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新,戴 暉,唐 玲,趙佳璐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2.北京電力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3;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核酸采集室,北京,100078)
隨著人均預期壽命的提升,慢性病高發也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一大挑戰。據統計,我國有超過1.8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人均服藥9.1種,長期服用多種藥物者占60.2%[1-2]。慢性病患者用藥依從性不佳,其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由于記憶力和認知力下降,其用藥依從性更差[3]。因此,通過延續性護理的方法,降低老年人用藥不規范的風險,提高用藥依從性,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質量,已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延續性護理在國內最廣泛的定義[4]是指是通過一系列行動,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顧場所或相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其目的是為了保證患者在病情發生變化時,無論身處任何地點、身邊有何人照顧,都能夠受到及時醫療救助。延續性護理具有協調性、連續性的特點。通過為患者提供無縫銜接式的延續性護理,進而有效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目前,連續性護理大多由護理人員進行,通過為患者建立醫療健康檔案,以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進行電話回訪、微信回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醫療知識的普及與健康教育。國內外開展連續性護理的經驗表明,延續性護理效果明確,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本文選取治療后出院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延續性護理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藥安全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2月在醫院住院治療后順利出院的1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62~84歲,平均(70.35±1.28)歲;病程為 3~14年,平均(8.24±0.96)年;疾病類型:內分泌疾病16例,心血管疾病12例,骨科疾病8例,肺部疾病8例,消化道疾病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68~86歲,平均(71.26±2.44)歲;病程為 4~16年,平均(8.65±1.39)年;疾病類型:內分泌疾病12例,心血管疾病15例,骨科疾病5例,肺部疾病12例,消化道疾病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為了排除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相對較大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本研究通過病例翻查、現場測試、持續觀察等手段,對兩組研究對象的理解能力和遵醫囑的自覺性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監測,結果兩組患者研究對象均具有正常的理解能力,在用藥方面均自覺遵醫囑,因此判定無明顯差異,可以進行后續對照實驗。
對照組患者出院時行常規出院指導,向患者介紹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由醫師為患者提供后續的治療方案,并叮囑患者定期回院復查。
觀察組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包括:①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出院時建立檔案,匯總患者的各項基本資料和疾病相關情況。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和科室護士共同商討制定延續護理計劃。②健康宣教:首先給予患者對自身的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程度進行評估,綜合患者的了解程度和具體病情、文化程度等,采用圖片、視頻、宣傳手冊等方式每次進行20 min的宣教。盡可能利用圖片、視頻的形式將專業的醫學知識轉變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方便患者理解。讓每一位患者對疾病、用藥均有正確的認知,并意識到遵醫囑用藥的必要性。③隨訪:由延續性護理小組的人員按照制定的延續護理計劃對患者進行隨訪,每月4次電話隨訪,每周2次微信隨訪,患者有任何情況隨時與護士溝通。護士在隨訪中了解并記錄患者身體的康復情況和用藥情況。④用藥指導: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告知患者及家屬不可擅自增減藥物、漏服藥物、停藥;指導正確的服藥方式;用藥注意避開某些事物,保證用藥安全[6]。⑤生活指導:告知患者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情,按時復查。
1.3.1 用藥安全情況:對兩組患者出院后6個月內的用藥安全情況進行分析,用藥安全指標主要包括是否擅自減藥、是否擅自增藥、是否漏服藥、是否擅自停藥。
1.3.2 再入院情況:比較兩組出院后6個月內的再住院率。
1.3.3 治療依從性: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評估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情況,重點評估患者在合理飲食、康復鍛煉、按時復查、衛生清潔四方面的依從性。每項最高分均為25分,四項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依從性越好[7-10]。
1.3.4 滿意度: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情況,問卷中共包括5個項目10個問題,每個問題的評分最高為10分,最低為0分,85~90分表示非常滿意,60~84分表示一般滿意,≤59分說明不滿意。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擅自增、減藥、漏服藥、停藥的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用藥安全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再住院率為4.00%(2/50),對照組為18.00%(9/50),觀察組再住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出院后在合理飲食、康復鍛煉、按時復查、衛生清潔方面的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的依從性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的依從性評分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 P合理飲食22.23±1.16 18.47±1.12 16.488<0.001康復鍛煉22.16±1.05 17.84±1.46 16.986<0.001按時復查21.96±1.28 17.96±1.34 15.263<0.001衛生清潔22.13±1.78 18.46±1.86 10.079<0.001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慢性病患者逐漸增多,《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11]提出,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應為慢性病患者提供跟蹤隨訪、疾病指導等相關的延續性護理服務,使患者在家庭得到持續的健康照護,充分發揮延續性護理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12]。本研究比較了常規出院指導與延續性護理在老年慢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的應用優勢更為突出,體現在出院后用藥安全性高、患者依從性高、患者滿意度高、再住院率低等方面。延續性護理是醫院護理工作在外的延伸,讓患者在出院后仍然能夠接受系統、科學的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院外指導,可以及時的干預患者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降低患者用藥風險和疾病復發率,不僅可以延緩并發癥的發生,而且提高了生活質量,有效促進患者的自我管理[13]。
綜上所述,對老年慢性病出院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可提高出院后用藥安全性和依從性,降低再住院率,提高滿意度,是老年慢性病護理的發展方向。延續性護理在老年慢性病護理中的推廣應用,還需要在制度化、標準化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