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
摘要:在現代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推動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發展,既能夠深化學生對不同歷史課程知識的理解,同時還能夠拓展學生的歷史文化視野,從而促進學生個人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培養四個自信,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未來的個人成長奠定思想基礎和能力基礎。然而,在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關注有限,導致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質量有限。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高中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質的主要策略,以期提高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解釋能力;培養研究
推動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從課堂實際出發,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具有挑戰性的歷史閱讀材料。同時,在組織學生閱讀不同歷史材料的過程中,想辦法豐富學生的閱讀形式,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深化學生的課程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針對不同的歷史課程問題進行有效的合作討論活動,加深學生對歷史課程知識點的記憶,并組織學生在此基礎上總結一般性的歷史課程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從而提高歷史課程的質量。由此可見,創新高中歷史課程知識傳遞形式,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和歷史解釋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結合課程主題,科學選擇材料
在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歷史材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在分析史料內容的過程中,高中生提取史料內容的能力有限。此外,許多材料大多是古代文本,尤其是在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語文基礎不足的學生對材料內容的分析和理解有限。那么,在組織學生進行歷史材料閱讀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科學地為學生選擇歷史閱讀材料。在結合歷史課程主題的前提下,選擇難度適中、適宜學生閱讀的材料內容,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節課程的相關內容時,由于春秋戰國時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內容較為復雜,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文化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的發展,我在課程中為學生選擇了以下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和“克己復禮為仁”,除了向學生解釋法家與儒家的差異,我還要求學生在材料對比分析的過程中,解釋傳統儒家的法治精神和傳統法家的人文價值。通過這種形式,在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不同思想認識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史料分析過程中個人歷史解釋能力的發展。
二、拓展閱讀形式,吸引學生注意
在以往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許多教師向學生提供的材料大多是書面的。這一問題導致學生在史料閱讀過程中個人閱讀興趣有限。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互聯網與歷史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重要前提:基于現代形式的史料應用,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材料閱讀形式,以視聽化的史料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書面史料內容的閱讀和分析缺乏興趣的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羅斯福新政》的相關課程內容時,除了講解羅斯福新政的主要政策及其對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外,還可以通過視頻播放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列寧在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初的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組織學生對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進行有效的比較,并要求學生對兩種經濟政策的異同進行有效的比較和解釋。經過比較,學生們會發現,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都有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方式。通過這種形式,我們可以在拓展學生史料閱讀形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三、組織合作研究,培養歷史素養
在現代高中歷史教學的非創新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課程的基本內容,還要培養學生學習課程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那么,在組織學生進行歷史解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拋出不同的課程問題。在組織學生探索特殊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比較閱讀不同的歷史材料,研究常見的課程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有效發展。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明治維新”課程知識時,除了講解近代日本制度維新的主要內容外,教師可以適當地向學生展示日本明治維新君主立憲制的課程材料和德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相關材料,并要求學生思考“明治維新與德國君主制改革的異同”。在組織學生對材料進行比較的過程中,解釋近代君主立憲制建立過程中兩國軍國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從而促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發展。
結語:
綜上,要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高中歷史教師要注重傳統歷史課程講解手段的有效創新,教師要科學地為學生選擇相應的歷史閱讀材料,結合信息技術增強材料內容的直觀性,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等形式,組織學生分析歷史材料,并在材料內容的對比閱讀過程中培養良好的歷史解釋素養,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內容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漢森.淺談歷史解釋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01):67-69.
[2]李峰.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J].求知導刊,2021(4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