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澤,欒艷霞
(廣東省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 手術室,廣東 惠州 516001)
人體核心溫度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范圍,維持人體核心體溫相對恒定對機體正常代謝與各生理機能正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1-2]。全身麻醉會導致人體正常代謝降低,對機體體溫調節系統造成抑制,極易導致圍術期低體溫的發生,影響患者預后。嬰幼兒由于年齡較小,機體體溫調節機制尚未發育完善,機體溫度調節能力水平較低,手術過程中容易受到手術環境、麻醉藥物以及灌注液溫度較低等因素的影響,低體溫發生風險較高,不僅影響手術安全性,而且影響麻醉后的早期恢復。因此,小兒全麻手術過程中應加強護理干預,以盡量維持術中核心體溫。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19 年8 月至2020 年4 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手術的120例患兒,探討低體溫預見性護理在預防小兒全麻手術后低體溫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8 月至2020 年4 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手術的120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0~3 歲,平均年齡(1.57 ±0.23)歲。對照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0~3 歲,平均年齡(1.55±0.25)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患兒年齡0~3 歲;②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③麻醉時間>2 h。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系統、免疫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異常;②術前體溫異常;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行全身麻醉后,采用毛毯覆蓋患兒肢體,調節手術室溫度為24 ℃~26 ℃,濕度50%~60%,連接生命體征監護儀與鼻咽溫探頭,測定患兒圍術期體溫水平。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低體溫預見性護理,內容如下:①術前護理:患兒進入手術室前30 min,將溫毯機溫度設置至37 ℃~40 ℃;提前將患兒雙上肢、肩頸部及雙下肢下1/3 至足部均使用棉墊進行包裹。②術中護理:患兒進入手術室后,將其置于溫毯機上;完成皮膚消毒后應及時擦干;使用恒溫加溫器,對術中輸注液體、血液等加溫至37 ℃再使用;術中密切監測患兒術中體溫、心率、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等情況,并注意控制輸液速度。③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立即更換被沖洗液、排泄物及血液等弄濕的衣物或敷料,并將其置于37 ℃的溫毯機上復蘇。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的體溫、麻醉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體溫:對比兩組患兒術前體溫、進入麻醉恢復室(PACU)時體溫、復溫30 min 體溫及出PACU 體溫。采用紅外耳式體溫計,以患兒鼓膜為核心體溫測量部位進行體溫測定。②麻醉恢復:對比兩組患兒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麻醉蘇醒時間及PACU 滯留時間。③并發癥:對比兩組患兒術后PACU 復蘇期間低體溫、寒顫、躁動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體溫情況研究組進入PACU 時體溫、復溫30 min 體溫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體溫比較(,℃)

表1 兩組的體溫比較(,℃)
2.2 術后恢復情況研究組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麻醉蘇醒時間、PACU 滯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min)

表2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min)
2.3 并發癥研究組出現3例低體溫,1例寒顫,并發癥發生率為6.67%(4/60);對照組出現6例低體溫,3例寒顫,3例躁動,并發癥發生率為20.00%(12/60)。研究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5,P=0.032)。
全麻手術過程中,麻醉藥物會對機體體溫調節功能產生抑制作用,增加低體溫發生風險,而低體溫則會對機體免疫機制造成影響,降低機體免疫防御能力,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年齡作為圍術期影響體溫的重要因素之一,與成人相比,小兒具有皮下血管多、熱傳導性更強的特點,術中更易出現體溫失衡的情況[3-4]。加之小兒體溫調節系統尚處于發育過程中,難以達到較為理想的體溫調節作用,進一步增加低體溫發生風險,影響術后恢復。
常規圍術期護理過程中,針對體溫維護開展的護理措施較少,更側重于圍繞患兒生命體征的監護,在維持術中核心體溫穩定方面效果不甚理想[5-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進入PACU 時體溫、復溫30 min 體溫均高于對照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麻醉蘇醒時間、PACU 滯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低體溫預見性護理在預防小兒全麻手術后低體溫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預見性護理是醫護人員在結合患者病情與護理程序的基礎上進行護理風險的預測評估,并提前實施有效的干預對策,以達到提升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改善預后的目的[7-8]。低體溫作為全麻手術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通常核心溫度<36 ℃即判定為低體溫。為減少低體溫對手術安全性與術后恢復的影響,本研究采用預見性圍術期保溫護理,在全身麻醉患兒中采取術前預保溫及術中綜合性保溫等措施,可盡量減少低溫環境、術中液體輸注等因素導致的核心體溫喪失,降低低體溫發生風險,減少術后寒顫、躁動的發生。同時,在圍術期維持患兒核心體溫穩定,有利于麻醉藥物的代謝,不僅可縮短患兒術后麻醉蘇醒時間,還可盡早消除麻醉藥物對體溫調節機制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患兒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低體溫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維持小兒全麻手術過程中的核心體溫,預防低體溫的發生,有利于加快麻醉恢復速度,降低麻醉復蘇期并發癥發生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