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勝 朱士杰 魏婷 劉楠楠
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聯合應用康復訓練、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共計7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病情給予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患者應用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臨床效果突出,可明顯改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利于病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康復訓練;針灸;腦卒中;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腦血管疾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其中腦卒中屬于一種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腦卒中的患病率逐漸增加腦卒中治療難度大且多數患者治療后存在后遺癥,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及預后均產生十分嚴重的影響。近些年來,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進步的影響,同時在飲食結構不合理、嚴重缺乏運動、不良日常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三高”疾病的發生率呈顯著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比如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繼而加大了腦卒中發生率。為促進患者病情康復,積極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價值。基于此,本研究于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從我院選取接受治療腦卒中患者共計78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共計7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56~80歲,平均(65.52±7.71)歲;觀察組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55~79歲,平均(65.21±7.82)歲。兩組的基線資料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對癥處理和常規檢查。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訓練,具體內容包括語言、認知以及反應能力方面的鍛煉,同時進行卡片識別、描述以及復述鍛煉,在臥床期間輔助患者擺放肢體,并實施關節活動被動鍛煉,結合康復情況實施主動鍛煉,包括耐力和平衡力,指導患者進行走臺階、行走以及站立鍛煉。
觀察組給予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康復訓練方法和對照組保持一致,針灸具體方法如下:分別取合谷、曲澤、氣海、大椎、曲池、百會以及命門等穴位,按照補虛瀉實方式施針,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1天2次,持續治療1個月。
兩組患者均觀察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上下肢運動功能評估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主要分為上肢(66分)、下肢(34分),共計17項,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主要包含大便、小便、修飾等10個項目,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好[1]。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評分均有所增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評分均有所增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臨床神經內科疾病中,腦卒中屬于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具有發病迅速的特點,同時極易產生彌漫性腦功能缺失征象或局限性腦功能缺失征象,均屬于腦血管性臨床事件,極易導致患者出現殘疾,甚至死亡[2]。誘發腦卒中的主要原因為腦組織突然出現局部供血中斷或完全中斷,繼而導致血液流動發生性質上的變化,促使血管局部出現狹窄,改變血流速度,促使病變位置出現蝸流,易對血管壁產生損傷,最終導致血小板聚集和內皮抗凝功能受損,形成血栓[3]。由于腦卒中患者可能導致多種后遺癥,所以積極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4]。
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后兩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中醫學將腦卒中歸屬于“薄厥”的范疇,誘發原因包括陰陽失調、氣血失養、瘀阻脈絡等,以活血行氣、平衡陰陽以及扶正培本為主要治療原則,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實施穴位針灸,比如合谷、曲澤、氣海、大椎、曲池、百會以及命門等,可發揮活絡通經、醒腦開竅以及驅邪扶正的作用,同時可刺激神經系統,利于腦血液循環改善,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恢復[5]。
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應用康復訓練聯合針灸治療,臨床效果突出,在改善患者上下肢運動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中具有顯著效果,利于病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妮,楊凱.運動康復功能鍛煉聯合針灸療法對急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6,25(3):502-504.
[2]張軍,鄭武熙.中醫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03):155-158.
[3]黃俊文,雷安軍,張志紅,等.針灸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20):87-89.
[4]劉銳堅,葉志兵.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中風后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5):337-340.
[5]王其靜,陳禮立,張娟娟.康復訓練與藥物聯合對腦卒中偏癱后患者繼發性骨質疏松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