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國 祁華 牛新華 候軍 謝鋒濤 李巧珍
摘要: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近年來,中藥材發展前景可觀,市場規模增長迅速。特別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在國家一系列扶持政策驅動下,中藥材的戰略地位逐步凸顯。本文對橫山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詳細介紹,重點分析了橫山中藥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形成了粗淺建議。
關鍵詞:橫山中藥材;存在問題;發展建議
橫山地處毛烏素沙漠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南部為丘陵溝壑區、中部為河谷川地,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總土地面積4333km2,耕地面積12.08萬hm2,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7.33萬hm2,無霜期為146d左右,多年平均氣溫8.6℃,年平均降雨量390mm左右,大于10℃的有效積溫3259℃,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砂質壤土和獨特的生態環境給中藥材生長發育創造了良好的生長條件,所產地方藥材質量上乘,特別是橫山遠志,三萜皂苷含量高,條行直,易抽芯,適宜加工。
1 我區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1.1 藥材種植初具規模
橫山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全區野生藥材遍布境內山川峁梁溝渠,資源豐富,多少年來被一些個人挖掘自用或出賣,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品種主要有黃芪、枸杞、天麻、黨參、大黃、遠志、柴胡、地骨皮、甘草、茵陳、艾葉、酸棗仁等幾十種。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把中藥材作為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來抓,極大的激發了藥農的種植熱情,中藥材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農戶積極種植遠志、黃芩、黃芪、柴胡、黨參、板藍根、文冠果、貝母、知母、射干等中藥材,全區各個村均有中藥材種植面積,部分鄉鎮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全區中藥材種植面積0.23萬hm2,其中規模較大的遠志種植面積已達到609.09hm2。
1.2 空間發展優勢明顯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城市的發展速度神奇,導致邊遠山區的年輕一代大部分涌向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建造者,加之易地扶貧移民搬遷后,留下了大片土地,其中一大部分土地變為撂荒地,為大規模藥材種植創造了有利條件。2018~2020年橫山建成高標準寬幅梯1.62萬hm2,部分農民開始在寬幅梯田上種植中藥材,此外,橫山山山峁峁種植的中藥材品質可與野生中藥材相媲美,全區11.26萬hm2旱坡地中未改造的區域均可種植中藥材,無重金屬元素、農藥殘留等污染,有效解決了糧藥、藥果爭地的矛盾,為橫山藥材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1.3 參與熱情不斷高漲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參與中藥材種植的農戶和新型經體的熱情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全區現有中藥材種植農戶和合作組織1366個(戶),其中中藥材企業(合作社)21個、藥農1637戶。從中有一批中藥材種植專業村和種植能手脫穎而出,2020年在橫山街道辦的盤峰村新發展遠志種植40.67hm2,高鎮的馮家峁村種植大戶李寶通分批種植遠志4.67hm2。同時,我區不斷推進與中國中藥陜西一方平康制藥有限公司在橫建廠,并與陜西漢王藥業有限公司簽訂年產2500t中藥飲片生產線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戶種植中藥材的信心,種植熱情高漲。
1.4 組織銷售模式多樣
橫山藥材的種植組織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農戶根據自身需求和經濟利益確定種植品種,自行種植藥材;二是訂單生產,中藥材企業、合作社與農戶簽訂種植協議,根據訂單組織生產;三是合作社或中藥材企業直接承包或組織成員承包農民土地。在中藥材銷售模式上,主要有三種:一是農民直接面對市場;二是由外地藥商委托本地人收購,由二級代理同外地藥商對接;三是由合作社或企業統一收購成員的藥材,統一價格、統一外銷。
1.5 多種效益有效提升
經濟效益。在中上等土壤種植中藥材平均每年收入2000~12500元/667m2,與種植農作物相比,投資少,管理簡單,增收1000~1800元/667m2。
生態效益。中藥材種植有利于保護山區的生態環境,增加植被,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同時,由于復墾土地不能種植糧食,但是適合種植部分中藥材,可有效利用閑置土地,減輕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
社會效益。通過實施中藥材種植,可解決農村勞動力就地轉化,帶動就業,提高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2 橫山中藥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區積極推進中藥材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中藥材產業發展仍處于摸索階段,我區中藥材產業要實現健康發展、不斷壯大,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 集約化種植發展緩慢
橫山大多數藥材種植農戶都是利用梁峁、瘦地和一些旱地、山坡地、果園地,慢慢地發展起來,種植比較分散、集約化程度較低,除遠志、黃芪部分實現規范生產外,板藍根、文冠果、貝母、知母、射干等藥材均為零星種植。盡管近年來涌現了一些中藥材規模化種植的典型,但整體連片種植的還不是很多,且連片面積規模不大,加上種植區域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區中藥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2.2 種苗培育基地不健全
種質資源是提高中藥材質量的關鍵和源頭。多年來,藥農只種不選,自繁自用,種質退化、品種混雜,導致藥材有效成分含量不穩定,直接影響了藥材的品質與臨床療效。野生藥用植物良種繁育基地和體系不完善,加上選育技術手段相對不足,種子種苗質量保障和研發培育離實際生產要求還存在差距。
2.3 合理的規劃未形成
從現在來看,橫山中藥材種植缺乏連片作業,坡地未得到充分利用,種植中藥材處于起步階段,資源的挖掘、開發、綜合利用需要進一步規劃;大部分種植主體陷于“小藥材圈”,就藥材而發展藥材,產業鏈、價值鏈拉伸遠遠不夠;藥材種植與全域土地綜合整理、結合得不夠緊密,尤其是作為引領我區藥材產業發展的核心層還未建立,政府的統一布局和組織協調還未形成合力。
2.4 種植管理不到位
橫山中藥材有人工種植歷史,種植技術雖然易于操作,但依靠風調雨順實現豐收的傳統種藥技術已無法滿足中藥材產業的需求,一些藥農還是一味憑經驗種植,疏忽了人工管理。翻地始不施有機肥,播種始種籽不處理、出苗后不中耕、雜草嚴重不管護、病蟲害出現不防制,根、草形成共生。部分地方還存在不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及植物激素,不按中藥材技術規范和標準采挖、加工等現象,降低了藥材品質。
2.5 綜合開發利用得不到發展
多少年來橫山還未形成中藥材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生產、使用的完整產業鏈條。一是加工環節附加值低。部分種植戶簡單晾曬后忙于銷售,加工品種多為附加值較低的普通品種或粗加工產,附加值較低,潛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流通環節零散無序。沒有形成規模的中藥材集散地或專業批發市場,藥材大多是現買現賣,原藥變賣,零散收購,種植戶在市場上缺少議價權。中間利潤大都被外地市場、企業所占。三是產業鏈縱向延伸不夠。產品開發方面仍舊局限在原料生產,未能向藥食同源、大健康、養生保健等方向深入開發。
2.6 抵御風險能力不完善
橫山中藥材市場價格忽高忽低,存在呈現周期性劇烈波動。由于對信息掌握不透,不知道市場的動向和需求,藥材成為產品時市場已然過剩,價格不理想,出現“藥價變柴價”現象。在銷售方面,信息少、渠道窄,大多都是以藥商所說為主,容易產地價格和市場價格倒掛。中藥材市場價格在不斷變化,中藥材種植周期較長,未來價格難以預測,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生產受環境氣候影響較大,保險和抗風險機制不健全。
2.7 產品得不到市場認可
由于橫山藥農在種植過程中受到科學技術的制約,加之部分藥農為了片面追求藥材的產量,使用農藥和化學藥物添加劑促進中藥材生長,導致所種植出的藥材達不到藥商的需求,很多藥材只能低價銷售,但從長遠看,部分藥商收購的藥材送達藥廠才發現質量不合格,而已購入的藥材又無法追溯、無法退回,只能吃“啞巴虧”,中藥材企業以后就不敢涉足該地區的藥材收購,最終受損的仍是產業和藥農。
3 橫山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根據橫山現有的中藥材產業資源優勢,結合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針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就如何推進橫山中藥材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3.1 優化——理念,技術、模式
3.1.1 優化中藥材發展理念
要樹立“大藥材”“大區域”發展理念,積極探索野生藥材和現代種植技術并重的發展路子。通過野生開發藥材高端產品,占領尖端市場制高點,打造品牌;通過現代種植技術開發普通產品,占領中低檔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半徑,提高種植藥材經濟效益。提倡種養有機結合,大力提倡環境友好種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或堅持盡量少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的原則,提高藥材品質,減少能源消耗,推進藥材種植可持續發展。
3.1.2 優化種植管理技術
突出抓好中藥材的播種工作,做好優良種子(苗)和有機肥料的應用,加快推廣機械化種植,規范播種和移栽技術,保證出苗率和成活率。積極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生栽培,重點推廣易于接受的輕簡化“傻瓜式”栽培技術,做好中藥材的田間管理、收獲、晾曬、加工和倉儲環節。
3.1.3 優化栽培經營模式
采用立體種植模式。一是在平地有水澆條件的鄉鎮種植黃芪、板藍根;二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推廣“果藥間作”、“林藥間作”“糧藥間作”等“仿野生”立體種植模式。遠志套種幼果樹、短蔓綠豆、油菜、玉米、大豆等,彌補空檔,長短結合。探索“公司+農戶”或“公司+企業”的合作模式。制藥企業與藥材種植企業合作。制藥企業負責質量控制,種植企業負責生產技術。探索“公司+科研機構+農戶”合作模式。公司與種植戶簽訂協議,以協議價格 (高于市場價或最低保護價)上門收購,公司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藥農進行培訓。
3.2 注重——品牌、品種、品質
3.2.1 抓品牌,拓展市場資源
一是打造橫山藥材公用品牌。加強中藥材商標品牌建設及地理標識認證等工作。二是確保質量純正和品牌形象。制定品牌推廣方案,進行形象設計和總體包裝,提升特色中藥材產品品牌價值。三是加強品牌文化宣傳。利用農高會、招商推介會等展覽展示活動,集中展示宣傳推廣,參加品質評選大賽,引導樹立品質、品牌觀念,提升產品知名度。四是要立足本地產品,抓好高檔禮品和精品的開發,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3.2.2 抓品種,加強種質資源保護
中藥材的品種選擇應慎重進行,一定要建立在結合傳統藥學典籍和現代化檢驗手段的基礎之上,分地域規劃發展,以地方優質藥材發展重點,其他引進品種為輔,凸顯品質。我區應重點培育發展抗旱品種。積極支持發展具有培育中藥材種苗能力的企業、生產經營主體從事種苗生產。
3.2.3 抓品質,提升藥材療效
統一規劃、指導、集中管理,對藥材品種的真偽、生長、采收等過程實行全程控制,確保中藥材種植的質量,同時在生產基地對藥材就地加工,省去中藥飲片泡制過程中“浸泡”環節,減少有效成分的流失及造成的污染,讓藥草有療效,農民有收益。
3.3 引導——鏈條化、規范化、規模化
3.3.1 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中藥材種植包括種質資源保護、良種繁育、種植基地、生產管理、采收加工等多方面內容。一要鼓勵支持中藥材種植的主要鄉鎮和集散地,建設一批初加工和倉儲基地;二要重點培育一批中藥材飲片、提取物、配方顆粒等精深加工企業,建立并完善產品的工藝技術、提高中藥材加工產品的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三要鼓勵中藥材的研究開發向食品、保健品、化妝品、添加劑、生物農藥、飼料及藥茶等領域延伸和拓展,提高中藥材產品的附加值,推動“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
3.3.2 提升規范化,抓好標準化
對標國家藥典標準和國際先進標準,嚴格按照中藥材重金屬及有害元素、農藥殘留的限量標準。嚴把品種選用、培育壯苗、健康栽培、病蟲防治、質量監督“五大環節”,推進中藥材標準化綠色生產,支持標準化基地建設。
3.3.3 適度規模化,提高集聚力
政府應重點對種植面積達到13.33hm2、33.33hm2及66.67hm2以上的經營主體給予補貼和獎勵,結合高標準寬幅梯田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集中連片的原則,著力打造中藥材萬畝連片的規模化基地。鼓勵農民經過分析研判,適度擴大種植中藥材,避免藥材暴漲暴跌帶來的風險。
3.4 健全——融合體系、預測體系、購銷體系
3.4.1 促進融合發展,健全融合體系
要圍繞唱好“文化曲”、打好“生態牌”、做好“藥文章”,推動中藥材產業與文化旅游、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建議在旅游線路沿線等重點景區周邊規劃大規模開花十分鮮艷的中藥材。依托龍頭企業,開發中藥材農事體驗活動,打造“藥材公園”。
3.4.2 掌握市場信息,健全預測體系
加強專業市場和信息服務平臺的資源調配,支持“互聯網+中藥”的協同融合;培養一批中藥材經紀人,做好產地市場與銷售市場之間的連接、交流與合作,實現供需快速對接;種植戶可下載藥材方面的APP,及時了解藥材信息,避免埋頭拉車;培養會種植、懂技術的新型藥農,提高對市場的判斷能力,開展中藥材種植保險試點,有效規避藥農種植和市場風險。
3.4.3 發展產銷一體,健全購銷體系
統籌規劃,加強市場營銷體系建設。要以現有零散中藥材產地交易市場為基礎,實現重點產區與終端市場有效對接,確實解決銷售渠道不暢問題。通過拓展市場,利用“互聯網+中藥材”營銷模式,將中藥材產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 馬建民.隴西縣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09(5):35-37.
[2] 李樹山,孟鐵男,漆燕玲.甘肅省中藥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3(1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