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婧
一、教學目標分析
1、初步產生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
2、結合舊有知識發現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
3、根據具體的場景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4、學會運用各種測量工具。
二、教學設計與實施
(一)設計方案
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從網絡中收集相關的圖片給學生呈現1分米和1毫米的物體,引導學生的思維遷移到生活中,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對這兩個長度單位形成一定的概念。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之前學習到的其他兩個單位,讓學生拿起自己手中的卷尺,在卷尺上分別指出不同單位代表的長度,以此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結合場景中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從而使他們靈活掌握這部分的知識。
(二)學生活動
根據教師提供的物體圖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對教材中的兩個長度單位產生一定的認知。回憶之前學習到的知識,理清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能夠靈活運用學習到的長度單位表示生活中物體的長度。
(三)設計意圖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教師給學生講解知識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結合教材進行講述的,形式比較單一,再加上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本身就比較抽象,更是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而且小學數學有著獨特的特性,與現實中的事物有較為直接的聯系,但是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卻沒有引入現實中的元素,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阻礙。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我國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在此背景下,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借助互聯網將數學與生活連接起來。在課程中融入生活中的物體,使數學知識變得更為直觀,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發生遷移,促使他們結合自己現實中的經驗進行理解,能夠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啟發他們的思維,增強他們的數學能力。此外,教師還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實踐的機會,他們依據課程中的內容自己操作和判斷,依靠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識,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使他們在后續的學習中變得更加積極。
(四)教學過程
教學片段一:
教師:我們生活中有很多物體,接下來我們看一看不同物體的長度是多少?
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一分錢硬幣、銀行卡、身份證等物體的側面圖,以及文具盒、書本、杯子等物體的正面圖。學生通過觀察,對分米和毫米有了初步的概念。
教師:在之前我們認識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那么它們與分米和毫米有什么關系呢?大家一起探究一下吧。
學生利用手中的卷尺分別畫出了代表四個單位長度的線條,再將這些線條進行組合變換之后,學生掌握了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師借助互聯網技術呈現出現實中的物體,將學生的思維遷移到了生活中,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并且自己借助卷尺實踐探究,成功掌握了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學片段二:
教師:長度單位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為了能夠準確描述物體的長度,我們必須要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下面我們就來判斷一下吧。
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布置了人們量身高的場景。
學生1:身高可以用“米”來表示。
學生2:也可以用“厘米”表示。
教師又布置了測量教室物體的場景。
學生1:我們的書桌高度大概是8分米。
學生2:文具盒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
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了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學生利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站在現實的角度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單位表達物體的長度。在不斷的練習中,熟練掌握了這部分的知識。
三、活動評析
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中,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呈現出現實中的實際物體,引導學生從現實的角度對分米和毫米產生初步的概念,并且引導他們回憶之前學習到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自己操作卷尺標出了不同的長度單位,掌握了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第二階段中,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設置了多個生活場景,啟發學生的思維遷移到現實中,促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分析和判斷,選擇最為合適的長度單位,使他們能夠靈活運用學習到的知識。
四、教學反思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將互聯網技術滲透到教育教學中也是大勢所趨,對教育教學發展起到了極大地助推作用。數學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而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借助互聯網技術的便捷性,教師可以呈現生活中的元素,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現實物體。使學生對知識產生具體的認知,更加方便他們理解和學習。不過,在具體的落實環節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在應用互聯網技術時過分強調互聯網的作用,以至于出現了喧賓奪主的情況,使學生的注意力出現了分散,無法專心致志探究數學知識。還有一些教師在選擇生活元素的時候不夠合理,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大相徑庭,以至于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甚至還阻礙了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在往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仍然要不斷鉆研,合理使用各種教學工具,使其推動數學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