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婷婷
一、背景分析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雙減政策的落實,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成為老師們研究的課題,高效的課堂是課堂教學的生命,巧妙的將生活與數學結合起來,注重課堂的生成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重中之重,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中,我以學生感趣的話題入手,讓學生喜歡數學課,不同的學生都獲得收獲,讓學生愛上課堂。
二、案例描述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學生在學過加、減、乘法后的另一種運算,學生對于新知即害怕又想去探究雙重矛盾的心理,介于這樣的心理,新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面,培養學習的興趣,問題難度螺旋上升,激起敢于挑戰,培養學好數學的興趣。學習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學習準備:學具、情景圖等。
學習過程:課前交流:
( )×3=21 ?9×( ?)=54 ?( ?)×4=24( )×7=49 ?8×( )=32
預學:
復習舊知:
哪些是平均分?理由?
三、情境導入:
動物園里,熊貓喜歡吃什么?竹筍、這里有多少根竹筍?12根,你想把它平均分成幾份?
預設:2份、3份、4份、6份........
學習了今天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用算式表示.
出示例4,觀察上面圖,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一)自主探究
二、動手擺一擺,你是怎么分的?結果是?
三、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表示含義
四、用算式表示剛才的平均分
自主探究,小組教流,全班匯報
互學
展示交流:
預設:一個一個的分,分成4份,每份(3)個
預設:兩個兩個的分,分成4份,每份(3)個
質疑點撥:剩下的四個,接著往下分,直到不能分為止。
預設:三個三個的分,分成4份,每份(3)個
教師點撥: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每份3個
出示剛才分的小棒圖,結合圖說一說這幅圖表示的意義?
預設:一共12個小棒
預設:平均分成4份
預設:每一份3個
學生之間相互說一說,剛才平均分竹筍的過程,你能列出相應的算式嗎?
預設:12-3-3-3-3=0 12減了4次,每次減掉了3根,剛好分完
齊讀剛才的算式,這個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預設:減了4個3剛好減完,算式很長
教師點撥:引入除法來解決平均分的問題,算式12÷4=3,易錯點除號前面,后面寫什么
插入數學小故事,1659年,瑞士數學家拉恩,第一次用除號,激起學生數學的興趣。
剛才分成4份,每一份的數量相同嗎?是一樣多,我們把它叫平均分,可用除號表示。
寫時先畫一條橫線,上下各一點表示分的一樣多,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說一說每個數字的意義,嘗試著讀一讀。
解決剛才的平均分,我們用的是除法,除法解決平均分更方便。
首位呼應,揭示剛才的課題,12根,還可以分成2份,6份,3份,,,,動手擺一擺,并列出相應的算式。引導完成教材第18頁“做一做”。
(1)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平均分給3份,每人分(6)塊平均分給2份。每人分(9)塊
12÷3=4 ? ? ? ? ? ? ? ? ? ? ? 12÷2=6
平均分給6份,每人分(3)塊
12÷6=2
(2)觀察三個算式,你有什么想新的發現?
小結:分得份數越多,分得的塊數就越少
評學:
1、鞏固練習
教材13頁1、2
、教材15頁1.3題
小結:你有什么收獲?
四、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
12 ? ÷ ? 4 = ?3
除號
讀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3個。
三、教學反思:該節課學生通過熟悉的小動物-熊貓導入,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擺小棒,從直觀圖中獲取知識,學生已有了平均分的經驗,所以課堂上很快的完成,大部分同學都是3個3個的分,還有2個2個分.....接著教師的補充使不同的學生的想法都得到肯定;在列算式時,這是一個新知,學生有一些茫然,所以讓學生看著自己擺的小棒說一說圖意,充分表達圖意,為列算式做準備,也為后面一圖3式打基礎,學生根據剛才擺的列出了減法算式,我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再觀察這個算式,發現了連續減了4個3,并且很長,我順勢引出了除法,我們剛才是把12平均分,平均分成了4分,分得結果是3,寫等號后面,這里是重點,也是易錯點;再這里引入關于除法的小故事,把學生的興趣再次拉回課堂上;整節課上學生遇到困難有的會迎難而上,有的學生則會放棄,這時需要鼓勵學生再堅持一下,給予足夠的勇氣,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認為這些想法太可笑、無意義兼無價值,只要我們合情合理,有理有據,也可以用暗示的方法教會學生,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創造和吸引,讓富有興趣的課堂活起來,讓人人參與其中,學在其中。改變群體中的個體可能還會影響其他個體,讓原本不想改變的人試著接受,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
由于小學生具有年齡小和爭強好勝的特點以及榮譽感,堅持的時間較短,課前5分種學生很感興趣,課中20分中興趣退去,這時做為教師,應多想些辦法讓課堂活起來,原本沉默的課堂變的有趣,學生自然的就愛上課堂,使數學不再是大量的習題,而是舉一反三,從算理中來到算法中去,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學的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對癥下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去設計一堂好課,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特別是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就會使得學生們不斷保持學習興趣,同時與多媒體教學的配套使用,形象而又直觀地引導學生去掌握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