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變成了知識講授,教育效果較低。新時代背景下,學情發生了變化,學生自身有著對于社會的理解和認同,思想政治教育應更加注重和關注學生的社會性需要,增強課程內容的教育感染力,真正成為學生認同的課程。后奧運時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強的教育感染力,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學到的不是知識,不是“大道理”,體會到的是自身價值的實現,對于社會的貢獻,這種實踐育人教育效果更直接,更強。志愿活動有著自身的魅力,這種魅力在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染力,通過奉獻所獲得的認可是具有感染力的,這種具有時代氣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并認同,并轉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外化為自身的道德行為,從而形成社會效應,促進社會發展,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 ]
三、后奧運時代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究
1.打造堅實微平臺,傳承志愿精神。首先,抓住主流網站平臺,突出大學特色。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高校基本上實現了無線網絡的覆蓋,手機、平板、筆記本等設備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構成,其承載的內容構成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內容的主要來源。因此,網站平臺建設不可忽視,要積極打造堅實微平臺,傳承志愿精神。[ 4 ]
第一,打造高質量的微平臺。微平臺建設不可忽視,當代大學生對于微信和微博的使用率較高,信息的獲取主要通過這些微平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可回避和忽視微平臺的力量,而應該加大對于這些平臺的建設和開發,積極傳播主流價值觀的內容,營造積極健康的平臺氛圍。如開設主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積極傳播志愿精神。
第二,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微課堂。網絡極大的豐富了思政教育途徑,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通過思政教育微課堂的建設,可以有效推進思政教育的線下學習。思政微課堂可以依托網絡平臺實現學生學習內容的自主,時間選擇的自主,思政教育者通過錄制講座視頻和授課視頻,可以邀請專家學者、社會人士開展線上教學,與大學生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微課堂的內容更加靈活,選取更加鮮活的教育案例,而不受傳統課堂的時間限制。也可以開展線下的交流互動,更加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便于思政教育的開展。
2.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志愿實踐活動。應充分發掘志愿實踐活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參考北京冬奧會志愿者活動模式,緊抓社會活動契機,落實志愿服務。比如,在全國助殘日,教師可帶領學生志愿者參加關愛聯誼活動,深入社區,讓殘障人士感受社會的關愛,從而更積極樂觀的生活。而大學生志愿者也能夠借助此次實踐活動,看到殘疾人真實的生活,學習他們不放棄、堅強拼搏的生活態度,提升學生對今后生活的美好期盼,啟示學生好好學習,加強社會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
3.培育高素質的思政教師隊伍。要想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一定要建設或培養一支高素質、高專業、高水平的思政教師團隊。高校思政教師要能夠熟練運用各種先進信息技術,將互聯網技術和高校思政課程進行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師還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加入互聯網文化成果,不斷探究“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的精神需要與價值理念,并在實際工作中全面落實,實現思政教育工作的“三貼近”,即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學生。
4.開展講座交流活動,邀請奧運工作者講述奧運實踐。作為現代青年大學生,其關于奧運的知識來源比較單一,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奧運精神、志愿精神的領會和理解,同時也為志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帶來了一定阻礙。基于此,高校應當積極開展奧運交流活動,比如成立奧運輔導中心,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咨詢服務,并定期舉辦奧運知識講座,邀請奧運工作者來校講學、表演或者開展講座交流活動,借此加強大學生對奧運精神、志愿精神的認同感與參與意識,形成志愿精神培育的良好局面。講座交流活動的開展應當以培育大學生志愿精神為核心,通過奧運不同運動項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大學生明確學習與前進的方向,在進取與奉獻中更好的成長。
5.開展奧運精神征文活動,營造奧運志愿服務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前,高校普遍存在志愿精神宣傳力度不足,校園奧運志愿服務文化氛圍不濃厚等問題,部分學生對奧運志愿服務缺乏應有的了解,不積極參加志愿服務。針對此,校園文化建設應提高對大學生奧運志愿服務精神內核、理念的重視,大力弘揚奧運志愿服務精神,將其與高校思政課程充分融合,培養大學生奧運志愿服務精神。比如舉辦關于奧運精神的演講比賽、知識競賽以及征文等文娛活動,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營造奧運志愿服務氛圍。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引發學生對志愿精神的思考,從而對志愿精神有更深刻的認知。在奧運志愿服務氛圍中學習生活,可以讓大學生收獲愉悅的身心體驗,還會使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讓奧運志愿精神在高校立下根基。
6.打造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形成志愿服務正能量。促進高校志愿者服務的“品牌化”發展是其必然趨勢,比如“關愛農民工子女教育志愿活動”、“大學生西部志愿服務”等,都已經形成志愿服務“品牌化”。高校和教師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建立具有符合自己特色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品牌。比如,政法類高校可要求學生為社會民眾提供專業法律援助;師范類院校可組織學生前往偏遠地區進行支教;醫學類院校可創建志愿者醫療援助品牌等。此外,良好品牌的樹立還需要進行有效宣傳,針對此,高校志愿者相關部門應對新媒體進行有效運用,比如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對品牌進行宣傳,從而促進志愿者服務品牌更好的發展。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北方學院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研究課題:后奧運時代志愿服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項目編號:S202222。)
【參?考?文?獻】????
[1]李子昂,李佳男.海南省高校青年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現狀研究[J].現代交際,2021(15):236-238.
[2]崔俊,陳哲.大學生抗疫志愿精神在高校的延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1(06):104-106.
[3]閻驊,黃曉春.黨建引領與高校青年志愿精神培育[J].青年學報,2021(02):13-18.
[4]萬巧.地方高校志愿服務體系構建與思政元素融合創新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04):13-15.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