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學改革為地理教學提供新的教育理念,也給我們提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師需要結合地理教學的實際要求,改變當前單一、形式化的教學現狀,轉變自身教學理念,促進地理學科教學的高質量發展。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創新高中地理教學課堂,以學生感興趣的創新教學法,有效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動性,構建高效地理學習課堂。鑒于此,本文將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
1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在新課改背景下改革的重要性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無法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只是利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一味的給學生灌輸地理知識,無法靈活的為學生進行舉例,難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喪失主動權,無法提起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要求高中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傳統知識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的影響,從教學模式入手,積極改變教學結構,進行課堂優化,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必須通過科學的引導,使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建立正確的核心素養。高中地理學科應由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多元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升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掌握時間和空間,并通過自主探究來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當前若只是構建完善的課堂教學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開展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科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對于教師而言,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掌握地理教學技能,積累相應的教學經驗,增強教師對地理課堂的掌握能力,使學生更高效的進行地理學習,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鞏固,從而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
2.1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新課改要求教師們注重素質教育,鍛煉孩子本身綜合素質,保證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都能保持持之以恒的學習能力,為新一代孩子們本身的生活提供牢不可破的保障。用地理學科做比喻的話,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有效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利用資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轉變的就是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傳統教學中,升學率是學校辦學質量很重要的考核內容之一,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更多的是壓力式教學,孩子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下。課堂上,一切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們要做好跟隨者。在課堂上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聽明白了嗎,要跟上老師啊! 可以說,這句話已然成為傳統教學的標志。高強度的教學,尤其到了復雜的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習課堂,壓力式學習,使學生們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而新課改教學體制下,充分考慮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情緒,提倡教師、學生、課堂、課本成為和諧平等的生態體系,從苦讀詩書向快樂課堂轉變。例如:中圖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空間結構這一節,我們的教學目的是讓孩子們能夠分析城市內部結構及其形成的原因。在新課改下這一節教學內容就要充分滲透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師生和諧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2創新教學方式
創新教學方式是新課改大環境下教育工作者們必須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新課改要求孩子學習到的技能是可持續的,是自主學習能力,是創新能力、是敢于質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知識點上的體現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以達到在其他的問題和領域上也能充分利用的目的。傳統教學以口頭授課、黑板板書、多媒體為主,單一刻板,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改下孩子高效提升學生們綜合素質的需要。這就需要教師們創新教學方式,多手段教學。比如:比較熱門的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案例教學、課堂外的體驗式教學、問題式教學等等,這些新的教學手段重點都在于提高教學效率,高效提升孩子綜合素質。例如:同樣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城市的空間結構這一節,教師們便可以利用翻轉課堂法的教學方法,將孩子分成幾個小組,先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學習,可以先跟家長討論學習,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到城市中觀察,城市是什么樣的,都由什么構成,人口、交通、住宅等,之后在地理課堂中跟老師及同學們積極互動,從而產生不同思維、不同認知、不同理解方式的碰撞。開拓孩子們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激發孩子學習興趣,達到在快樂中高效學習的目的。
2.3體驗式教學
高中地理雖然是一門復雜的學科,但地理學科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書本上的文字讓孩子們不能夠短時間內理解的那么充分,這樣其實也加大了孩子們的學習難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減弱了孩子愉快的課堂體驗,阻礙了孩子們自主學習的動力,不利于孩子們創新思維的培養。這時教師們便可以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獨有的特質,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孩子們到生活中去學習。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中第一節區域和區域的差異,這一節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們了解區域的概念、劃分指標、區域之間的差異及研究區域差異的方法和意義。文字本身枯燥而且難以理解,為了深入淺出的引導孩學生,我們可以在本堂課之前建議學生們自己或者家長陪同去體驗自己生活的地方。土壤、地形、植被、氣候、人文環境等等,通過自己的觀察,在學習本節課程中,去理解區域、理解區域的劃分和不同。這樣不但把學生們從抽象的地理學習中解放出來而且提升了孩子們主動探索世界,探索學習的興趣。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教育體制下,引導學生們學好高中地理這門學科,需要我們教師真正的思考改變教學策略,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的教學,從而真正地讓孩子們在高中地理課堂中快樂的學習,高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到新課改下高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國建.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研究[J]. 南北橋,2019(9):142.
[2] 王磊.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 華夏教師,201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