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筱晨
摘要:醫生的去編制化與衛生事業市場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從醫生行業現狀剖析該政策的必要性,通過客觀闡述事業編制的在職人員與多點執業的現狀數據,為政策實施提供更加有依據的分析,著重描述了去編制化的影響。
關鍵詞:事業編 醫療 去編制 市場化
一、醫生行業現狀以及去編制的必要性
首先,在人力資源方面,醫院實行的是用工雙軌制,也就是在編和不在編人員同工同錄。這容易造成“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不僅不容易調動不同編制醫護人員的積極性,也容易被醫院員工以及不同身份的人員詬病,造成多重矛盾。
其次,當代醫院的管理方式脫離市場經濟條件下人事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管方和辦方不一致,造成醫院活力缺失,相關部門一手攬權,醫院自主權相對較低,不僅出現腐敗和官醫勾結現象,同時績效考核制度效率和檢驗方式低下,也造成不滿。
再次,醫院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很多醫生并無和職位相匹配能力,一直占用崗位但是醫院礙于編制,無法進行處理,而真正有能力的人卻無法重用,導致醫生有憤懣情緒。而且編制內人員的養老導致人力成本高昂,醫院負擔重。
二、關于現有醫院在職人員的數據
2010年底,公立醫院醫生去編制化的改革正式拉開帷幕。具體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的在編人員有八百多萬,隨著具體改革措施的推進,預計會有三分之二的公立醫院醫生會脫離事業編制,有更廣闊的選擇權利[ 1 ]。2020年,多地政府下發文件全面取消醫生事業編制,2021年,兩會專家又一次提出要求取消醫生事業編制。
對于現在醫院的在職人員來說,去編制化實際上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目前很多地區已經廣泛實行“多點執業”。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國家衛健委2019年數據,全國注冊多點執業醫師超過20萬人,其中約40%為社會辦醫,60%為基層醫療。事實上,對于絕大多數臨床醫生來說,基礎醫療已經取代了多點實踐。多點實踐不僅是社會辦醫需要,更需要優質資源投入基層醫療。
為賦能基層醫療,督促醫生多執業,各地鼓勵多點執業。為提高全省重點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為群眾提供更好的公共衛生服務,非公立醫療面臨的實際挑戰不是醫生在很多地方執業,而是需要更多的資金來開發一個更強大的平臺。如果不開發一個堅實的平臺,對于社會辦醫來說越來越多的醫生多點執業是不夠的。
三、如何去編制化
去編制化改革,可以被概括為一句話,即老人老制度,新人新辦法。也就是在暫時不取消編制的前提下推廣合同制,讓醫生自己選擇是保持事業編制還是更多自由。這種以事定費,以費養事、以事定崗和按崗聘用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能夠淡化和取消身份差別,完整考核的制度,建立健全績效考核的標準,落實崗位招聘與考核結果的公開透明。
此外,公立醫療機構需要有一個更加清晰的定位。要取消行政級別,以促進不同級別醫院按照專業化管理要求依法治理。一定要建設人才隊伍,才能促進醫院長遠發展,提高服務水平,新績效考核避免誘導消費和開大處方、大檢查的行為,同時減輕患者就醫負擔,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同時,要密切關注多點執業的實施方式。其具有盤活醫生資源、維護醫生權益、推進分級診療、助力社會醫療服務的潛力。國家大力推動各地醫師執業,2019年夏季以來,一系列醫療政策,尤其是開診新政,逐漸蠶食公立醫院在職稱評審、科研評價等方面相對于民營醫院的優勢,醫生身份逐漸松綁。通過這些利好措施,已經可以看到,通過一系列有益舉措,醫生的自由執業之路并不遙遠。
與此同時,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包括公立醫院在內的事業單位編制被取消是大勢所趨。2018年底發布的《關于開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的通知》提出,依法全面取消編制,實行聘用用工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實行合同管理,逐步實現同工同酬、同等待遇。政策提出后,各社區都跟進并執行。2019年,全國各省市開始大規模試點現代醫院管理系統和制度。
但是,編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因為事關養老、住房以及社會保險等等多個方面,也需要醫院領導的配合支持。
四、去編制化帶來的顧慮和對策
編制化象征著諸多的固化利益與身份的綁定,而去除編制化會帶來一些必然出現的問題,有效阻斷某些不法“蛋糕”的繼續做成。去編制化改革首先意味著仍然有財政撥款,多元給予經費,通過采購合同或PPP等方式保障公共服務提供[ 2 ]。至于養老保障問題,也是可以不用擔心的,因為去編制化的條件是事業單位全面推行養老保險改革。
最后是人員的交流任職問題,發展醫生診所使得我國的多數醫生在基層醫院內自主行醫是推動醫生多點執業和自由職業的必要途徑。但是在現階段并不太現實,因為好的醫生不僅需要個人的醫術高明,更需要相關高級設備的支持和配置。除了政府出資的三級公立醫院,并不能保證所有的民營或普通等級公立醫院有同等的設備條件支持。
對于中國來說,將醫療環境和主體市場化,去編制化這條路依舊是道阻且長,任重而道遠。
五、去編制化帶來的影響
1.調整人事管理
事業編制內人員工資、工作相對來說都比較穩定,會產生不思進取,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會出現人浮于事,尸位素餐的情況,很多人是憑借著年齡晉升級別的,是“經驗晉升”,會導致很多年輕的、有能力的工作人員沒有辦法達到自己心目中想到達的位置,也會產生消極怠工心理。如果取消事業編,效率會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在自己利益面前,人人都是生產力的高手。取消事業編相當于走入市場化的企業單位,競爭力和活力都會大大提高。
在編制取消以后,醫院的人事功能會有結構性調整。公立醫院人事設置的自主性擴大,可以根據相關法律和規定來自行設立崗位,根據設定的要求來對進入醫院的人員進行考核和有對應性地招聘,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考核員工工作效果和成績,實現由編制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當醫改去編制化落實后,市場可以更加完整發揮其對人力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3 ]。當編制的桎梏破除,人才將會更加廣泛、合理流動,有利于更有深度地打破所屬區域、所屬單位和原有身份以及所有制歸屬的界限,為人才的選拔創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競爭環境,有利于最大限度調度優秀知識型和技能型醫生和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2.規范薪酬體系
公立醫院取消編制,有利于規范原有的薪酬體系。首先,公立醫院的招聘和錄用以及提升人員機制會更加自由自主,有利于機構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而進行人才的流動和交換,提升人力資源配置優勢。同時,去編制化也能促進醫療行業和公立醫院解除固定身份印象,有助于減少之前“同崗不同酬”引發的內部同事間矛盾,更加公平和公正。
相應的薪酬和績效獎勵制度將會根據醫療服務行業特點制定,以體現員工的崗位職責、勞動強度、工作風險和實際貢獻,推進了事業單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轉變。建立健全社會化保障體系,編外人員也一樣能夠憑著自己的實力競爭到相應的崗位上工作,享受相應的工資福利待遇。
3.優化政府補助
取消公立醫院人員編制并不意味著政府財政會減少公立醫院的補助,只是由以人員、床位編制為基礎的補助方式轉變為以項目為基礎的補助方式。根據我國醫療改革的政策要求,公立醫院的基礎設施,設備配備,設立重點學科,合法退休離休人員的費用以及政策性虧損都會由國家相關的財政負責補助或者直接提供資金支持。對于公立醫院所承擔的衛生服務部分我國的財政部門也會予以相應的補助和官方支持,這樣有助于規范我國對于公立醫院的財政補助,優化補助使用效率。一個公正合理的醫院發展環境,很大受益于取消的公立醫院編制,且這一舉措顯然有助于各大公立醫療機構和民間醫療機構的共贏互補發展,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幸福生活和健康醫療的需求。
4.破除體制障礙
醫生去編制化有利于破除體制障礙,為更加自由的環境提供制度支持。日前,編制已經是事業單位人員的刻板印象與身份固化的標志。其代表著一系列固化福利,比如醫保福利、工資保障、養老保障和戶籍優勢等等。編制改革的實質目的除了其本身,更在于去除編制背后所附著的一系列已經僵硬化、刻板化的身份和利益,從新的角度去應用新的人力管理方法。
5.落實責任歸屬
將當代醫院管理與政府相關部門責任分別規定和落實好,管方和辦方職責明晰,提升醫院自主管理權,提高醫院運轉與體制活力,更貼近民眾與市場,同時也避免了更多腐敗的滋生和官醫勾結的現象。政府可以通過信息服務,加強監管,完善規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擴大患者選擇權,讓患者“用腳投票”,給患者“一雙明眼”。
【參?考?文?獻】
[1]高軍,許芳.北京地區醫生對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制態度調查70.83%的受訪者表示:即便沒有編制,也愿意在公立醫院工作.首都食品與醫藥,2015(15):第28-29頁.
[2]劉金環.深圳醫改:切斷編制這條后路.決策探索(上半月),2015(07):第70-72頁.
[3]李新民等.對鄉村醫生納入正式編制的思考.衛生經濟研究,2014(09):第50-52頁.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