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雪杰
摘要:新課標指出應該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塑造健全人格。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發揮語文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和審美教育功能,通過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教學,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健全人格;課堂培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學生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的提升,促進其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根據新課改內容,高中語文教師需要明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加強語文課堂教學,適時開展第二實踐課堂。發揮教育功能,哺育學生精神,夯實學生基礎,樹立健康思想,培養優秀品德,傳承傳統文化,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著重培養求真的健康人格
新課標下的語文閱讀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拓寬的課文內容視角使得文章廣泛的投向了自我、自然、社會、親情友情和人生價值。教學中,教師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品味、聽講體察、寫作感悟和說話表述,于此過程對課文中的人文信息和深層含義進行捕捉,以自身實際為聯系點,對各種人生哲理進行感知。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反映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烈和愛國科學家的優秀詩文、傳記或者評論文章,這些對學生而言有極大的激勵作用。面對這些文章及文章中的人物,教師應該發揮人物的榜樣作用,通過鮮活的文學形象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品質的光輝,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文學熏陶,在真善美的啟迪下塑造健康人格。
如《沁園春·長沙》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體現了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荊軻刺秦王》一文中,荊軻不顧己身、不惜犧牲生命也要刺殺親王,展現了其重義輕生,勇于犧牲的精神;《燭之武退秦師》一課中,描寫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軍,贊揚了燭之武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栩栩如生的展現出這些光輝的人物形象,那么必然可以讓學生們在學習中對這些英雄人物肅然起敬,培養其良好的道德行為。另外,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千古流傳的名言警句,或是閃爍著真理光芒,或是體現了豐富哲理。教師一樣可以在教學中應用這些名言警句,以導語的方式讓其說出自己喜愛的名言警句,利用名言警句啟迪學生,發散其思維,讓其接受人格教育。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著重培養審美的健康人格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應對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進行培養。高中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是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文章,每一篇優秀作品都有豐富的內容,蘊含了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和藝術美,不僅有直觀的形象,優美的語言,還存在大量的道德因素和文化品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理應對教材中優秀作品的美育功能進行充分發揮,通過對學生的加強引導,在真假、是非、美丑和善惡的分辨中,對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感情進行體會。一方面讓其產生情感共鳴,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在美感體悟中,讓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塑造出健全的人格[1]。第一,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掘作品美。語文教材存在作品美,教師應通過自身審美經驗的調動,在教學設計中融入進各種審美因素。學生們挖掘這些因素后,獨立自主的體驗,小組合作的分享。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文章描寫了荷塘月色的美麗景象,傳達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不能的復雜思想感情。閱讀中,教師自然需要抓住語言的藝術美,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調動,讓其在喚起的審美情趣中獲得深層的審美享受,體味自然畫面內蘊時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二則是教師應指導學生欣賞人格美。研讀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寫人記事文章是很好的美育素材,教師引導學生,讓其學習課文時審美欣賞這些人物事跡,在美感享受中凈化心靈,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第三則是要激發學生創造生活美。新課改提出教師應該遵循生活即教育理論,進行生活化教學。所以教師在塑造學生健康人格時,也應該根據新課程改革,引導學生以美的眼光對生活進行審視感受和領悟,以好的語言、結構和技巧訴說美,在真善美的褒揚中創造生活美。
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實踐教育功能,著重培養向善的健康人格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課堂知識的講解中,學生健康人格的健全塑造中,思想教育和審美的陶冶中,教師都需要延伸拓展教學課堂,講解理論知識后開展實踐課堂。只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實踐教育功能,才能讓學生內化具體道德信念,才能在良好的行為方式中形成向善的性格特征。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建立大語文教育觀,注重第二課堂,落實課外活動的組織開展。在時代生活的大環境中開展語文課教學,教材外延伸教材內的內容,接軌校內的課堂和現實的生活,發揮社會生活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學習和領悟。學生們自己需要在實踐活動中認真分析和體味,在情操的陶冶中浸潤思想,在品格的培養中塑造健康人格[2]。學校范圍之內,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性,成立各種興趣小組,組織各種課外閱讀;可以制作課本劇、開展詩歌朗誦和演講比賽,可以組織現場作文、讓學生以合作方式研究性閱讀。針對學生不理解的課文知識,可以讓其進行社會調查,在視聽活動中進行課外寫作,親自參與公益性的社會活動。在優秀影視片的觀看中撰寫心得;在社區資源的應用下領悟生活和感受家鄉文化。這樣學生們才能在拓展后的社會空間中體會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知曉生存法則和遵守道德準則,提升聽說讀寫能力形成良好品質。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想;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發揮第二課堂的實踐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真摯情感。提供豐富的知識資源,繪制一幅幅美麗動人的教育畫面,明確人生職責,折射健康理性光輝。讓學生在課堂良好的感染力中塑造健康人格,陶冶情操,形成優秀精神素養。
參考文獻:
[1]樊凱. 淺析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思考及對策[J]. 環球慈善, 2020(10):1.
[2]胡精美.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四點"關注"[J]. 學語文, 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