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東衡
(南華大學松霖建筑與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研討式教學法是當前國內外教育界比較推崇的一種教學方法。研討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合理引導和啟發下,師生及同學之間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其主要宗旨是活化課堂教學,使教與學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最終達到師生互教共學的目的。
建筑設計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集工程、藝術、技術于一體的建筑學專業主干課程,具有知識面廣、實踐操作性強、課程內容多的特點。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中,教師雖起到傳授知識、指導設計的作用,但存在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開展設計的積極性較差,作業水平不佳,設計能力難以提高的詬病。而研討式教學法有利于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多邊互動的開放式課堂教學結構,在此基礎上,師與生相互啟發、相互推動,生與生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產生教學相長的課堂局面。
建筑設計課程“互動研討式”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教學目標是:第一,通過教學,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公共建筑設計原理,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建筑學科知識體系;第二,通過系列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分組開展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優化學生的思維結構,并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第三,通過設計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在師生及生生互動討論中思考、辯難,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見圖1)。

圖1 建筑設計研討式教學實施框架
建筑專業中高年級,例如,大三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專業基礎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設計與表現能力,但尚未形成全面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其掌握的建筑知識和設計基礎也不足以支撐開展更為復雜的課程設計。面對大設計題目“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筑設計”時,大多數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因此在學期的初始階段,要結合設計課程需要,根據教學反饋,為學生設置了“場地綜合設計”“地域主義建筑”“氣候與建筑設計”和“框架結構技術”等內容的研討專題會,讓學生掌握相關設計知識,并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為課程設計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設計研討課程的課前準備環節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將關于研討課程設計的基本信息,包括課程要求、設計內容、課堂形式、課程進度及安排、參考書目等提前告知學生,以使學生做好相關的準備;二是建立合理的課程考評機制,突出研討課程的課堂平時表現,如發言、提問、回答問題、設計分析等所占的成績比重(60%),大設計作業成果所占的比重反而更低(40%),引導學生更多關注參與研討課堂的過程,將學生在研討課堂上的表現與學生總評成績緊密掛鉤。
在教學組織方面,考慮到與之前課程的銜接以及課程訓練目標和深度要求,教學班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學生人數控制在6~8人,同時結合考慮學生的能力及表現,做到組員合理搭配分工,確保成員間密切合作,保證授課時間內學生與教師的充分溝通。
在任務書題目的設計上,考慮符合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與設計能力等實際情況,在大三學年下學期的“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筑課程大設計”中,將任務書主題分為“采用模數制的魔方體設計”“濱水區的活動中心設計”“夏熱冬冷氣候地區的活動中心設計”等設計題目;大四學年上學期的“高校圖書館建筑課程大設計”則分為“文脈主義背景下的老校區圖書館設計”“山地地形條件下的圖書館設計”“未來主義圖書館設計”等設計題目,并要求學生用建筑構成概念模型和系統圖示對設計思維進行分析與表達。在此類創新性的課題練習引導下,學生的設計興趣與靈感被激發,開始關注建筑的社會與文化屬性,同時創造性思維能力、環境與行為問題的洞察力、設計過程中的分析、表達、制作等能力得到了全面、系統化的基礎訓練。
在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除了公共設計原理和設計規范等理論教學環節以外,其他諸如專題研討會和主題大設計等成為主要的教學環節,并貫穿整個設計課程始末。課堂上,通過師生互教共學的方式,帶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見圖2)。

圖2 研討專題會中采取的師生互教共學模式
例如,在專題研討會環節,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決定研討的專題,通過這種選題活動,保證學生所挑選出的研討專題基本上與前期階段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后續的設計任務是密切聯系的。在教師確定研討專題方向后,安排學生選擇專題方向并自由組隊,每組人數限定在6人以下,以保證每位成員享有參與研討的機會。同時要求各組學生依據資料目錄,課后通過圖書館或網絡等途徑查閱、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之后制作研討專題PPT。在研討會課堂上,各主題小組派出1~2位學生上臺或通過手機教學微信群進行講解和介紹,教師和其他學生成為聽眾,并認真記錄自己的疑惑和問題。在各主題小組發言完畢后,教師和其他學生則充當評委的角色,對前一主題PPT的制作成員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小組的成員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闡釋和回答。對于疑點難點問題,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學識作出合理的解釋,使學生信服和理解,以免挫傷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教師要充當教學主持人的角色,鼓勵師生間、學生間互相提問和答疑,顧及學生參與機會均等,盡量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課堂辯論的機會和時間,確保所有成員共同參與,形成積極熱烈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主題大設計環節,教師對學生草圖的階段性設計成果即時予以公開點評,讓其他學生圍坐在旁邊觀摩,使學生明白設計方案的優點和長處,認識到方案的不足之處,其他學生在遇到相似的設計情形時也懂得如何處理。同時,允許學生在點評過程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對于大家意見相左的看法,各方陳述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解。在辯論中,除了設計規范、技術和原理等規定必須遵循的原則和要求外,比例與尺度、色彩與光影、空間設計與構圖形式等內容均在討論和辯論的范圍之內。通過公開辯論的方式,讓師生明白設計的優與劣,觀點的真與偽。
在研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設計既要貼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也要循序漸進,具有導向性,最終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實質,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大學生活動中心設計的“氣候與建筑設計”研討會中,教師提問:“我們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怎樣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體會做出回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在建筑熱工學中這種氣候的專業名稱、所包括的地區等;接著,教師可以發問:“如果建筑處在這種氣候中,氣候條件會最終對建筑形式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學生會依據所學給予回答,教師要指出其回答中的局限之處,同時導出“氣候與建筑設計”的研討主題,引導學生進入建筑氣候設計學的課程學習中。在研討會結束時,學生已通過學習,初步掌握了建筑氣候設計學的相關知識,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繼續發問“夏熱冬冷地區和夏熱冬暖地區建筑所采取的設計策略有何不同?”學生會對所學知識進行橫向比較和梳理,通過這種教師連環提問和學生跟進式回答的方式,達到幫助學生歸納所學的目的。
在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集中授課、單獨指導和公開點評等教學環節,可以適當引入范例教學的方式。無論是大師的經典作品,還是往屆學生的優秀作業,均可以作為教學中的設計范例,通過教師公開解讀、分析和點評,學生集體觀摩、研討和評價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樹立設計的楷模,同時方案設計也有可資借鑒的參照物。在課程結束階段,設立設計成果展示周,把學生中的優秀課程作品公開展示出來,通過這種范例教學的方式來進一步加強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對于拓展學生思路、彌補思維差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毫無疑問,將“互動研討式”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運用到建筑設計課堂的教學實踐中,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促成建筑設計課堂教學形式的轉變,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從而達到師生互教共學、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