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文
摘要:課堂是教師的主戰場,一堂好課不僅會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也能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角度多樣化,但是我們的課堂卻往往事與愿違,在流于形式中展現著一種“行為藝術”,不利于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也有悖于核心素養的形成,一堂好課的標準應該是符合學習規律且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并且在多種刺激方式中實現認知的迭代,最終形成能力。
關鍵詞:迭代、行為藝術、系統工程
課室,是我們發展到工業社會所產生的標準化的空間產物,偉大的先賢們,如蘇格拉底、孔子,他們的課堂無處不在,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空間,但是他們在傳道授業的過程中卻一直堅守著啟發式和探討式的教學方式,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更是為激發思辨能力帶來了一道光,讓柏拉圖等弟子脫穎而出。
反觀我們現在的課堂,花樣百出,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展示著人工智能的魔力,但是我們的學生卻在眼花繚亂中迷失了方向,忘記了思辨能力才是課堂的靈魂所在。
教師在課堂這個主戰場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正是要求教師用循循善誘的提問和質疑,讓不同的觀點在思辨之中碰撞出火花,最終讓學生產生出新觀點的過程。這個過程往往充滿了痛苦和掙扎,但是新知識的產生就是一個從無生出有的過程,就像母親生孩子一樣,痛苦和掙扎是前奏和過程,當產下嬰兒的那一刻又是那么的酣暢淋漓,這才是課堂的魅力所在。
作為政治老師會經常講到權利,美國醫院有一個說法,就是“病人有不疼的權利”。也就是說,既然病人來到了醫院,那么他就有保持不疼的權利,醫生不管用什么辦法,先把疼痛給人止住再說別的,動手術之前就必須得給病人上麻藥,讓他不那么痛苦。如果把上一堂課當作一場手術的話,那么學生就是“病人”,他們也有學得不那么痛苦的權利,而老師的專業技能就相當給學生“打麻藥”,讓他們在不那么痛苦中完成知識迭代這場“手術”。
只不過很多老師會過于追求完美,特別是類似公開課這類的“表演課”,完全顛覆了平時的上課風格,扭曲了課程的理念,上著上著就變成了一種“行為藝術”,完全失去了給學生“止疼”的作用。作為老師,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教師雖然有讓學生學得不那么痛苦的權利,也要知道“手術”過后的恢復是要靠學生和老師一起去完成的,課后如何抓單詞短語的背誦,如何讓學生進行聽力的練習,如何讓練習變得更有效率,這些在課堂上是表現不出來的,但這些課后的功夫往往才是學生獲得知識,讓新舊知識長在大腦之中的關鍵。
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對整個課程有自己的理解,對上課這回事有個理念的標準,“因材施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是能做的人很少,一堂好課不是僅僅看到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又或者一些“行為藝術”的展示,這些間歇性的“不疼”表演會讓學生忘了學習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進而渴望天天如此,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會讓老師吃不消,也會讓學生忘記了學習本身艱難的特性,展現學生獨特的思辨能力才是課堂的最終目標,這才一堂好課應該有的標準。
那么,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么呢?在我的理解看來可能有以下幾個要求:
第一,對于一定的內容,要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能突擊學習。根據人腦的記憶曲線,隔一段時間回憶以前學過的內容,再學新的會更容易把知識記住,所以在學習一節新課內容之前,對舊知識必須要有復習,復習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整合、遷移、再造的過程,思辨能力的提升往往又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第二,對同一個內容,需要用不同場景,用不同方式去學習。可以聽、讀、寫、實踐操作對同一個內容進行多點刺激,當然情景的設置要盡量符合學生的熟悉的內容,例如用皇者榮耀里的角色設置就可以作為對話的一個情景導入,喜歡就是熟悉加意外,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的熱情,新知識的掌握靠單獨一種方式去學習,效率必定是地下的,不同的場景刺激會對腦神經有不同的作用,并且會建立新的神經元,讓大腦的前額葉皮質變得活躍起來,從而讓新知識達到穩定的狀態。
第三,需要對學生進行測驗,獲得學生的反饋,看是否掌握新的知識。獲得反饋最好的方式就是測驗,尤其是課堂測驗,并且要獲得中下層學生的反饋,這樣才有利于老師掌握整體真實的效果,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后加強工作,沒有反饋的課堂就相當于“學生有病老師吃藥”的狀態,哪怕教師在臺上表演得滿頭大汗,沒有反饋也不過是徒勞而已,用測驗的方式讓學生們對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的結論,進而對結論進行修正,這才是知識迭代的過程。
第四,學生能把新學的知識和舊知識建立聯系。這點是最難的,知識的遷移能力不能一天兩天就能訓練出來的,不過要讓學生有這種思維方式,老師的總結與提煉就變得相當關鍵了,知識的遷移不是簡單的單點連接,而是點、線、面的立體結合,當學生形成一個知識框架時,遷移才能成為真正的可能。
一堂充滿“行為藝術”的課我們經常能聽到,但是一堂好課卻著實難以見到,其實,上課厲害的老師方法都是相似的,而其他老師都各有各的方法,上課就像做一場手術,“止疼”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手段,讓學生真正的“康復”,長出新的肌肉來才是上課的終極目標,而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參考文獻:
《行為》、《娛樂至死》、《教育學》、《心理學》F127AB1C-DEB8-4E04-88A0-233CB7E5678C