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策略及其臨床價值。方法:本次實驗跨越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這一時間段,研究人員對5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在本次實驗中對所選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實施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記錄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的定性準確率、定位準確率,并實施比較分析。結果: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的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定性診斷準確人數分別為31人及45人,占比分別為62.00%及90.00%,相關數據加以比較分析,存在著較大的差距,(p<0.05);兩種診斷方式定位診斷準確人數分別為31人及48人,占比分別為62.00%及96.00%,比較分析相關數據,差異較大,(p<0.05)。結論:64排螺旋CT診斷在胃腸道間質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遠遠高于常規診斷。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診斷準確率
前言:當前形勢下,民眾的健康意識大幅提升,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和治療受到了較高的關注。筆者在本文中研究分析了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策略及其臨床價值,并比較了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的準確性,以期能夠幫助醫護人員優化調整后續診斷方案。參與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期間實驗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人數為50例,詳細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將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期間本院就診的5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本次實驗所選50例患者中男女人數分別為27人及23人,年齡跨越25歲至74歲這一年齡段,年齡均值為(50.1±8.2)歲,患病時間最短為1個月,最長為2年。研究人員在確定本次實驗研究對象時應向患者及其親屬詳細講解本次實驗的潛在風險、目的及具體流程,并在征得患者及其親屬同意后開展本次實驗。本院倫理委員會充分知曉本次實驗可能導致的后果,并許可研究人員繼續開展本次實驗。本次實驗過程中退出或是死亡的患者相關數據均排除在實驗結果之外。存在精神障礙或是智力缺陷、喪失自主意識的患者不得參與本次實驗[1]。
1.2方法
研究人員在本次實驗中對所選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實施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在常規診斷中,應組織至少三名經驗豐富的醫生對所選患者臨床癥狀進行分析,以此確定患者病情。在64排螺旋CT診斷中,研究人員應要求所選患者在診斷前6小時禁止進食,并在檢查前要求患者飲用1升溫開水,之后借助美國GE LightSpeed VCT診斷儀對所選患者進行診斷。在診斷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將螺距設置為0.983,層厚設置為5毫米。患者在診斷過程中應保持仰臥位,將碘海醇作為造影劑,將其按照每秒3.5毫升的速率注入患者體內,對患者病情進行探查,在掃描1mm后重建薄層。通過MPR重建來獲取軸位圖像、矢狀圖像及冠狀圖像。
1.3判斷標準
記錄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的定性準確率、定位準確率,并實施比較分析。本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應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
1.4統計學處理
定性準確率、定位準確率相關數據均通過計算機軟件SPSS23.0分析處理,定性準確率、定位準確率依靠百分比進行指代,標準差(±)用于指代本次實驗中涉及的計量資料,對應數據的檢驗利用X2及t加以指代。組間相關數據比較分析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則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2]。
2.結果
2.1兩種診斷方法定性診斷準確率及定位診斷準確率
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的結果與手術病理檢查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定性診斷準確人數分別為31人及45人,占比分別為62.00%及90.00%,相關數據加以比較分析,存在著較大的差距,(p<0.05);兩種診斷方式定位診斷準確人數分別為31人及48人,占比分別為62.00%及96.00%,比較分析相關數據,差異較大,(p<0.05)。詳細情況見表1。
3.討論
胃腸道間質瘤在臨床上出現概率較高,多發于中老年男性,對民眾健康及生活安全有著極大的威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胃腸道間質瘤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往往難以及時發現自身身體的異常,多是在出現腹部包塊、嘔血黑便、腹脹腹痛等癥狀后或是健康體檢中才能診出。64排螺旋CT診斷與常規診斷之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其在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更加優異。共計5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參與2020年4月至2022年2月期間的實驗,目的是研究分析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策略及其臨床價值,以此幫助醫護人員更好地診斷和治療胃腸道間質瘤。分析本次實驗,常規診斷、64排螺旋CT診斷在胃腸道間質瘤定位診斷準確率及定性診斷準確率方面的數據均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p<0.05)。實驗結果顯示,64排螺旋CT診斷在胃腸道間質瘤診斷中的臨床價值遠遠高于常規診斷。
本次實驗表明,64排螺旋CT診斷在提高胃腸道間質瘤定位診斷準確率及定性診斷準確率方面有著較為突出的成績。
參考文獻:
[1] 劉佳鵬. 多層螺旋CT在胃腸道間質瘤術前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 當代醫學, 2020.
[2] 李曉景, 宋軍偉, 林桂宏,等. 胃腸道間質瘤的MRI表現及對臨床治療的參考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20, 30(1):5.
作者簡介:楊理超(1990年02月)男;民族:漢族;職稱:住院醫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普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