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陳娣
摘要:布藝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布有豐富的質感和五彩繽紛的色彩。布藝是利用不同顏色和形狀的邊角料,通過裁剪、黏貼、縫制、裝飾,組合成立體感強、色彩鮮明、風格獨特的布藝品,使不屑一顧的邊角料變廢為寶,裝飾環境,美化生活,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和溫馨,同時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形式多變,非常符合幼兒的興趣。相比其它更依賴昂貴材料才能開展的活動,布藝活動顯然更符合幼兒園不同年齡段幼兒開展的現實需要。
關鍵詞:班本布藝活動探究與實施
一、班本布藝活動實踐探究的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曾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于是根據中國古老的布藝民間藝術和我園的地域資源優勢,我將布藝活動做成班本課程,讓幼兒通過“剪剪貼貼、染染玩玩、縫縫繡繡”等寓教于樂的方法,組織幼兒開展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的布藝活動,讓幼兒在布藝活動中促進幼兒的動手能力,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提高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對于布藝的一些起源無從知曉,為了使我們文化特色傳承下去,我們必須讓幼兒有所了解,對布的來源及喜好愿意去探究。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著手呢?我們班認為布藝特色,應該從小班開始就讓他們一步步的去了解,由此深入淺出,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慢慢的發展下去。
二、不同年齡段布藝活動開展及實踐的過程
由于幼兒受到自身的身心發展方面的影響,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身體發展特征和認知發展特征是不同的。因此,在運用和驗證中發現有的策略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有的是特定的階段性,有的卻具有全面性的特點,適合每一個年齡段幼兒。
(一)小班布藝活動之初體驗
小班第一階段我們主要是讓幼兒了解布的來源,布面料的不同,讓幼兒用自己的雙手去感知布藝,摸一摸,玩一玩,慢慢地開始讓幼兒再布上面進行玩色,我們漂亮的衣服上的花紋我們可以怎樣畫上去呢等等,讓孩子們有所了解。
第二階段為了更好地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手指變的靈活,為后期的作品做好準備,并做出更多豐富的作品。于是用布來進行包一包、卷一卷的方式制作一些簡單的布藝作品,比如制作花卷、壽司、水餃等。
(二)中班布藝活動承上啟下之作用
中班第一階段是包扎,通過幼兒自己裁剪簡單的形狀進行包扎和裝飾。主要是讓幼兒掌握包扎、填充和裝飾下,幼兒對于包扎還是能夠自主的完成。同時通過以纏繞與裝飾為主,也是最讓我們孩子收獲成就感的一個階段,我們的作品特別豐富、有可愛的瓶子寶寶和筷子寶寶,有漂亮精致的發箍、手鐲、還有一朵朵盛開的美麗花朵,我們的布藝區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布藝工藝品小賣部了。
第二階段是用困扎、夾扎、三角扎、包扎等任意褶皺法進行印染。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怎么扎,怎么染。
第三階段是利用扎染的布進行多種布藝品的制作。比如:手絹、裙子、包包、圍裙等。這些都是幼兒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的,扎染和制作起來幼兒也是很感興趣,扎染制作的物品投入到表演區讓幼兒在游戲中能夠利用。這樣也提高了幼兒對于扎染的興趣,體驗自己制作物品的快樂。
(三)大班布藝活動之成果展現
大班以縫制為主,學會較簡單的針法縫制物品,并在縫制的基礎上進行裝飾與裁剪。
第一階段目標為學習平針、繞針、鎖邊針,并嘗試用組合針法縫制簡單的物品,并用多種方法與材料進行物品的裝飾活動。
第二階段目標為幼兒按模版裁剪布料,進行布藝品的縫制。
第三階段為幼兒學習畫圖形,制作簡單模版,再使用模版剪裁布料。
第四階段為對裁剪的布料進行縫制與裝飾。
第五階段為刺繡階段,通過學習刺繡,幼兒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協調能力能得到發展,專注力得到提高。幼兒還會因完成作品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此外,在繡圖設計和選擇以及完成作品的過程中,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意識也能得到培養。
三、班本布藝活動在各年齡段開展的主要問題
(一)小班時期
對于剛開始接觸布藝活動的小班幼兒來說,雖然在生活中有許多接觸到布的機會,但是真正對布感興趣的還是比較少。又加上小班幼兒觀察力比較弱,注意力也不穩定,經常會把學過的事物忘記。比如在第一次進行《壽司》的活動中,老師先以示范的方式來用各種絨布卷起來制作成壽司,但是當讓幼兒自己嘗試時,很多幼兒都沒有掌握方法。
在《花手鏈》的活動中,我讓幼兒通過隨意剪出的洞來串珠。但是整個活動下來,我發現幼兒用剪刀剪布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第一是因為經驗技巧問題,對于小班幼兒很大一部分幼兒不會使用剪刀,有些孩子運用剪刀的方式方法也不對;第二是因為剪刀的問題,因為有些剪刀經過長時間的使用,以及開始變鈍;第三是布的材質和紙的材質是完全不一樣厚薄度也不同,需要使用的力氣大小也不同,因此對幼兒手部精細動作要求很高。所以幼兒在剪的過程中有困難。
(二)中班時期
針對本班的幼兒是第一次接觸到扎染,擔心一個課時的時間幼兒同時進行扎和染不能掌握,于是就進行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主要是讓幼兒學習怎么扎,活動中幼兒對于第一次的扎還是很感興趣,因為是第一次嘗試,但還是有個別幼兒在使用皮筋方面會有一些困擾,我們也在區角活動中讓幼兒在布藝區多使用皮筋來進行捆扎。幼兒對于扎有了一定的經驗,在第二課時中我們就進行了染,幼兒對于我出示染過的布料很是好奇,通過我的講解后幼兒知道了是利用扎染顏料來染的。最后作品呈現的效果很出乎我的意料,由于幼兒在浸染的時候比較急,導致有個別布塊上的顏色很淡。
比如在扎染活動《美麗的花朵》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皮筋扎的不夠緊,在事先準備的花形布中,布的形狀可以豐富一點,如果能夠準備多種花形,扎染出來的效果會更豐富。
(三)大班時期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穿線是一項較困難的技能,幼兒穿線的成功率極低,因為他們只知道要將線頭對準往針眼里穿,卻不會將捏住的線頭縮短,線頭長就比較軟,不容易穿進,反之則能穿進。待幼兒穿線后,我發現了另一減慢幼兒縫制速度的因素,那就是對線的長度的掌握,線剪的短了,縫幾下就又得重新穿線,線剪的長了,容易打結或繞成一團,就得剪段重新縫。縫制過程中打結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穿玩線就得在線尾打好結,若打的結太小,線稍微一拉就會掉出。一根線快縫完時需要打結固定后剪斷,如果孩子不會“后背打結”,那縫完后就無法將線固定。
問題的存在就要求我們老師想出更多解決的辦法和更適合幼兒學習的方法,它是驅使我們前進的有效動力。老師們付出了很多,孩子們學到了很多,但大家又共同收獲了很多,從對布藝活動的不了解到了解、從教研計劃的商討到制定、從課程的安排到實施、從材料的選擇到制作、從課后的反思到調整,每一步都傾注了老師的智慧和努力,每一次都給孩子們帶去了收獲與喜悅,每一個活動都凝聚了個人和集體的共同智慧。
四、各年齡段布藝活動有效的解決策略
由于幼兒受到自身的身心發展方面的影響,在不同年齡段時幼兒的身體發展特征和認知發展特征是不同的。因此,在運用和驗證中發現有的策略與幼兒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有的是特定的階段性,有的卻具有全面性的特點,適合每一個年齡段幼兒。
(一)小班布藝活動實施策略
策略一:詩話語言,伴隨動作
教師創編詩話語言,并加上肢體動作為小班幼兒開展布藝活動減少了難度,詩話語言最主要的特點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為幼兒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指引性,所以這一策略在布藝活動的開展中是十分有幫助的,如在教幼兒做美味的壽司時,我就對幼兒說:“海苔上粘膠水,米飯放在海苔上,好吃的粘一粘,卷一卷,美味壽司變出來”,幼兒很快就掌握了做壽司的方法。
策略二:情景創設,激發興趣
小班幼兒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很不穩定,易受外部環境的干擾,所以一些情景創設,富于幼兒角色、猜謎、講故事等形式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從而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策略三:提供材料,掌握技巧
根據遇到的困難我們進行了反復的嘗試和練習。通過自主性游戲和小組學習讓幼兒隨意剪布來練習這方面的技能,再通過與家園合作慢慢地讓孩子掌握技能。
在材料的提供上面,我們發現不織布在布料當中是最容易剪的布料,因此在活動中我先提供的不織布,讓孩子進行剪裁、制作,當幼兒掌握后再投放不同材質的布料。
(二)中班布藝活動實施策略
策略一:自主嘗試,學會捆扎
在教室的小角落里,教師提供皮筋、扭扭棒、線等多種材料,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根據支架材料上的步驟圖,自主選擇方法進行嘗試、練習。捆扎進行一段時間后幼兒已經基本掌握了捆扎的方法,我們也從捆扎遞進到了夾扎,在選擇夾扎工具方面,我考慮的不只是KT板。我想到了從幼兒最熟悉的物品下手,最后我想到了幼兒玩的桌面玩具,我尋找有平面圖形的玩具,讓幼兒通過玩具來把教師裁剪的布塊進行夾扎,有了前期捆扎的經驗,這次的夾扎幼兒很快就掌握了。等幼兒對捆扎和夾扎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我讓幼兒自己嘗試使用多種褶皺的方式來進行扎染,從每一次的作品來看,很多作品呈現都能夠體現幼兒自己褶皺的方法。最后讓幼兒利用扎染好的布來進行物品的制作。
策略二:欣賞美,體驗美
為了能夠讓幼兒在扎染是創作出更豐富多彩的作品,于是師幼共同收集了一些比較有吸引力的布藝品、利用邊角料制作的環保作品、布貼畫等,張貼懸掛在教室里、走廊里,區角里,為幼兒營造了愉悅的布藝活動氛圍,讓幼兒主動去欣賞、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例如在表演區制作許多漂亮的花手絹,幼兒看到后都會很驚喜,原來布還可以變成那么漂亮的花手絹。由于環境的作用,加強了幼兒對美的視覺感受,培養了幼兒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幼兒對布藝活動的興趣。
策略三:演示道具,降低難度
幼兒通過具體實物的操作,為真正的嘗試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即在挑戰點之間建立一座緩沖的橋梁,從而使每個孩子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由于中班的幼兒還沒有學習使用針線,所以扎染好的布料,由幼兒帶回家里,跟家長共同制作。制作的物品我也是幼兒自主決定,比如:手絹、裙子、包包、圍裙等。這些都是幼兒生活中很容易接觸到的,扎染和制作起來幼兒也是很感興趣,我也把扎染制作的作品再投入到表演區讓幼兒在游戲中能夠利用。這樣也提高了幼兒對于扎染的興趣,體驗自己制作物品的快樂。
回首扎染活動的一路歷程,幼兒從一無所知到現在能夠自己進行扎染和制作,中間經歷過的困難、不理解都是對于我們教師的一種考驗。也是幼兒和我們一同成長的見證。
(三)大班布藝活動實施策略
策略一:從簡到難,循序漸進
幼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他們對布藝活動技巧的掌握也有所不同,在制訂計劃時,需根據幼兒的自身發展特點,因人而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提出新要求,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制作布藝作品的技能。如先讓能力弱的幼兒,制作一些較單一的物體,再從單一的物體發展到較復的,漸漸地他們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再引導孩子制作簡單的布藝品
策略二:給足時間,鼓勵大膽創新
幼兒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經過老師的啟發和指點,他們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讓頭腦中的童話世界盡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現出來。作為教師應確定主題,教給幼兒制作的方法,讓幼兒自己去設計內容,創造畫面。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幼兒不但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也充分發揮了想象,使作品更加豐滿。
五、班本布藝活動探究的成效
布藝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文化的傳承過程,能否將布藝文化深入到幼兒的心靈之上并不取決于幼兒布藝技能的掌握,而是他們從心底對這種文化的認可。
(一)潛移默化的體驗
物質環境像無聲的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啟迪著每一位幼兒的心靈,提高著每一位幼兒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所以我們應注重利用環境,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感官,動手動腦,去觀察、體驗和感受環境給她們帶來的美,去獲得豐富的直接經驗。隨手可玩的布藝坊——走廊、樓梯扶手、教室等,所有的空間都充滿了布藝,讓幼兒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到布藝。在無形的空間里,使幼兒不知不覺中對布藝產生親近感。
自然可親的布藝歷史——我們收集的大量布藝相關素材:圖片、實物、工具等,教師通過精心設計,以符合幼兒認知的方式逐步在主題墻和環境中呈現,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這樣的方式,留給幼兒的印象是深刻長遠的。
(二)成就式體驗
陶行知曾經指出“讓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基本方法是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每次活動過后,我就把幼兒成功的、有創造性的作品放在“小巧手”區角里或者張貼在其他活動區里,引導他們相互欣賞,并邀請其他班的幼兒來我班欣賞,使幼兒互相啟發,形成積極向上,你追我趕,大膽創造的學習氛圍。一次,我讓幼兒制作一幅布貼畫《小小建筑物》,并把他們的作品貼在墻面,看看誰的最好看,結果有孩子發現了,“老師,他的房子有窗戶”,“他的房子邊上還有毛毛蟲,我也要再貼一些”……幼兒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但一個人的想象是有限的,同伴間的相互觀察和比較,使幼兒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誠然,幼兒的作品不可能像成人的作品那樣技術精湛。因此,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的布藝品,鼓勵幼兒大膽展示自己的布藝品,讓幼兒從中感受到自豪與驕傲;美味的壽司和蛋糕可以放到甜品屋供幼兒“品嘗”;相框可以用來放小朋友們的照片;幼兒縫制的大袋袋可以給家長裝東西……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不僅真實的感受到到布藝品在生活中的用處,更為重要的是布藝帶給他們的成功體驗。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第2版
[2] 李季湄 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3]孔起英主編《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