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婭 羅金文 周麗歡
漏斗胸(pectus eccavatum,PE)為兒童常見的先天性胸壁畸形,主要特征為前胸壁及胸骨呈漏斗狀凹陷,可累及胸骨柄以下的胸骨及肋軟骨,隨著畸形程度的加重,患兒心肺受到壓迫,影響其身心健康[1]。微創漏斗胸矯形術因其具有安全、微創、術時短、出血少、并發癥少且療效佳等優勢成為PE的首選治療手段。但兒童因自身行為、自主能力及表達能力低下,因此其家長疾病認知與照護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大部分家長常因缺乏專業疾病知識與照護技能,導致圍術期心理負擔加重,從而影響患兒疾病治療與康復時機,可見加強其家長健康教育、提供正確知識宣傳和技能指導、提高其疾病認知對促進患兒康復與預后具有積極意義[2]。多媒體互動宣教是基于現代化網絡技術有效便捷的健康教育途徑,可為個體提供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教育內容,增加教育內容的趣味性[3]。體貼護理是以滿足個體需求為目標,降低疾病對個體影響程度為依據,所制訂針對性、全面性且有效性的護理服務,改善患者健康狀態[4]。本研究將多媒體互動宣教聯合體貼式護理應用于微創漏斗胸矯治術患兒中,觀察其對家長疾病認知及心理狀態、患兒疼痛的影響。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3月100例微創漏斗胸矯治術患兒及家長作為研究對象,患兒納入條件:符合漏斗胸診斷標準且具備微創漏斗胸手術指征[5];均具備正常溝通與理解能力;均為首次手術者。患兒排除條件:因先心病手術或外傷導致前胸壁凹陷者;合并其他器官損傷等疾病;無法配合本研究或自行退出者。家長納入條件:均為患兒主要生活照護者;具備正常溝通與理解能力;家長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家長排除條件:患有慢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伴有嚴重心、肝、肺、腎功能衰竭者;合并惡性感染疾病者;中途不配合研究或退出者。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4~14歲,平均7.14±1.27歲;畸形類型:對稱27例,不對稱23例;家長中男19名,女31名;年齡25~48歲,平均38.25±2.76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1名,大專及以上29名。觀察組患兒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4~15歲,平均7.27±1.35歲;畸形類型:對稱26例,不對稱24例;家長中男15名,女35名;年齡24~49歲,平均37.41±2.62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18名,大專及以上32名。兩組患兒及家長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通過口頭宣教形式進行常規疾病健康宣教,并普及生活管理與并發癥預防等知識;患兒圍術期間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中護理及術后常規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呼吸道管理、切口護理、體位護理、預防并發癥、飲食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多媒體互動宣教聯合體貼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2.1 多媒體互動宣教
(1)明確家長個體化教育需求:借助多學科理論、查閱相關文獻[6],通過3輪組內討論、頭腦風暴與咨詢專家等基礎上制訂漏斗胸患兒家長疾病知識需求問卷,通過一對一深度訪談掌握其教育需求,該問卷共有30個條目,采用1~5分評分法評價,分別代表“從不需要”和“非常需要”,得分越高表明家長對該維度教育需求程度越高。訪談結束后由護士收集整理,經組織討論、質性研究分析患兒家長最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將其疾病教育需求歸納為:疾病知識、手術相關、術后康復、居家照護4個方面。
(2)多媒體互動平臺的構建[7]:以微信作為多媒體互動渠道,以知信行理論作為微信公眾號構建框架,創建漏斗胸矯治術微信公眾平臺,并根據患兒家長個體性教育需求設置相應模塊,為其呈現疾病知識、手術相關、術后康復、居家照護等方面內容,以提升患兒家長圍術期疾病知識掌握度,提高其術后照護能力,見表1。

表1 微信公眾號功能與內容要點
(3)互動宣教的實施:①成立宣教小組。成員包含心胸外科主任醫師1名,負責模塊設計與審核公眾號推送內容;康復師1名,負責公眾號疾病知識與康復鍛煉等內容的審核與上傳;專業護士長1名,負責公眾號內容的定期更新與家長使用情況的跟蹤記錄;責任護士2名,負責家長使用提醒以及隨訪工作。②實施準備。患兒入院后護士采用一對一交流的形式向患兒家長普及微信公眾號使用方法,并進行具體模塊的功能示范,確保每位患兒及家長均能掌握微信公眾號使用方式、作用以及優勢。③公眾號應用。邀請其家長搜索并關注微信公眾號,隨后完成信息認證,方便管理人員在服務端掌握患兒信息與聯系方式。進入后可見所有功能,指導患兒家長觀看任意宣教內容>5 min。將教育內容推送時間定為入院時、入院后1 d、術前、術后1 d、出院時,推送重點內容根據患兒病情階段實現批量自動化宣教推送,如入院時推送疾病知識、治療方式、案例分享等內容;術前推送術前準備、注意事項、術中配合、麻醉介紹、手術效果和流程、術后不良反應等內容;術后推送相關康復內容與并發癥預防等;出院時推送出院指導、居家護理事項、藥物介紹、院外注意事項、入院復查時間等方面內容。此外針對家長疑問可通過點擊在線咨詢,實現醫患交流互動,實時滿足家長個性化需求。④反饋與監督。小組成員以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作為宣教內容推送形式,護理人員通過醫護端實時監控患兒家長對各項推送內容的閱讀情況,對未完成閱讀者可直接將內容發送到微信,并結合彈幕提醒模式進行提醒,實現多層次、多渠道、多模式的教育過程。
1.2.2.2 體貼式護理
(1)情景護理:術前根據患兒年齡及心理特點組織1次監護室參觀會,向患兒及家長介紹監護室中的儀器、設備與環境,并告知儀器與設備的作用和意義,減輕患兒對醫療設備的恐懼。采用情景示范法將手術過程與情景再現,并著重講解監護過程與重點內容,告知患兒術中配合事項,增強其術中配合意識,穩定術前心理狀態。
(2)手術適應能力訓練:強化患兒術前適應能力訓練,包含深呼吸、有效排痰、有效咳嗽、床上活動(翻身、更換體位、四肢運動)、床上進食、床上排便、床上穿衣、床上洗漱以及術后肺功能鍛煉的正確方式,每天1次,以增強其術后疾病與手術適應能力。同時增加學齡前患兒家長管道護理、喂奶、扣背與摟抱姿勢等訓練,強化家長術后行為適應能力。
(3)疼痛護理:術后采用兒童疼痛行為量表(FLACC)[8]評估患兒術后疼痛程度,總分10分,根據結果實施分級疼痛護理,并制訂疼痛記錄表[9],評分1~3分者可通過看電視、聽兒歌、與患兒交談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評分4~7分者,教會患兒采用深呼吸、打哈欠、嘆氣等方式緩解疼痛;評分>7分者遵醫囑口服止痛藥或靜脈輸入鎮痛藥物或肌內注射輔助鎮痛,觀察1 h內患兒疼痛改善效果,并實現6 h內循環疼痛評估與干預策略。
(4)康復訓練指導:根據患兒術后恢復情況制訂階段性康復訓練計劃(表2),通過圖片、視頻、動作分解等方式教會患兒康復項目的鍛煉方式,年齡較小且理解困難者由家長協同參與訓練,給予充分指導和引導,以促進患兒術后康復進程。

表2 術后患兒康復訓練
(1)心理狀態 :采用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I)中的狀態焦慮量表(S-AI)[10]評估兩組患兒家長干預前后情緒狀態,該量表共2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1~4分計分法,總分20~80分,得分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0~0.8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疾病認知水平:在參考沈燕等[11]研究基礎上,自制疾病知識問卷評定兩組患兒家長干預后疾病認知水平,該問卷共18個條目,包含疾病癥狀、發病原因、防治對策、影響因素、治療方式、生活管理6個維度,采用0~3級評分法,總分0~54分,得分越高表明家長疾病認知水平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 0.76~0.8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術后疼痛情況:采用FLACC評估兩組患兒術后疼痛程度,該量表主要用于2個月至14歲小兒手術后疼痛評估的有效方法,包含表情、肢體動作、行為、哭鬧和可安慰性5個方面,總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4~0.88,具有良好信效度。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比較(分)
干預后,觀察組患兒家長疾病癥狀、發病原因、防治對策、影響因素、治療方式、生活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家長疾病認知水平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兒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兒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干預前后兩組患兒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漏斗胸是以雙肩前傾、后背弓狀、前胸下陷和腹部膨隆,低位肋骨邊緣凸起以及吸氣時胸骨異常凹陷為典型體征的胸廓凹陷畸形病癥,發病誘因主要與呼吸道阻塞、結締組織異常、膈肌肌肉纖維化以及軟肋骨發育障礙等因素相關。外科手術為該癥主要治療方式,通過植入特制胸骨支撐器幫助患者抬高胸壁,達到維持胸部伸展性與柔韌度,解除患兒心理、生理壓力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12-13]。但手術作為侵入性操作,也是家長及患兒嚴重的心理應激源,大部分患兒家長在疾病診治期間因疾病認知不足與護理技能的缺乏,導致照護能力低下而引起較為強烈的心理負擔,影響患兒術后康復進程。既往研究發現[14],明確患兒家長照護能力,判斷其護理教育需求與期望,實施多維度有效且延續的健康教育,促進家長疾病知信行與護理能力的提高,可對患兒心理情緒與康復進程起正面影響。傳統宣教存在單向灌輸傳播、缺少反饋、雙向交流不足等問題,醫護人員口頭講解隨意性較大,內容不完整,因個體需求與心理狀態的差異,導致知識接受程度和教育效果也不盡相同。
隨著信息化時代與互聯網技術發展,多媒體互動宣教以具有便捷性、多樣性、移動性、開放性、智能性等優勢在臨床得到運用。其可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圖片和文字,實現線上無限制互動,優化醫患交流策略,節約人力、物力,實現內容共享、實時溝通、咨詢和求助,幫助患者獲取專業化指導和幫助,加深患者健康知識掌握度,提高整體教育質量[15]。本研究多媒體互動宣教的實施,以家長教育需求為依據,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提供多模塊的健康咨詢與教育,依托具有主動性和實效性的網絡媒介,使健康教育媒介由傳統的紙質資料轉換成文字、圖片及語音等結合的多媒體資料,幫助其掌握疾病知識與護理重點,實現精準宣教、精準護理、精準康復的目標。通過實施涵蓋住院、術前、手術相關、術后、康復和出院等階段的教育,確保各階段知識點明確、重點突出、針對性強,可提高知識掌握準確率,有利于幫助家長增強治療耐受能力,進而降低其治療期間心理焦慮水平,提高患兒疾病治療與生活管理等方面的照護信心。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家長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家長疾病認知水平高于對照組,此結果進一步驗證以上結論。
疼痛為術后患兒常見并發癥,諸多患兒在術后常因劇烈疼痛,對早期功能鍛煉、有效咳嗽、功能活動等產生抗拒,間接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體貼式護理是以促進個體康復為目標,制訂相適宜的多維度、多形式精細且全面的護理服務方案,能最大程度降低治療副作用與對機體的影響程度,保障治療效果[16]。本研究實施體貼式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該護理可緩解患兒術后疼痛,促進術后整體康復,與田亞明等[17]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本研究利用有效資源為其提供涵蓋術前、術后科學化、人性化且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促進其身心健康,其中術前情景護理能幫助患兒掌握手術流程、手術方式與意義,增強患兒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其手術耐受度;適應行為訓練的開展可幫助患兒提前適應術后生活,并有利于醫護人員及時掌握并滿足患兒生理與心理需求,以緩解其圍術期不良情緒;同時重視術后疼痛管理,以積極的態度處理和緩解患兒疼痛問題,根據評分結果實施分層級疼痛護理計劃,進而減輕患兒術后疼痛程度;術后階段性康復計劃的應用能有效改善術后心肺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患兒康復進程,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多媒體互動宣教形式新穎,教育內容目標明確、主題突出、資源豐富多樣,能滿足家長個性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家長知識掌握度與整體教育質量,改善其心理狀態。同時體貼式護理以患兒康復為中心,提供整體性、延續性且專業性的護理技術指導,能有效促進患兒身心健康與術后康復,具有積極的家庭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