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禮養德、以德促禮”將禮儀教育與道德教育相互促進融合,更好地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良好文明禮儀與優秀道德品質的養成與發展。社區、學校、家庭應加強共育,發揮教育合力作用,有效構建禮德教育新模式,探索教育創新策略。
關鍵詞:社區、學校、家庭共育;禮德教育;青少年;策略
一、社區、學校、家庭三方共育實施青少年“禮德”教育深刻內涵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培養學生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強調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大力開展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新時期教育改革與教育理念,要突出德育實效。不僅要提升學生的智育水平,還應關注學生道德品質形成與良好人格發展的經歷。我國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便有重視禮儀教育的優良傳統,直至當今社會,青少年知禮行禮,有助于涵養德性。
“禮德”教育順應新時代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為更好實現青少年學生“文化素養與人格成長并重”的育人目標,“以禮養德、以德促禮”將禮儀教育與品德教育相互促進融合,培養青少年良好的禮儀規范與道德修養,更好地成為現代社會中健全的人,是當下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問題,也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做好新時代青少年“禮德”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社區、學校、家庭三方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社區、學校、家庭三方教育力量的協調統一,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二、構建社區、學校、家庭三方合力青少年“禮德”教育模式
青少年群體作為國家未來的生力軍,對他們進行“禮德教育”尤為重要。受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當下青少年群體中存在道德與禮儀失范等多種問題。為取得青少年禮德教育工作實效,需要整合家庭、學校、社區教育資源,社區、學校、家庭三方通力合作能更好地提高青少年“禮德”教育工作質量,提升青少年“禮德”素質水平。對營口市西市區創新社區轄區內的創新小學、實驗中學青少年學生禮德教育問題進行實踐研究,發揮社區、學校、家庭三方優勢,構建以社區教育為依托、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的青少年禮德教育創新模式,通過開展多種禮德教育活動,正確引導學生增強禮儀規范意識,強化自身道德修養,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禮儀規范、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三、社區、學校、家庭共育模式下青少年“禮德”教育創新策略
禮德教育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好地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禮德”教育意義深遠。2018年營口市啟動“營口有禮,從我做起”主題活動,著力加強文明禮儀知識的學習宣傳,注重青少年學生群體文明禮儀行為的實踐養成。此外,營口市作為孕育與傳承雷鋒精神的典型城市,具有夯實著社會道德土壤。
(一)以社區為依托,多渠道開發利用共建資源,為“禮德”教育有效實施提供保障
1.利用社區資源優勢,結合多方教育力量,為青少年學生搭建禮德教育平臺。社區與學校共建,開設禮德講堂,邀請道德模范、文明禮儀宣講員、德育宣講團走進學校,用親身經歷為青少年學生詮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熱愛國家、熱愛集體的模范事跡。將中國優秀道德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愛國精神、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例如,營口市西市區創新社區積極開展“愛國主義精神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長”主題宣講活動。邀請營口市青少年教育普宣講團秘書長董淑華、團長趙紅章,社區關工委五老宣講員許維英等五人走進轄區內的共建單位營口市實驗中學。許維英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樸實真摯的情感與教育實例,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的“三熱愛”正確理想信念。并且關注青少年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教導學生樹立為實現中國夢而奮發讀書的責任感,報效祖國的情懷。
2.社區與家庭聯動,組織開展多種形式青少年“禮德”教育專題活動。例如創新社區家長學校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培育優良家風,培養青少年兒童文明讀書習慣與禮儀,舉辦“看見幸福·閱出夢想”親子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提升全民文化素養。社區還尤其注重青少年兒童的孝德教育。孝乃德之本,是中華傳統的倫理道德的基礎,社區在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欄、宣傳手冊向家庭發放孝德教育資料,同時在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等傳統節日,組織家庭開展青少年學生“念親恩、敬長輩”感恩敬老活動,形成養老敬老的良好氛圍,提升青少年孝德意識及素質。社區聯合家庭合力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與文明禮儀教育。
(二)夯實學校“禮德”教育根基,落實學校“禮德”教育常態化,充分發揮學校“樹人以德、待人有禮”明理、導行的教育作用
1.深度挖掘學校教育中蘊含的“以禮養德、以德促禮”內核,加強“禮德”活動陣地建設。將“禮德”融入各種主題班會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傳統禮儀與品德教育。例如,以社區轄區內合作單位創新小學、實驗中學為例,共同舉辦“營口有禮,禮行西市”主題活動日活動;開展“牢記習爺爺勉勵語,爭做新時代小雷鋒”主題隊日活動;成立“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開展“慰問養老院”等禮德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到社區清掃衛生、擦干凈教室桌椅、為孤寡老人帶去歡樂等活動。營口市實驗中學榮獲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榮獲遼寧省“學雷鋒學郭明義”示范點稱號。學生們在親身實踐中深受洗禮,更好地促使禮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將“禮德”教育有機融入校園建設,加強“禮德”文化與環境建設,發揮潛移默化的隱性育人功能。樹立尚禮崇德育人目標,組建禮德宣傳與活動陣地。例如,設計形式多樣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宣傳板報、征集校園禮德宣傳語與提示語、開展弘揚禮德文化活動。創新小學為了更好營造濃厚的禮德教育氛圍,在“營口有禮”活動到來之際,開展“正冠明理、敬拜師長、擊鼓鳴志、開筆啟蒙、禮樂校園”別開生面的開學典禮儀式,教導學生們尊禮而行,爭做優秀文化的傳承者、雷鋒精神的踐行者。此外,創新小學特此修建“雷鋒文化德育長廊”。雷鋒同志主題長廊包括6個板塊:“雷鋒的生平、永遠的雷鋒、雷鋒精神、英雄的雷鋒、雷鋒在營口、我們都是校園雷鋒娃”。2019年,生活在西市區的雷鋒生前戰友和學雷鋒楷模王文起老人,將親手創立的“西市區雷鋒事跡展館”中寶貴的資料贈予了創新小學,借此契機,學校充分結合“禮德教育”,打造了校園特色文化—暨雷鋒文化德育長廊,并被西市區關工委和教文旅局團委命名為青少年學雷鋒教育基地。借此長廊,學校組織開展“弘揚雷鋒文化、 彰顯道德力量”雷鋒文化德育長廊講解比賽活動,通過校園環境育人,促使禮德教育落地生根。
(三)注重家庭基礎啟蒙教育作用,家校合作提升“禮德”教育成效
1.營造濃厚禮德教育家庭氛圍,開展多種形式禮德家校合作活動。“禮德”教育的良好開展與實施,離不開家庭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港灣,家庭教育具有獨特的啟蒙性。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道德品質與文明禮儀的培養的起點,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為了更好將學校禮德教育輻射到家庭,通過“家長學校”,“家長訪校日”等形式邀請家長進入校園聽評傳統文化禮儀課程、發放禮德教育宣傳資料,提升家長禮德教育素質水平。
2.開設線上+線下結合的“家庭教育公開課”,邀請教育經驗豐富的專家教師,為家庭提供專門化指導。舉辦相關“禮德”教育專題講座,如西市區創新小學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線教育部工委、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家庭教育公開課”,開展“家庭中青少年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如何做好幼小銜接階段小學生禮德培養工作”等專題線上課程,有效解答家庭中家長的教育困惑與培養子女教育問題,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說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養成良好文明禮儀習慣等教育熱點問題提供良好范例與專業指導。
參考文獻:
[1]楊莉.淺談網絡環境下的特色禮德教育[J].教育藝術,2020(02):7.
[2]徐金亨.以“禮德教育”為特色,探索小學校本德育操作體系[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2(08):4.
[3]賈昆.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德育網絡的構建[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01):112-113.
[4]吳昊昱.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格局[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12):220-222.
[5]張德政.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9(90):27-28.
作者簡介:楊檸(1983-),女,漢族,遼寧營口,教育學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