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張龍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口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局面,老齡人口高齡化嚴重。本文在分析國外一些典型養老模式的基礎上,將其與我國傳統養老模式進行比較,并從中獲得啟示,從而探索出適合我國社會的養老模式。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國內外養老模式;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出現的各種養老問題,是需要社會長期重視的。根據2022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到2021年底,我國的60歲以上老人已達到2.68億人,占總人口為18.9%。人口老齡化導致社會撫養比逐年增加,老年護理、醫療保健、福利和服務等問題都被提上儀事日程[1],我們必須防范老齡化加劇對社會生活的嚴重影響,加快建設和改善適合老年人生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首先我們應該進行解決社會養老問題[2]。
1.國內養老模式現狀
中國目前采用的三種基本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3]。
1.1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是一種傳統的養老方式,中國是一個信奉儒家文化的國家。長期發展以來,家庭養老是一直以來的主流養老模式,傳統文化觀念的支配地位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根深蒂固。選擇住在家里的人感到“熟悉”和“自由”,這在經濟上是有意義的[4]。
在新的形勢下,家庭養老在我國的發展中呈現出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此外,在當今中國社會,人的生活和工作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導致照顧者筋疲力盡;迫使不少年輕人為了工作背井離鄉。隨著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以及“421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增加,隨著家庭的結構變化,它將從家庭養老模式向社會養老模式轉變[5]。
1.2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是指將老年人集中到一處進行綜合性護理(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醫院機構等)的專業化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是指社會養老機構接收老年夫婦或單身的老年人,為老年人提供生活、文化娛樂、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6]。目前,社區養老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傳統的家庭養老正面臨著經濟、社會和時代化的挑戰[7]。它是當前我國養老方式的唯一選擇,機構養老在社會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目前,與家庭養老相比,機構養老更為流行。
1.3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服務方式,也是我國正在興起的一種有前途的養老管理模式。它既是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互補,又是兩者的優勢與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8]。它將在城市社區建立老年護理中心,老年人依舊可以住在自己的家中享受著以家庭為基礎的,老年人服務中心提供的營養、醫療、心理咨詢和其他服務。服務中心按照約定定期向老年人派遣經過培訓的護理護士,為老年人提供綜合護理、家政護理和精神安慰服務[9]。英國首先提出了社區養老的概念[3],但是中國對此的研究相對滯后。它具有貼近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性化,家庭護理服務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護理,也更符合中國國情。它被認為是未來中國老年護理的理想模式[10]。
2.國外養老模式現狀
2.1美國的養老模式
美國作為一個發達國家,其人均消費水平相對較高。根據美國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表明,美國3.28億人口中,65歲以上的人占16.5%,也就是5400萬。到2030年,65歲以上的老人將會增加到7400萬。一般情況下,最需要照顧的即85歲以上的人群,增長速度會更快。因此,美國對醫療保健和老年護理服務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而醫療保健和商業老年護理相結合的模式在美國也得到了最廣泛的覆蓋。
美國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老年人全面護理計劃,它的目標人群是55歲以上的低收入人群。他們有護理服務需求,但需要護理人員住在社區里[11]。它比較重視社區服務項目,為有資格享受醫療補助的弱勢老年人提供家庭護理服務。內容主要有日常護理、醫療護理及一系列的社會服務[12]。通過社區護理和醫療護理二者的結合,即使護士長期居住在社區或家庭,也能夠滿足他們的護理需求;第二類是養老住宿服務項目。這些機構是非營利性的社會福利事業,受市政府委托,由社區管理。主要為低收入和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務和其他配套服務[13];第三類是以老年人為主體的家庭和社區服務,社區可以為獨居老人提供家政、運輸、醫療等服務。增強了他們在家的生活能力和活動范圍[14]。
2.2日本的養老模式
亞洲國家受儒家思想文化,特別是孝道文化的影響。日本更重視傳統觀念,看中的是家庭和睦,贍養老人被認為是一種個人美德,因此家庭養老模式被廣泛提倡。日本較為流行的是居家養老與社會養老[15]。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日本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是長子與父母共同生活,長子承擔著贍養父母的義務,與父母共同構成三代人的家庭格局[16];第二,政府制定了保障家庭的養老保障措施,以支持和鼓勵在一起居住的家庭供養老人,并為其子女提供稅收減免、信貸資助等有關優惠政策;第三,日本政府鼓勵通過醫療護理、家務和生活咨詢等方式提供“居家服務”,根據時代的變化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
2.3英國的養老模式
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文化發展,英國已經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國民經濟健康教育服務管理體系。該模式根據其服務的內容分為“社區內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和“由社區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兩種類型[17]。前者是一種規范的護理模式,它有嚴格的管理體系和法律的保證,以照顧到無法照顧自己的老人為主,并由社區進行專門的個案管理。后者是一種以血緣關系和倫理關系為基礎的非規范護理模式,主要是關于老年人能夠通過接受家庭成員、鄰居或在家工作的志愿者的養老幫助來照顧自己[18]。與醫療保健相關的成本由政府直接與服務提供者掛鉤,就像政府購買服務一樣,包括診斷和治療,但不向個人收費。此外,英國是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有許多盈利性的商業養老服務來彌補社區養老模式的缺乏。它在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同時,真正體現了老年人的安全感、醫療保健意識和幸福感的結合[19]。
3.國內外養老模式的比較與借鑒
與國外的養老模式比較,我國的養老模式有如下優點:在家庭養老模式中,子女需要承擔父母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需要,子女由父母獨自撫養,子女的支持可以提高父母的生活幸福感,使父母的晚年更加幸福[20]。在國家經濟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下,機構養老發展模式可以確保老年人有足夠的依靠。養老院有完善的養老基礎設施和完善的醫療技術服務,可以更好的解決許多突發疾病,為每一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社區養老具備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的優勢,對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與國外的養老模式比較,我國的養老模式存在著如下問題:家庭養老保障制度不夠完善,子女負擔過重,面臨著老人和孩子的問題,部分人無力承擔[21]。與養老服務模式相關的機構工作投入以很少,養老服務模式只能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水平[22]。老人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他們的生活也缺少了樂趣。由于養老機構的封閉性管理,使老年人產生了一種封閉的心理情緒,從而使選擇進入養老院的人越來越少。社區的社會養老金對一般家庭而言過于昂貴[23]。
通過對英國、美國、日本等國養老政策和服務設施配置的分析,為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多元化的借鑒和借鑒思路,歸納如下: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可以制定老年人身體功能評價體系,對老年人身體功能、經濟和家庭狀況進行評價,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在政策方面,美國為了協調獨立家庭養老模式的成功實施,大力發展社區服務,重點支持社區老年家庭,即正式服務社會,特別是家庭服務。在法律法規方面:英國的實踐證明,必須始終堅持以政府為主體的養老服務。要健全相關的政策、法規,完善養老服務的政策法律支持,以保證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強化政府對社區養老的宏觀引導,解決與協調養老運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規范老年人的行為[24]。在文化發展方面,日本的養老服務模式也是以家庭養老為主,提倡孝道思想文化,把尊老養老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這也是中國現階段實現孝道宣傳的不足。中國養老機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資源的不平衡和短缺。在一些政治支持和資源豐富的地區,床位短缺。同時,由于我國醫療資源的匱乏、資源環境的惡劣以及政策的配套等因素,使床的空置率一直居高不下。對于無法提供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政府將幫助他們與周邊的醫療機構建立溝通渠道,并在醫療審批、政策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
4.總結
各國的政策都是根據本國國情制定的,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建立適合中國人民的養老保障體系迫在眉睫。因此,建立適合中國人民的養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應該借鑒他國經驗,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我國的國情、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我國智能養老產業還面臨著發展的瓶頸。如盈利管理模式不明確、養老服務項目進行融資困難、養老企業人才短缺、醫療信息資源不均衡、扶持政策難以落實等。政府采購量少,老年人支付能力低,市場化服務比重低。僅僅依靠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的權力是不夠的,應該積極學習成功經驗。不同養老模式在我國和國外發展方式的多樣化,向老年人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構建養老保障與老有所依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 陳可冀,張亞群,洪國棟,等. 積極應對我國老齡問題的建議[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777-1784.
[2] 鄒銘.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形成中國養老服務業發展新格局[J]. 中國民政,2015(10):10-11.
[3] 李洪心,李巍. 國內外養老模式研究[J]. 經濟與管理,2012(12):18-22.
[4] 張春艷.居家養老研究綜述[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9(1):63.
[5] 孫澤宇. 我國城市老年人長期護理的現狀與對策[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6):2138-2140.
[6] 宋媛媛. 常態社會化住區新型養老模式初探[D]. 天津:天津大學,2006.
[7] 孫敬峰. 中國養老模式發展趨勢探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28):22-24.
[8] 陳賽飛. 國內養老現狀的分析及社區養老的構想[J]. 綠色科技,2015(3):286-288.
[9] 張杰. 全面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J]. 中國社會工作,2015(11):52-54.
[10] 仉媛.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城鎮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探析[J]. 河北學刊,2015,35(1):214-217.
[11] Hirth V,Baskins J,Dever-Bumba M.Program of All-InclusiveCare(PACE):past,present,and future[J].JAMD,2009,10(3):155-160.
[12] 董恩宏,鮑勇,劉威. “醫養融合”背景下社區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聯動模式研究綜述[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6,33(10):731-732,742.
[13] 張衛國. 美國養老社區研究[J]. 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2(5):136-149.
[14] 楊曉娟,丁漢升,杜麗俠. 美國老年人全面照護服務模式及其啟示[J]. 中國衛生資源,2016,19(4):354-357.
[15] 韓晶. 淺談日本養老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2):43-44.
[16] 陳明立,楊風. 老齡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J]. 中國住宅設施,2007(7):16-18.
[17] 陳偉. 英國社區照顧之于我國“居家養老服務”本土化進程及服務模式的構建[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93-99.
[18] Powell J L.Personalization and community care:a casestudy of the British system[J].Ageing Int,2012,37(1): 16-24.
[19] 陳旸,康健,連菲. 英國養老設施醫養結合模式分析及經驗借鑒[J]. 建筑學報,2016(11):84-88.
[20] 郭競成. 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 社會保障研究,2010(1):29-39.
[21] 楊崢. 我國老齡化居住問題研究[J]. 住宅產業,2010(10):32-36.
[22] 王以新,馮妍,劉新橋,等.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養老機制建設中的發展思路探討[J]. 中國全科醫學,2015(13):1493-1497.
[23] 吳慧,竺杏月,狄昌婭. 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 知識經濟,2016(10):16-17.
[24] 祁峰. 英國的社區照顧及啟示[J]. 西北人口,2010,31(6):20-24,28.
作者簡介:王楠(2001.03-30),女,漢,吉林松原人,延邊大學護理學院2019級本科生,護理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護理學
通訊作者:張龍,講師,男,延邊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